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商业化否定汉服的文化意义
作者:朱四倍
来源:《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5日 02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五月三十日壬辰
耶稣2015年7月15日
近日,某知名主持人因在某节目中调侃一群身着汉服表演的年轻人,称是“哪个洗浴中心的”而遭到批评,认为其不尊重汉服。作词人方文山在微博中指责该主持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清华大学教授、学者肖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可见,舆论对于汉服的态度存在着明显分歧。
如果不是知名主持人对汉服表演的非议,恐怕不可能引起这么大的舆论波澜,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佐证着“汉服热”的“虚”与“秀”。但是不是能一概地认为“‘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呢?在笔者看来,这有些过于武断。
服饰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春秋左传正义》一书中说:“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汉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这是理论界的共识,也是普通百姓的切身体验。在一定意义上,汉服已经不仅仅是单指服饰,而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寄托而存在的。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其著作《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服装在中国社会里不仅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其中蕴含着很多的象征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文化强大压力面前,用汉服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增强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前不久,还有专家建议,可以自行设定代表中国民族特色的汉服系列中国式学位服,并逐步推动在重大场合穿着汉服。这就说明,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辨异。
当下的“汉服热”中确实存在商业化、表层化甚至功利化的东西。这种现象的出现恰恰需要我们努力来纠偏,需要我们用正确的、能被更多数人接受的方式来宣扬包括汉服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一闻商业味就大加讨伐。否定是容易的,但否定要立足于本原目的,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
因此,如何创造条件克服“汉服热”的商业化和表层化最为重要,既要适应现代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消除个体对汉服在文化时差上的历史、心理隔阂,又要打造符合现代社会心理和时代审美的汉服,增进民众对汉服的自然亲近感,消除陌生感。
总之,“汉服热”是当代中国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服装、民族、历史、信仰、礼仪等许多方面。站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社会应宽容和支持“汉服热”中暂时的商业味和功利目的,因为“汉服热”本身就是民众朴素心愿的反映,至少它折射了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与向往。
背景链接
周立波调侃汉服遭批 称汉服像是来“援场”的http://www.guancha.cn/broken-news/2015_06_29_324984.shtml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