《原道》第24辑“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专题”出版暨目录、编后

栏目:《原道》第24辑
发布时间:2014-12-22 17:25:52
标签:
陈明

作者简介:陈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创办《原道》辑刊任主编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文化儒学》《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儒教与公民社会》《儒家文明论稿》《易庸学通义》《江山辽阔立多时》,主编有“原道文丛”若干种。

 

《原道》第24辑“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专题”简介与编后

陈明、朱汉民  主编

东方出版社,2014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原道》辑刊(CSSCI来源集刊,陈明、朱汉民主编)第24辑,由东方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本辑以“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为主题,集中推出张龑、韩伟、张成、徐辰、朱汉民、常安,以及肖雪、刘显忠和王奇昌等十位不同学科中青年学者的论文。本辑还刊载了闫恒、吴欢、陈彦军、田飞龙、刘鹏等人关于忠孝、华夷、救亡与启蒙、政治与宪法等问题的论文,可以视为潜含着对“如何认识旧中国,如何构建新中国”这个梁漱溟之问的部分回应。此外还有数篇论文涉及对儒学进行现代性“重述”的基础性工作。


 目录


◆“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专题


家的“律法”:祖国与主权国家之辨(张  龑)

文化宪制与民族融合:以陕甘宁为例(韩  伟)

中国向何处去:梁漱溟对诸建国纲领之辨析(张  成)

制宪权理论的反思:论民国初年宪法秩序危机的根源(徐  辰)

近代湖湘士大夫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启示(朱汉民)

世界宗教革新史视野下的新疆问题思考(宋大琦)

中亚诸国国族建构中的政教关系问题(常  安)

卢旺达身份证“民族”一栏变迁(肖  雪)

前苏联地区关于恢复身份证“民族”一栏的争论(刘显忠)

在身份证上取消“民族”一栏必要性刍议(王奇昌)


◆思想与学术


论孝的原则与政治忠诚(邬  蕾)

魏晋名士身心之学的思想意蕴(曾小明)

情性论:儒家情感论再省察(杨  虎)

天理与义理:《北溪字义》与《孟子字义疏证》核心概念诠释之比较(杨  浩)

新野蛮主义:当代中国社会精神分析报告(刘国鹏)

传统中国“理藩化夷”宪制的基本规范与基本精神(吴  欢)

论宗教的人性起源和重新起源——从《礼物》到佛教中国化(刘  振)

论《诗经》中后稷形象的政治意蕴(孔英民)


◆读书与评论


启蒙与救亡之外:胡适与儒家关系新探索(陈彦军)

宪制发生学的思想史进路——高全喜教授政治宪法学思想的一个诠释(田飞龙)

熊十力新发现书札(李  菲)


◆编后记



编后记

 

《原道》第24辑与第23辑一道与大家见面了!

 

作出如此调整,一方面是因为整个大陆新儒学思想创发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原道》集刊进入CSSCI并与岳麓书院合作办刊,《原道》有条件也有义务为学界同道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和空间。

 

本辑的主题是“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这也是《原道》持续多年关注的主题。最近有两件事进一步促使我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7月30日,方克立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大陆新儒学思潮评议》一文。文章以“儒马关系”为中心,给大陆新儒学扣上“为儒家争夺文化领导权”、“以儒学、儒教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大帽子,可谓完全失焦,更遑论文风之恶劣。事实上,近年来大陆儒学论述的趋势,不仅已经超越了对西方回应的被动,也已经超越了“反马”“批右”“拒耶”的否定性思考。这一切都被统摄在“国家建构与民族建构”这个攸关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之中。理论的清理、功能的定位、活动的组织都已经大大深化,其标志就是“新康有为主义”的出现。“新康有为主义”大有深意存焉。这表明当代大陆新儒家不再把五四的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更不要说作为叙事的框架了。牟宗三他们的儒学是反五四的体系,而我们则以国家建构和国族建构为主题,直接承接康有为的学脉。再就是对“儒教”的理论建构,这就是对康有为的发展和超越。如果说十年方克立的批评促进了儒学发展,那么今天他的批判已经意义不大了。干春松、唐文明、曾亦、陈壁生等,都已经成为大陆儒学的中坚力量。方克立之流无论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还是道德水准,都与之存在代差。这正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数重山。

 

另一件事就是我退出了一个读书会的微群。在该群中,有人将政府在新疆的反恐行动以日军“三光政策”作比,还自认高贵。我斥其无知可笑反被骂作暴徒。当年“施琅事件”中我也曾被骂汉奸法西斯,前几天则有“皇汉”攻击我不维护汉族主体性。我一贯认为,中国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为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所共有。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是头等大事,其他都以此为基础和前提。我们必须承认,儒家近年来在与自由主义的互动中做出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成果,这是儒家对现代社会之适应性调整。当然,这也必然与原教旨主义的儒家拉开距离。这是一个重要现象,表明的是儒家文化的丰富性与生命力。儒学应该追求对社会广泛深入的参与,而不是慕容复式的抱残守缺、自我陶醉。

 

有鉴于上述事实和理由,本辑首先推出了10篇主题论文。张龑从中国传统“家哲学”出发,反思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秉承的个人本位律法,进而认为,中国传统家本位的“家律法”可以提供精神自由和社会秩序更少紧张的法治框架。韩伟以中共陕甘宁边区的实践为例,提出了“文化宪制”在民族融合中的意义与方向。张成以梁漱溟对近代中国三条建国道路、三种建国纲领的评述为依据,进一步反思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道路问题。徐辰同样将视野放在近代史,通过民初宪法秩序危机之根源的深层次追问,反思和检讨了德国“制宪权”理论在近代中国限制转型中的命运与限度。我的老朋友朱汉民先生,同样贡献了近代湖湘士大夫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努力及其启示。这组文章尽管视野各异,但都指向了国族建构中的文化主体性这一根本性问题。

 

主题论文中的另一组,则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同时也是更近处。常安检讨了中亚诸国国族建构中的政教关系问题,宋大琦则将目光聚焦在世界宗教革新史视野中的新疆问题,其问题意识不言而喻。另外3篇关于居民身份证记载“民族”信息的短文,更加贴近我们的主题。在肖雪和刘显忠分别介绍了卢旺达身份证“民族”一栏变迁和前苏联地区关于恢复身份证“民族”一栏的争论之后,王奇昌把话题拉回到当下,论证了在我国居民身份证上取消“民族”一栏的必要性。

 

本辑刊载的其他论文也或多或少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的主题有所关切。邬蕾对“孝”的原则与政治忠诚之关系的论述,吴欢对传统中国“理藩化夷”宪制的梳理,田飞龙对高全喜教授政治宪法学思想的诠释,陈彦军超越救亡与启蒙的话语对胡适与新儒家之关系进行的新探讨,以及刘国鹏以“新野蛮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精神进行的诊断分析,都潜含着对“如何认识旧中国,如何构建新中国”这个梁漱溟之问的部分回应。

 

此外,本辑还选刊了曾小明对魏晋名士身心之学思想意蕴的探究,杨虎对儒家情感论的再省察,杨浩对《北溪字义》与《孟子字义疏证》核心概念诠释的比较研究,刘振从人性的角度对宗教起源的重构,孔英民对《诗经》后稷形象政治意涵的阐发等。这些论题,也都是对儒学进行现代性“重述”的基础性工作。最后,本辑还发布了李菲辛劳整理的熊十力先生新发现书札,从中或许可以洞见这位新儒学大师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

 

欢迎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博士、博士后给我们投稿,尤其是宗教学、政治哲学、法学、民族学等角度的研究,多多益善!

 

《原道》将秉持学术公器之心,竭诚为同道学人服务。

 

投稿邮箱:yuandao1994@163.com;

讨论网址:www.yuandao.com

QQ交流群:308299147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