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蕉风】为读经运动“正名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读经,理性读经?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01-19 14:10:23
标签:

 

 

为读经运动“正名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读经,理性读经?

作者:黄蕉风

来源:原载于 《共识网》

时间:甲午年十一月廿五

           西历2015年1月15日


 

摘要:父母是没有办法教你浩然之气的,当你遇到困难、遇到困苦的时候,可能先贤的话语在潜移默化之间会给你注入一股力量。

 

(本文系根据讲者2015年1月3日于厦门大摩“纸的时代”书店开春首场学术沙龙相关主题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感谢“纸的时代”书店陈先生的整理工作(讲者介绍:黄蕉风,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博士生。影评人、策展人、墨学复兴运动鼓吹者)

 

近年来读经运动在两岸四地都有很大的影响。当初读经运动的推动者,如王财贵教授、南怀瑾先生、净空法师、杨振宁先生、蒋庆先生都有很多说法,也做了很多努力。

 

然而,过去三个月,南都系报纸连续三次用大版篇幅对读经运动进行批评,矛头涉及到深圳梧桐山的读经村、东莞蒙正国学馆的“女德班”以及王财贵读经法等等。

 

读经运动到底是什么呢?

 

读经运动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真的复古到以前的私塾去读四书五经或者进行蒙童教育?去学《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二十四孝图》?

 

在此谨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谈王财贵读经法的操作方式。事实上,自1994年王教授第一次展开少儿读经活动以来,不少书院、读经班都是研习这套方法论的。

 

王财贵教授所倡导的“读经运动”强调以下5点:

 

第一点,以开发人性为目的。儒家经典讲究“仁义礼智信”。在传统文化看来,一个好的中国人首先得是一个有德的人,智识在德性之后。以开发人性为目的,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有德性的人,这是读经运动最重点的要求。一个小孩子或许能力不足,但他应该是一个好人。现在中央铁腕反腐,说苍蝇老虎一起打。结果发现苍蝇和老虎一样大,老虎像苍蝇一样多。怎么回事,说明路走弯了,启蒙的教育就只是注重工具性思维而不是德目,那怎么能指望掌握了权力之后就能“行仁政,行德政”?

 

第二点,要兼顾教育的全面性和历程性,这和现代大学教育是很接近的,所提倡的是一种全人的教育:注重读经儿童的全面性,共时与历时兼有。历程性就是说读经必须实实在在地在儿童的人生中有一个介入的过程,不是说学完就忘,读经和经典应该时时地活化在孩子的心灵和生活中间。读完的经典绝对不会还给老师,读完的经典就是我们自己的。经典是有生命和温度的,这是一个“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第三,即讲教育的时机、内容和方法。王财贵教授在谈到如何教育少年儿童时只有很简单的几个字,这是读经运动的“心诀”和“大法”:小朋友,跟我读。当你先背诵之后的话,经过经年累月的积累,自然就会求圣贤;但如果你马上就要求孩子一字一句地进行阐述的话,有可能小孩子还没有把经典记诵下来。本还没有固下来,你就去进行阐释,会出问题的。所以王财贵的教育方法和蒙学有共通之处。

 

读经最好的时机是在13岁以下

 

知难行易,那么读经运动应该怎样来做呢?

 

王财贵教授认为,时机要越早越好。这里面不包含胎教,读经最好的时机是在13岁以下。因为13岁之后,小孩子就会进入到创造力爆发的时期。我们所谓的教育要固本,该背诵的内容应该让他在创造力勃发之前,在他还要固本的时候进行背诵。你有了这样的基础、精神之本才有办法进行创造。我也是很早就开始进行读经的训练。大概四五岁时,我看的第一本经典是墨子,我当时觉得很没有意思。后来当我在面对人生中没有办法跨过的沟坎时,一想起古代经典中像墨子这样伟大的圣人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姿态,心里就会挺立起一种昂然的精神。当然,对于每一个小孩子,他由读经所得、所思、所感会不一样,但是年轻时候固本的教育对他后来人格的养成是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也涉及到一个儿童心理学的问题,我相信有很多教育家早就对读经运动有所批判,这些都可以进行考量。但我相信,小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陪伴他们读经典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经验论的东西而不是先验论的东西。可能这一套方法对于某些人有用,对于另些人而言是无用,甚至是有反作用的。所以,当我们介入读经运动,投身到国学复兴的浪潮中间,仍然要有一个非常审慎的态度。过去中学教材政治课本上,经常给孩子灌输“朴素”的辩证法:所有事情都是有两面的、对立统一的,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需要经验的积累,在层累的经验中做遴选,做增删,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或者很偷懒地推给教育部门或者所谓专家来划一道线,定一个标准。

 

经验有时候也是有害的,任何教育都是如此,读经运动亦然。我认为家长和孩子,特别是家长一定要有审慎的态度。你若是觉得读经对塑成孩子人格起了反作用,那么你们要抵抗。当下这么多读经班、书院、国学院,里面的很多东西良莠不分,这很正常。所以不要把责任都推给读经班、书院和国学院,家长和老师自己有分辨的责任,也有选择的自由。

 

读经的文本是越文越好,越古意越好

 

接下来是文本问题了。我认为读经的文本越文绉绉越好,越古意越好,不要白话文。

 

据我所知,现在从事读经教学的老师,认为“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是文化激进主义。他们认为,中国人不懂先贤的文本就不是一个事实上的中国人,我们的经典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相继不绝,到“五四”突然间就断掉了,经学瓦解的同时也没有了读经的传承。

 

就文化而言,走向世界之前必须要守住自己。当我们走出国门,外国人问你有什么可以彰显你是一个中国人,你该展示什么?肯定不是洋文或者已然成为街机的iphone6。老外甚至可能不如一个卖油条的老阿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里宗族之间的互帮互助、守望相助,邻里之间的共同体本身就活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间,我们可能每一个人天生下来就是儒家。如果我们用西方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甚至把这一套教给孩子的时候,有可能这样的孩子们面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时,会不会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存在,又当如何自处。

 

所以读经的人有一种说法,古文经典才是我们成为中国人之中国的一个特色。只要掌握了这一套,当你走出去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你的主体性非常明确,你的特色非常明确,这就是读经运动专家所提到的相关意识形态搏杀的更高的一个层面。当我们了解到传统文化,我们的小孩子具备了深厚的经典,日后他读了洋文,甚至从事理工商医,这套东西依然会让他受用终身。他将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中国人,而并不是一个黄皮白心的“香蕉人”。所以说读经运动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冥冥中也是暗合“中国特色”而“社会主义”的。

 

当然,白话文已经成为了我们口语、书面固定的形式,那么当家长、老师、同学要重新认识文绉绉的、甚至很古奥难懂的经典时,遇到的障碍当然非常大。我有个朋友,他儿子很早就送到国外接受全英文教育,朋友逼他读经,“等于要杀了他”。

 

死背不是食古,死背完后要活用

 

现在家长爱给孩子读《三字经》,那是蒙学的,当代蒙童的教育以认字为基础,可以,但没有什么义理可以谈。把《三字经》和《孟子》放在一起等量齐观,你自己都这么糊涂,让小孩子怎么清楚地读经。蒙学的教育主要以认字为主,经典的话可以直接跳到四书五经,甚至更难的,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陪伴,如果你们希望把小孩子培养成整全的人格而不仅仅是“泯然众人矣”的庸众或工具性人才的话,家长也要加强学习。当然这是有一个过程的,所谓由浅入深、循环渐进,像我最早的话是从《道德经》开始背的,接下来是《孙子兵法》,我们挑好背的,朗朗上口的来建立自信心,然后慢慢一步一步推进,内容不一定有怎么样的选择。我觉得《道德经》是非常不错的文本,如果你问我第一章中的文本的具体意义,我不懂,可是当我哪一天面对大的困境或面临名山巨川的视野,我或许能找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那样一种感觉。而读经运动要的就是这一个。

 

我倒是认同读经运动中的一个观念,就是在理解力不发达的时候,该死背就死背。事实上,所有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间无不经过死背的阶段。我们今天说要和国际接轨,羡慕西方及香港的小班教学、全英文教学,学生很活泼、没有太多的功课,就让他们玩,放养式的。现在其实西方和香港都有在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正确。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学生经过了严酷的考试筛选后,他们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确实远超过香港学生。可能中国的学生的创造力会弱一点,但不代表以前积累的方法、积累的底蕴和基本功没有用的。所以说,“死背”绝对不是落后,“死背”和“理解”一样,不过是不同的方法论面向。当我们今天重新提到要进行死背的教育的时候,并不是说不科学的不理性的,只是告诉大家该死背要死背,家长该压要压。死背当然不是食古,死背完后要活用,那一样需要依靠正确的教育。

 

先记诵而不求甚解,对青少年的记忆和智力开发是有用的。但是我们并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神童或记忆超人,很多东西活化到内在心灵,会在潜意识的层面体现出来,对他一生有效用。我说的对记忆力和智力开发有用并不代表小孩子读完经典之后,你的孩子就能成为高考状元,就能上北大清华。有可能读完经典你的孩子还是个落榜生甚至是生活的失意者。读经运动当然有“用”,但不是急功近利的用,而是长远的“树人之道”,也是“树仁之道”。

 

经典就是这样,你教得浅,他学的就浅,你教得深,他就学得深。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还是要设立比较高的标准,那么经典的学好以后,当我们完全熟悉文本,将孔孟之道完全内化之后,所谓的小学、唐宋诗词也都不在话下了。这对绝对能够让小孩在之后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哪怕阅读的是西方的经典或文本、外文的书籍,他都可以建立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小孩的口味就会渐渐刁起来、挑起来。所以,这方面的要求是不能轻易放松的。并不是说读经运动就像电视上拍出来的那样,有什么固定的规制。我个人的看法,当代的读经是没有固定的形式可遵循,你不一定要进私塾,你完全可以进行学前教育,甚至家长陪读或兄弟陪读,形式很重要,但内容一定大于形式。当然很重要的一点,读经的心和内容一定要正,我们才谈到起心动念的问题,读经千万不要有功利主义的想法,不然的话读经是没有用的。所以,家长要陪伴孩子走过这样的一段路程。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现在体制外的民间书院和读经班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将调皮捣蛋的小孩送去读经,接受训练,但需要明确,来读经班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培养一种兴趣爱好或是让他变乖的,读经是要培养整全人格,而不是过来托管。这一点的话我们要搞清楚,而且读经班也不是补习班,教授读经的老师并不是语文的家教也不是重点中学的老师。

 

当家长把小孩放到私塾教学的环境中时,要注意的是,第一,目前能提供正规教学、有基本教学资质的读经班并不多,所以需要选择和甄别。第二,很多的家长本身就是大富大贵之人,当他把小孩子送到读经班而溢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他可以没有文凭而活,大不了毕业就送出国。这里面实在有金钱成本、时间成本和经历成本的考量,所以家长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跟风。我知道不少家长认同这套理念,但并不是每一个家长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风险,也并不是每一个小孩适用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所以不要盲目跟风,不是说读经运动现在很火,就放下一切倾情投入。至少在中国大陆,因为教育制度的问题,你要为孩子做一些现实的考量,要考察自己孩子适合不适合这种教育。就像高中政治课本上教的那样:一切从国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对少儿读经,大部分是肯定,当然我也有批判。我所谓的为读经运动“正名”,就是指我们要如何科学读经,理性读经。读经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这需要每个人从经验中总结。没有人可以给你拍胸脯打包票。

 

所有的教育都有风险,就好比你要高考就有落榜的风险,你要读经就有可能被认为说你是个疯子或你是个复古主义者一样,“浑身散发棺材的腐朽味道”。当你选择把孩子送到这个溢出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之外而私塾教育时,小孩自身的主体性、独立性也会受到挑战,读经肯定不是培养温室中的花朵。所以,并没有所谓的稳妥的教育或稳妥的教学方法,这种东西都需要慢慢地去摸索,读经运动仅仅是提出一种面向。“小孩子,跟我读”也不是说对小孩子的一种控制,也不是不民主,更不是剥夺小孩子的自由。我赞成当小孩子在念书的时候只需要记忆,不一定要了解意义。适当诠释是需要的,但那是教育工作者的的责任。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样的道理。

 

经典是活生生的,有温度的

 

我早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谈及,其实从某个层面上说来,中国人不用读经,因为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儒家。“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这句网络用语,就也体现着儒家思想。当我们在外时,我们的至亲希望给我们打个电话说:时间晚了,回家吃饭吧。这样的一个动作中就体现着传统的精神。当下国学复兴,很多人说儒家“一阳来复”了,仿佛儒家、读经这些东西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哪疼贴哪,这不理性,也不科学。所谓经典,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固有的一种精神,我们的文化共同体中血脉相承守望相助的东西。你也非一定要要把上溯到周孔三代以前,经典的教育最终还是要活化到生命中,立足于当下,它要能帮助你处理你自己的内心、你和陌生他者、你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才叫“通经致用”。

 

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经典是活生生的,有温度的,它穿越千年的时光到现代这代人中间,所以不是说你读完经,你的高考古文就能多几分,你就可以给老爸老妈省个几百块钱家教费。这不可能,读经做不到这个,语文家教老师才有办法做到。你往功利的算,读经还会占用你大量应试教育的时间,反而起反作用。愿意投入到读经运动中的家长一定有更超越的层次,一定是有更高的追求,因为他觉得小孩子不仅仅要停留在考试、争分这种低层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给读经一个定位?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的教育方式是有问有答的,并不是像现在这样让小孩子去读去背,他有一种引导的过程,那种是最早的小班教育,叫做单对单。但是现在的读经运动更多的时候还是强调灌输,很多还是大班教学,无形中也助长了对权威迷信。你要问我有什么“快乐读经”的办法,我只能说不要老往“快乐”上去想。读经有自己特质,不像米卢的“快乐足球”,事实上快乐足球的中国男子足球队,到了世界杯决赛圈,也一样被剃光头。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读经是活泼的,读经是要付代价的。

 

我们要有敏锐的触感,从生活中间、教育过程中间介入到让小孩子读经的过程。我觉得读经运动除了科学读经、客观读经、理性读经外,还要把读经去神秘化,读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甚至是零成本都可以做的。

 

我对读经运动有很大的期待

 

读经运动千万不要功利,不要说读这个不明白,也没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能加分,读过来干什么。读经的人一定要有理想主义精神。

 

读经运动的特质:它具有深刻的理论;它有拓展性的内容;它超出了简单;它在养成人格、智力开发、记忆力开发上有简易性,只需要做到“小朋友,跟我读”即可完成;它有丰富的例证和个案,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忠孝节义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古代的经典中间挖掘让他们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新鲜而活泼的内容,这是读经运动很有利的方面。

 

再来就是教育的笼罩性了,所谓的笼罩性就是说有很多有识之士批评大陆教育所培养的小孩只有工具理性思维,而缺乏整全性的思维。西方所提倡的是博雅、全能的教育,读经运动弥补了一点,就是在工具理性的维度之外,小孩子要养成自己的德性,当你养成自己的德性,通过你这种经典教育,活化到自己的生命中之后的话,你所学到的就远远不是一门技能。比如说一个小孩子得到了孔孟先贤的教训,当他以后有机会做官之后会就自然地行仁政、德政。当小孩通过读经教育养成了很好的德性之后,当他进入到社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是有自己的操守,这是读经运动的很大的一个期待。

 

王财贵教授提到文言文有着舍我其谁的大气魄,它培养小孩子的情操,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实现的。就比如说我们读各种各样的古诗词。当你读到李清照的诗词时,你理解的东西肯定和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不一样。当你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到孟子讲的舍我其谁,一种浩然之气油然而升,小孩子可能会生发出更高的追求和想法。我们相信所谓的经典是承载古今,是跨越了时代的存在。父母是没有办法教你浩然之气的,当你遇到困难、遇到困苦的时候,可能先贤的话语在潜移默化之间会给你注入一股力量。而浩然之气没有办法教。就好像我们所知道的基督教的教育,如果你要教小孩,你可以教他如何玩i Phone或读英文,但是你如何“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这是没有办法教的,这是《圣经》里面有的,也是他们西方主日学里面就给小孩子灌输的,要我说基督教的主日学这也是西方式样的读经。

 

结语

 

最后简单谈谈关于国学经典要植入教材的问题。读经运动首先作为民间自发的群众运动,当然它和中央的文化战略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致。但需明确,首先读经应该是为我们自己好,为小孩子好,培养小孩子的整全人格,所以它是教育方法的一种更新。读经的尺度拿捏在自己(老师、家长)的手里面,每个人可以有每个人特有的一套读经方法,读经运动是开放的,应该去中心化。我总结了几点。这几点不一定对,我也不指望就此就能摘掉很多人对读经运动的有色眼镜。

 

首先既要背诵又要一定程度的求甚解。记忆和理解是不可偏废的,首先要进行背诵,又要有一个诠解。这是讲求次序的,是排列组合的一个问题。第二,有教无类也要分门别类要因材施教,要有灵活性。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古代那种非常死板的蒙童教育。孔子讲有教无类,但是我们新时代的读经要分门别类。譬如说有的人他可能比较适合先读《老子》,有的人比较适合先读孔孟,他可能起心动念不一样,都可以啊。这要因材施教,要和小朋友去进行探讨,根据他的年龄层次给他安排适当的教学大纲,这都是变动不拘的。不要迷信固定的教材,读经运动的尺度永远拿捏在自己手里面。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