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守住中国人的根和魂 ——家庭国德培育示范班第二次学习心得

栏目:民间儒行
发布时间:2015-02-02 20:24:27
标签:

 

守住中国人的根和魂

——家庭国德培育示范班第二次学习心得

作者:林晶(朔城区团委副书记,原籍宁夏人)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甲午年腊月十三

           西历2015年2月1日


 

题记:朔州市国学会敬德书院与朔城区团委联合举办家庭国德培育视频示范公开课讲座以来,学员们以国学志愿服务者身份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通过100天60节课的学习,大家普遍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以下为学员林晶提供的一篇学习心得分享。

 

说起朔州的国学推广,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邸继文”,对于这个名字我久仰已久。在未认识他之前,我都是听别人在说他,说他爱较真,爱辩论,说他为了在朔州推广国学欠债百万。第一次见他是在文庙,陪着省里下来的领导参观,记得当天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唐装,在人群里会让人一眼就发现他的不同。后来慢慢地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见到他。文庙祭孔时,他作为司仪主持了整个祭祀活动,穿着一身汉服,带领大家对孔子像行跪拜礼。每一次见他,我都是远远地仰望,觉得他和孔夫子一样离我和我的生活很远。直到有一天,有个人拿过来一本书叫《儒生》让我看,我看到了朔州作家孙莱芙写的一篇文章《邸继文与经典诵读》,才有幸从文章里了解了“邸继文”和他的故事,至此对他才有了不一样的全新认识。

 

如今,我亲切地称他为“邸老师”,是因为我带着自己的女儿参加了他主办的“家庭国德培育视频示范公开课”,每天晚上的7点至8点,他是我的老师,站在一块黑板前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我是他的学生,坐在教室的后排用崇拜又充满敬意的眼神仔细聆听着他讲的每一句话,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古圣先贤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认识邸老师这么久以来,我想他身上最打动我的是他的爱国情怀以及唤醒人们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做的坚持。他作为一个会计学校毕业的外行人,从35岁开始,9年的时间一头扎入浩瀚的传统文化中畅游,吸取精神的空气和养分,一抬头已是博古通今、风度翩翩的当代儒生。他给自己的名字前加了一个称呼叫“国学志愿服务者”,以一己之力去推动一座城市文化的自觉,这样的精神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在近半的课程里,我跟随他的讲解纠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偏见和无知,他专门用五节课的时间揭批了反传统文化话语体系的五个要素,我才终于明白“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并没有歧视妇女和小孩的意思;“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刑罚不因大夫等官员级别高而豁免于他,礼数不因平民百姓普通而抛弃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是说每个人都应该站好自己的位置,各尽其责,说的是伦理大义,而非传闻中的“封建”等级制度;“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历来被称为“愚民”政策的话其实应该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孔夫子其实还是以民为本,使人民增加智慧;“三纲五常”所说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和“仁义礼智信”是指中华文化礼法有序,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乃是明清小说里的俚语,竟然被世人理解为孔子所倡。我是这世人中的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在今天的当代社会里数不胜数。我们不曾完整地读过“四书五经”,没有用心系统地学习过传统文化,却一直凭借着道听途说和课本里的一句两句话就想当然,就人云亦云,对传统文化和古圣先贤的智慧充满着曲解、偏见和质疑,甚至可笑的是竟然认为孔子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多么荒唐和幼稚!

 

在城区老城的一处僻静角落,有新修复建成的文庙。每一次去那里,我的心都能立刻安静下来,走路的脚步轻了,说话的声音小了,这里隔绝了世俗的一切吵闹和喧嚣,在宁静中用心去感受孔子和儒家文化的魅力,他的形象一点一滴地清晰、温暖,冥冥中给予我前行的力量。每天晚上学习,我抬头目光所及之处就是孔夫子的画像,他离我不再遥远,但是我却始终不敢直视他画像上的眼睛,因为为自己的无知觉得汗颜和惭愧。就像在不认识邸老师之前那种道听途说“先入为主”的印象一样,我终于明白,只有走进他,你才会了解他,你也才有资格去评价他的好与坏。我开始明白:在你不了解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之前,永远不要轻易地下结论。所以,不禁要问:那些没有真正学过传统文化的人们又凭什么对古圣先贤的智慧指手画脚?

 

六年前,大学毕业后定居朔州。我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是像一个暴发户家的少爷,缺少文化的气息。如今,六年过去了,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热爱他,希望他更美丽、更宜居。让人欣慰的是,在朔州,有邸老师这样的人已经推广国学八年,他的学生以“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的速度在增加,他推广着“乐活”生活和书香家庭的理念,让埋头只知道挣钱的人们看一看生活的另一面。如今看到图书馆里有很多看书的大人、孩子,假期的广场上有朗朗的读书声,第一座书院座立于西山脚下,各个生活区里是大大小小的读经班,还有十几个家庭的父母带着孩子愿意风雨无阻地挤在一个小家里为建设书香家庭、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坚持和努力,这座城市慢慢地有了文化的气息和温暖的味道。

 

不管这一路走来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疼痛,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可是我们仍然要相信“苦心人,天不负”,在邸老师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她,学习她,热爱她,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