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
《论语点睛》之二十四:夫子一生年谱,千古作圣妙诀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广西老年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七月十九日庚辰
耶稣2015年9月1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第四章)
孔子说:“我十五岁下定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人格,四十岁再无迷惑,五十岁觉悟天命,六十岁无违碍逆耳之言,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轨。”
本章是孔子自叙一生的进学次第、心路历程、道德轨迹和修养境界。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修养的过程和境界),五十知天命,是悟境(觉悟的境界),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证悟的境界)。此说大有道理。
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学有根柢。“而立”立个什么?立人格,立志。志者士心也。那可不是现代人所“立”的小人之心、名利之心、富贵享乐之心、称“王”称霸之心,也不仅仅是“年十五而志于学”的求学之心。那是向道之心,行仁取义之心。
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 三十而立,能够“守经”了,尚不能“达权”。四十而不惑,成为一个智者了,遇事可以行权了,无可无不可。不惑,是指一切不惑,如有择法之眼,不惑于异端外道;有知人之明,不惑于小人奸徒;看问题能看本质,不惑于各种表面现象。严辨义利、是非、正邪、华夷、善恶、人禽之别,辩才无碍,都是“不惑”题中应有之义。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天之所命,指本心本性。孔子五十学《易》,乃知天命。知天命,是觉知“天命之谓性”之理,离“率性之谓道”的境界仍有距离,人生习气改变和消除起来不容易,须逐渐完成。
六十而耳顺,证道了,一切逆耳之言无不乐闻,所谓“谤誉皆可乐”也。或者说,再没有什么言语会逆耳,会让自己不高兴。
耳顺,也可以解释为:顺从良知(天命)。五十知天命,六十顺天命,又进一步了。《系辞传》:“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这里的顺有顺天之意。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率性而为,无不合乎法度,起心动念,都在“道”上。这是孔子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身与道俱,圣人境界。也可以说,这是儒家的即身成道。
世人的心性大都受环境影响,被物欲污染,遭恶念所遮,被妄念所蔽,所谓从心所欲,从的不是真正的本心而是习心,所谓率性而为,率的不是纯粹的自性而是习性。职是之故,一般世俗之人哪有资格讲什么从心所欲率性而行?便是英雄豪士,心性不纯,一旦随心率性,难免逾矩悖道。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经过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阶段和状态之后,直到七十岁才达到的境界。到了这样的境界,人的心理已从必然王国臻于自由王国,人的生命已与整个宇宙秩序合而为一,即自我生命价值和自然宇宙价值的融合统一。
儒家内圣之学是一种“为己”、“返己”之学,返到粹然至善的良能良知之心,从心所欲,自然一切不逾矩;返到毫无渣滓的本然至善之性,率性而行,自然一切合乎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孔子尚且要到七十才能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一般人终身难以抵达,如果缺乏良法良制的约束,有机会从心所欲,必然逾越各种“规矩”。
责任编辑:葛灿
【上一篇】【张红萍】我为什么批驳蒋庆的性别言论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