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社会一个道歉
——评刘清平教授事件
作者:翁后发(上海社科院)
来源:大同思想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廿六日己未
耶稣2015年6月12日
核心提示:学生认为刘教授欠社会一个道歉。首先,刘教授如此污秽地谩骂孔子、孟子首先是对孔氏与孟氏祖先的侮辱,这无异于对中国上百万孔孟后裔的侮辱,骂人骂及别人的祖宗又如何不应该道歉?我想任何一个人被骂了祖宗都是不会忍受的。其次,孔孟是儒家学说中学术之祖,这在学术系统传承中,就好像是佛祖之于佛教、耶稣之于基督教、默罕穆德之于伊斯兰教、老子之于道教,请问,如果任何一个人骂了这几个人,不应该道歉吗?
时下,随着刘清平教授事件进一步发酵,引起了以当代儒家学者和以刘教授维护者为基础的两大核心集团的大讨论。不仅如此,刘教授拒不道歉的态度也引发了孔氏宗族的极大不满。当前的争论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刘教授对儒家的谩骂这一焦点上。原本,作为晚辈,我不应该也不想对此事发言,但事已至此,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故不得不出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儒家是可以批判的
晚清以来,随着中国在西方强大的科学技术面前显得十分弱小,屡屡被动挨打,一代代有识之士,不断向外求索,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直至思想文化。然而,一战、二战给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使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这一批人看到了东方文化的作用。而二十世纪初,围绕着科学与玄学所展开的三方论战似乎也没有得到最后的结果。
共和国初期反右、批孔使得无论是西方思想还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这一现状直到文革结束才得到改变。然而,改革开放伊始,国人皆奉西方文化思想为圭臬,认为只要是西方都是好的,只要是中国的都是坏的,虽然这些年中国的崛起使得很多人逐渐改变了这种看法,但是如上述那样妄自菲薄的心态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儒家文化中国流传了两千余年,伴随着中国两千年文明的兴衰,见证过中国站到世界的巅峰,也见证过中国跌落到历史的底谷,它有杰出的贡献,任何草率否定这一点的人显然都是自以为是和无知的。但是儒家文化也有着许多的问题,正像其他的文化一样,亦有其病态和不适合时代的一面,学术思想要进步,时代要进步,就必须对于这些病态与不合时代的部分作出相应的批判。另外,在儒学与其他学术上所存在的一些价值观上的不同也是可以讨论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儒学和其他学说一样,都是可以被批判的。
时下中国各种思想潮流涌动,大陆新儒家、自由主义、左派、女性主义、新诸子学派等等,可谓群峰竞秀,各有成就,也各自有自己的问题。然而,人总是看别人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难,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可是大家争来争去,究竟有谁能够客观看待自己学派的问题呢?柏拉图直到晚年还在修改自己的学说、朱熹临死之前还在修正《四书章句集注》、康德博纳多种学问、孔子亦是收束了三代文化,这些大学者,无不是广博地学习各种学问,而不是偏执一家之说,以门缝之见,自鸣得意。所以才能成为引领数千年思想潮流的大学者。这不应该让我们现在正在争论的各方学者扪心自问吗?
二、怎么批的问题
“破”总比“立”来的容易。一个多世纪以来,志士仁人一直在寻找并且尝试重建适合中国的文化形态,民国没有成功,共和国还在探索。那些对儒家也好,还是佛教、道教乃至中国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批判和比较,前辈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而且探讨的都很深入了,应该说,“破”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现在要彻底否定谁不过是儿戏而已。时代需要学者的是如何去“立”,立起一个能适应现在中国国际地位和中国国内实际情况的文化来。
我们再看看,国内流行的文化潮流,有谁在关注中国真正需要被关注的人群呢?大家都一样地躲在自己的书斋里,读着西方的或者古代的各种学问,然后自以为有所得,再出席各种报告会,各种讲座、论坛,结果所论完全是于世无关的学问。中国的农民问题、社会道德问题、社会贫富日益扩大问题、妇女儿童老人问题、西部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等,都有谁能拿出切实的方法来?一旦遇到上述问题,不论哪种思潮都会陷入黔驴技穷的地步,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学术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为了现实,而我们对现实却束手无策,那还要学术干什么?如果为了纯粹的学问,又何以在这里吵个不停,甚至语言极尽下流卑鄙之能事?这是学问吗?难道几个人凑在一起,或者拿个几十万的课题,然而躲在书斋中,躲在计算机屏幕之后写几本书就是学术吗?
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总是有很多的学者语言肮脏污秽,这一次刘清平教授被抓出来,其他人呢?事实上各个学派中都不乏这样的人。很多人总是强调什么学问与做人是分开的,没错,人可以没有学问那样高大,但是人总是要有个道德底线的,超过了这个道德底线岂不是人不能为人了?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目下很多人管“教授”叫作“叫兽”的原因吧!作为学者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公开的场合,语言污秽之极,难以耳闻,这一点恐怕是谁都不能进行掩盖和解释的。学术可以百家争鸣,可以坐在一起争一个面红耳赤,但是,为什么学问总是存在着那么多的语言暴力,乃至是人身攻击呢?所以,作为学生,我希望这样的教师、学者都从教师的神圣岗位上下去,还学术与讲台一个干净,也还“教授”这个职位以正当的名誉。
三、事件本身的思考
现在不少维护刘教授的学者实在是有些不知所云,而呼吁者也未能辨清自己究竟为何而辩。刘教授引起儒家学者乃是其他学者与学生的反感和驱逐之声的原因,他们根本就比较迷糊,这种盲目的维护,只能将刘教授推到更加不道德的境地。下面我试着剖析一下几个说法。
1、孔子是不是野合而生的?
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肯定的,孔子是野合而生的,这在史书中有明文记载。但是,这又怎么样?且不说先秦时期,本来男女关系就没有后来那样严格,就便是野合而生的,这与孔子有什么关系?就便是野合而生难道就能说明孔子和孔子的学问就是错的吗?西方学问讲求逻辑,倒是请哪位先生出来好好解释一下这有什么逻辑联系?还有刘教授的微博中,在“野合”一词前面是用了“**的”这样一个形容词,也请哪位先生到复旦校园或者上博亦或者上图里面大声地把这个形容词说出来,学生只想看看听的人还有说的人会不会脸红。如果这样的话也值得某些人去维护,那也算是虽有眼而如盲也,无耻之极了。而刘教授所谓我们社会缺乏一个“底线”,莫非这也是在刘教授所划的“底线”之上的?
2、刘教授这是不是书生情怀?
某些人认为刘先生这是书生情怀,请问这是书生情怀吗?历史上的书生情怀是怎么样的?唐诗宋词、中华两千年文章中比比皆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方孝孺誓死不亏节气……这才是书生气,试问如此而相提并论,论者不觉得羞耻幺?刘教授干什么了?保卫国家了?弘扬正义了?还是说做了什么高尚的事情?如此粗话连篇,猥琐不堪的谩骂也算得书生气的话,恐怕“书生气”将会变成下一个跟“教授”一样被侮辱了的词汇了。
3、孟子是“接近于禽兽的下三滥”吗?
我们看看这句话是多么的恶毒,请问什么是“下三滥”?这个词原是指理发、捏脚、按摩三种职业,后来衍伸为贪欲、卑鄙之意。学生实在不知道孟子哪一条够得上三个字。我记得,孟子初见梁惠王便说“王亦何必曰利,义而已矣”,这个不讲利却要跟统治者讲“义”的先生不正是我们这个由于急功近利而带来诸多问题的社会所亟需学习的幺?又哪里来的“下三滥”之说?比起那些为了博眼球或者追名逐利之辈,岂不是莫大讽刺?
4、刘教授应该道歉吗?
学生认为刘教授欠社会一个道歉。首先,刘教授如此污秽地谩骂孔子、孟子首先是对孔氏与孟氏祖先的侮辱,这无异于对中国上百万孔孟后裔的侮辱,骂人骂及别人的祖宗又如何不应该道歉?我想任何一个人被骂了祖宗都是不会忍受的。其次,孔孟是儒家学说中学术之祖,这在学术系统传承中,就好像是佛祖之于佛教、耶稣之于基督教、默罕穆德之于伊斯兰教、老子之于道教,请问,如果任何一个人骂了这几个人,不应该道歉吗?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的谩骂,更是对一个学派的侮辱,也缺乏对他人与别的学派最起码的尊重。其三,勇于道歉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气魄,如果刘教授拒绝道歉,那不是勇敢也不是固执,更不是在坚守自己的学问,而只是一种胆怯,我相信刘教授是研究道德哲学的,也一定不会认为这种污秽的语言是理所当然的吧?
5、刘教授应该被赶下去吗?
“不教而杀谓之虐”。观刘教授的文章虽然对儒家进行批判,却未有如斯这般激烈与猥琐卑下的用语的,作为一个学者,刘教授有自己的信仰,也有自己的价值选择。对于这个事件,正如他在微博中所说的为求“扩大影响”,也确实达到目的了,如此剩下的便是反思自己的言行了。目前学术界还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名义上是自由主义、儒家或者左派等等,但是语言肮脏,粗鄙不堪,如此便不堪为学者,但是我还是希望孔孟后人和社会其他各界可以拿出博大的胸怀,给刘教授一个改过的机会,也希望刘教授可以站出来勇敢地道歉,更希望那些维护刘教授者不要老是在儒家的问题上纠缠不清,试图转移话题,偷换概念,而忽略了为人师表言行是否应当自我注意,这个根本问题。
四、我心目中学术界
作为一个或许会走上学术道路的学生,我心目中的学术界至少是相互尊重的。各家学派可以相互争论,甚至可激烈到面红耳赤,但至少大家都在讲道理,在说学者该说的话,做学者该做的事情,如果研究道德不讲道德、学法律的不守法律、自称儒家的却违背儒家真意,那么又有何学问可言?学问虽说可以与做人分开,但是正如刘先生所言,做人也是要有底线的,这个道德的底线,我先他比我们都更清楚。当然,如果学问与做人能够一致,那就再好不过了。
其次,学问之间的争论要以理服人,语言暴力或者身体暴力都解决不了问题。我十分憧憬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以及晋代的清谈,以理服人,心到激越处,但是却恪守做人的品格和学问宗旨,这不是很值得学习幺?即便是学生和其他同学争论问题时,至多是大家不再讨论这个问题,又何曾用上这等语言呢?我想一个理想的学术争论必须是以理服人,既不是谩骂,也不是某些人那样随意扣一些大帽子。
最后,我期望这个事情最后能够以互相尊重的方式结束。至于学术界中的那些名利争夺、尔虞我诈的行为,我希望统统可以扫地出门,还学术界一个干净、道德和自尊。各自尊重才是各种学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此即“忠恕”之道。
乙未孟夏廿五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黑龙江大学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下一篇】明年将首次增设国学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