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下学上达乃儒门立教吃紧之方法——再答晨光贤弟论学书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5-08-02 20:48:43
标签:
张新民

作者简介:张新民,西历一九五〇生,先世武进,祖籍滁州,现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二级)兼荣誉院长。兼职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存在与体悟》《儒学的返本与开新》《阳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与体悟》《贵州地方志考稿》《贵州:学术思想世界重访》《中华典籍与学术文化》等,主编《天柱文书》,整理古籍十余种。


 

 

下学上达乃儒门立教吃紧之方法

——再答晨光贤弟论学书

作者:张新民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十八日庚戌

           耶稣2015年8月2日

 

 

 

晨光贤弟:

 

再读来书,甚慰吾怀。盖人之为学,必多闻阙疑,然处今之世,则闻见不患不多,患不能阙疑。弟能读书得间,亦善阙疑者也。惟吾函首云“善必有体,恶又何能无体?恶若无体,则体用不二之说,何能臻至圆融之境?”接下又云:“恶本无体,乃在人之行事,有过或不及。”弟以为不无抵牾,明显前后矛盾。然若细揣上下文意,则上旬乃设问,下句乃解答。而吾所反复强调者,则为形上之本,决不与善恶体相待,不可说有一善之体,又有一恶之体。倘真若如此,则必两体分裂,非特人生颠倒错乱,即世界亦隔阂解体,儒门万物一体之说,宁非不成虚假空言?故必以中道为鹄的,以示过或不及,否则不悖道偏颇成执,亦将无从判别人间种种恶行。试问恶如有体,恶如何能去,作恶岂不符合人性,战胜邪恶宁非空话,而孟子性善论,佛家如来藏,又从何谈起?至于成圣成贤,以及人成即佛成云云,难道不尽成空话?儒门正说毕竟为大圆融-歌教,惜向上一着千载难传也。故下学上达,必亲证亲历,契入形上道境,乃可略知究竟。吾虽深知说食不饱,然亦略晓事涉重大,故甚望贤弟深加细究,早登上达之境也。

 

然过与不及,如何判断,朱子尝有言,饮食者,天理也;美味者,人欲也。兹言虽浅实深,颇堪反复玩味,衡以允厥执中之意,亦颇为契合。阳明子以无善无恶说心体,又以有善有恶论意动,虽未臻上乘究竟,但毕竟已窥大道消息。《传习录》锄花间草一段,则为见道之言,读来最感亲切,贤弟不妨一参。尤有所说者,天赋之性,本来至善,本心莹洁,纯然中道。惟物欲昏蔽,利欲浸染,乃至附体起用,现种种相。佛教客尘之说,义最显豁。而人间种种恶行,皆由此而起。一如水虽染污,而水性(H201终不可改,然饮之者必视染污之深浅而有受毒大小之别;人性虽受障蔽,而天命之性终难以变,然行事则因障蔽之多寡而有过或不及之分。故以根本智言,则无善亦无恶;就分别智论,必有善亦有恶。而净法不离染法,圣谛不离俗谛,欲去恶为善,变染为净,则不可不备励修行,最终仍当染净两头不执,凡圣两边不二。念头工夫不可少者,即在根源处破相也。

 

儒门变化气质之说,要在人性不可变,可变者无非气质,亦尽人合天之谓。而尽人合天者,即返归天性之本真,再依真而起用行事,则可转世而不为世转。盖法唯一味,寂灭者归真,由寂起用,即大道流行之境矣。《大易》寂而不动,感而遂通之说,亦圣人有意泄漏天机,贤弟不可不猛参力究。而真以修行为终生工夫者,必令此心精莹光明,不为妄想所覆,不被杂尘所玷,久久工夫纯熟,则非特行必中道,即慧亦油然生发矣。故曰:有体者其用无穷,无体者恃势必竭。君子办道为学,必以体御变,虽万变而不失体。斯即史迁通古今之变真义,通变然后乃知守恒也。故立志务本求道,乃为学之第一义。然若遇上根之人,吾亦必痛遭棒喝,盖觅心了不可得,饶舌反多害人也。

 

来书尚言及二谛,兹乃权说,无非接引学人,设此方便而已。实则即凡即圣,即圣即凡,二谛终归一谛。倘不能不有所分别,则吾之偏见(见即有偏)以为,以本体论,人人皆为尧舜;就现实言,人人均为俗人(凡夫)。天台澄观大师尝有言:“一理本一味,殊涂而同归,不可分也。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故。”盖一一圆融,一一互摄。足证吾说已赘,当扫荡归空也。《法华》有三乘归于一乘之说,贤弟闲时不妨从容玩。

 

信写竟寄出,复读黔中儒宗孙应鳌《四书近语》,其有言云:“善者人心之天理,始之可欲者此也,终之不可知者此也。有诸己是善,有於己充实是善,充实光辉是善,光辉也有诸己是善,光辉大是善之大,化是善之化。” 则为善之学即务本之学,务本之学则其用无穷!而下学上达工夫,亦不可一刻缓矣。遂补记于此,与贤弟共勉焉。

 

专此再复    即頌

 

时绥

 

张新民

西历 二〇一三年三月卅日寄发; 四月三日补改


【相关链接】


【张新民】体用·中道·善恶 —— 答晨光贤弟论学书: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5897/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