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作者简介:慕朵生,男,独立学者,曾创办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并任总编。 |
从重建礼乐生活方式到重建中华礼乐文明
——在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礼学中心成立仪式上的发言
作者:慕朵生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正月廿四日己丑
耶稣2015年3月14日
尊敬的张立文先生,各位老师,各位同道: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儒教网,对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成立礼学中心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我也想就礼乐文明重建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第一,按照儒家的观点,“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就是说,人是一种礼义的存在,礼义是“人禽之辨”的一个重要维度。有礼义则为人,有中国礼义则为中国人。反之,无礼义则为禽兽,无中国礼义则为夷狄。中国由历史上的“礼义之邦”,沉沦堕落为当前世界上最没有礼义的国度,可以说已经是“人近乎禽兽而国近乎夷狄”,让人扼腕叹息、痛心不已。就此而言,孔子研究院成立礼学中心,并提出“重建礼乐生活方式”的命题,意义重大,令人振奋,值得期待。
第二,“礼义”是“礼学”的本质规定,“礼学”是“礼义”的学问体系。但在中华礼乐文明的学问体系中,除“礼义”和“礼学”之外,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范畴,即“礼教”和“礼治”。刚才,张立文先生谈到,礼既具有形而下的践行意义,又具有形而上的精神意义,是一种信仰,我完全赞同。事实上,在传统儒学之中,礼本来就是一种信仰和教化的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礼教”——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宗教,刚才温厉兄和米湾兄已从不同角度谈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在古代,无论是官方的“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祭礼,还是寻常百姓家中供奉的“天地亲君师”神位,都既体现为宗教仪式上的践行,又体现为宗教信仰上的坚守。这提醒我们,礼乐文明的重建,有必要确立一个宗教的维度,考虑将其纳入“礼教”亦即“儒教”重建的范围,从而为其复兴提供内在的、持久的动力支撑。
第三,所谓“礼治”,换成现代术语,就是说礼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刚才,张立文先生用“经国序民”的概念表达了礼的这一特色。温厉兄也提到,古代“六部”政治架构中,有个“礼部”。我想补充的是,今人往往争议“人治”和“法治”两种治国理政方式孰优孰劣,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治理方式之中,虽然有“人治”和“法治”的色彩,但其最大的特色则在于它是一种“德治”和“礼治”相融合的复合型治理方式,即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此,我们重建中国的礼乐文明,还有必要确立一个“礼治”的维度,亦即要持续推动中国政治领域的礼乐化、礼制化、礼治化,在实现中国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复古更化和拨乱反正方面,作一些相应的、积极的探索。
第四,以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态度推进中国的礼乐文明重建。为什么说这么一点呢?一方面,礼乐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特色,传承礼乐文明,既要守护传统,也要礼可义起,孔子所谓因革损益是也。另一方面,这几年中国儒教网在礼乐实践方面也做了一点探索,比如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要在北京孔庙举办一两次祭孔仪式。但是,每次我们都会受到一些来自儒门内外的批评和责难。儒门外的批评和责难无所谓,儒门内部的批评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你们的祭孔时间选在清明节、国庆节、西历新年等不合古制,你们的三跪九叩是满清夷狄之礼而不是宋礼、明礼,你们的跪拜姿势很难看,你们祭服不是深衣儒服,等等。我想,有些批评是有道理的,需要我们改进,但也有些批评则是基于对礼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无论如何,我想强调的一点,中国当下任何复兴礼乐的派别,无论是学术派,还是实践派,都不可妄自尊大、排斥异己,不能因礼而骄,不能因汉礼而骄宋礼、因明礼骄清礼,相反,我们应本着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的进路和主张,百家争鸣、百舸争流。惟其如此,才能凸显中国礼乐文明的博大和丰富,彰显其蓬勃的生命力。
我谈的以上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归结起来就是要把礼看大、放大,从重建单纯的生活方式,转变到重建整个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方式,亦即要重建整个的中华礼乐文明。谢谢!
(本文根据根据录音补充整理)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余东海】《论语点睛》之一:快乐的哲学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