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赤】力作不废细功夫:《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批注与校仇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6-02-02 12:38:00
标签:

 

 

力作不废细功夫:《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批注与校仇

作者:刘宇赤(南省岳阳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腊月廿四日甲寅

           耶稣2016年2月2日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家族繁衍折射出国家兴衰,社会变革影响着家业传承。《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美〕周锡瑞著,史金金、孟繁之、朱琳菲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以下简称《叶》书),正是试图揭示“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时代洪流中的家族命运沉浮,”同时又展示一个东方大国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是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学者。他以一个史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以族谱、年谱、传记、回忆录为主要文献,以档案、日记、诗文、方志、评论为辅助材料,以对叶家众多成员的采访为有益补充,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确实可信、鲜活生动,而又不同于传统“正史”的家庭流变场景画。比如叶家是如何通过招募义勇、组织武装把自己与朝廷捆绑在一驾“战车”之上,又是如何通过读圣贤书、走科举路来巩固家庭的社会地位;而在顺昌逆亡的时代大潮之中,又怎样与旧体制分道扬镳,个人在选择不同价值与道路的同时,又怎样小心谨慎地维系家族关系。

 

众所周知,在中国家族文化中,修谱被看着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修成的家谱往往非常简约,如规范社会责任、家庭关系和个人修为的家规,或为条款式的训令,或为四言八句的警语,大同小异。人物之间只有名字、辈份和相互关系而缺乏具体故事,即使是重要人物的“丰功伟绩”,也只作注释一般的“轻描淡写”,至于越轨、过失等“家丑”,别说外扬,连内载似乎都犯禁忌。加之记男不记女,除非娶进女子上两三代、嫁出女子下两三代具有显赫功名。这样一个类似示意图式的谱牒,最大的功能就在于“考证”血统延续,根本不足以还原历史的过程与内涵。因此,整合大量不同类别的相关史料,就成为了历史学家的责任与功课。该著述跨时代、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还跨意识形态,同时,作者又是书中叶氏家族的“洋姑爷”。如何真实反映历史、客观评述当代,如何不尊者讳、不避亲者嫌,不仅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力,而且还要有笃定的学术良知。我们清楚地看到,书中没有歌功颂德,没有回避矛盾,对孙中山革命、蒋介石抗日、共产党执政、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都只是客观描述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或冲击,而把判断或评价留给读者。这正是本书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其价值所在。

 

这部著作原为英文,是写给今天的外国人读的,因此,在文字表述上的突出要求便是达意。而“回到中国”来,文字表达既要适合时下的阅读习惯,又要符合当时的话语规范,尤其是引经据典必须准确无误,大量大诗词也要与原文一致无二,这就给翻译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中译本,基本上达到穿越时间与空间、连通作者与读者。也许这正是一部学术性较强的著作,能够进行第三次印刷的一个原因吧。

 

 

《叶》书可谓是口述史的一部力作,但其也还有不少疏漏与差错。这里姑且按照译著的页码顺序抄列如下,权当作一次批注或校仇。以下粗体加引号着为该书原文,原文下为笔者批校。

 

1.P.006.第1行起:

 

“继而导致中国市场上的白银短缺,物价下降,经济明显衰退。”

 

硬通货减少,物价不是下降而是上涨,因而抑制消费,使得生产不足,经济衰退,这是一般规律,也是当时的事实。

 

2.P.009.第3行起:

 

“而这位知府同知又依赖于一位副官——这位副官傲慢无比,……”

 

同知本来就是知府的副官,在历代官制中,不见副官还有副官。这句话的原意似为:知府又依赖于同知——一位副官,这位副官傲慢无比。

 

3.P.009.第2段第2行:

 

“兵分三路溯江而下。”

 

溯同逆,与水流方向相反,此应为顺江而下。

 

4.P.013.第四段末尾一句:

 

“此时,叶坤厚回忆起王阳明曾任南赣巡抚,平定中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

 

赣指今天的江西地区,西南部则指云、贵、川、桂(广西)、藏等地。王阳明在江西平的是宁王之乱,其后抚字西南岑氏(瑶族)之变,则是另外一件事情。

 

5.P.014.第2行:

 

“我欲逃禅离尘世,室家无奈苦相牵。”

 

禅为佛家境界,此处逃禅令人费解。要么是超凡、脱凡,要么是参禅、循禅。

 

6.P.020.第一段末尾一句:

 

“不久之后他即被知府委派往陕北安塞任职。”

 

知府虽为知县“顶头上司”,但没有委派知县的权力。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朝廷命官,他人可以举荐,吏部提出方案,但最终只有皇帝方能任免调动。从后面的注释看,应当是知府书信催促他尽快到任。本书后面还有提及上级罢免下级官员之事,同样是不确切的。

 

7.P.020.第三段第3行:

 

“大有‘城郭犹是人民非’光景。”

 

《搜神后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犹是与如故虽同义,但非原文。

 

8.P.021.注释7:

 

此诗在书中15页已完整引用,不必重复。

 

9.P.022.注释13:

 

“城上擂大鼓,城下喧歌舞。杀人为乐,人冤苦谁将,形胜失长江,不驻熊罴驻豹虎,官民不雄将不武。”

 

此诗疑有断句错误,应为:“城上擂大鼓,城下喧歌舞,杀人为乐人冤苦。谁将形胜失长江?……”并且是三句三句为一读。

 

10.P.029.第四段至P.030:

 

此处及后面,多次论及中国的科举制度,如果作一个流程图式的扼要介绍,更便于读者了解。

 

11.P.030.第二段第2行起:

 

“乡试时要求他讨论的题目是“父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述古代政治家周公的治国领军韬略。”

 

题目与要求论述的内容完全“不搭界”,估计是把两个题目或两次不同的考试混在一起了。

 

12.P.031.第二段第1行起:

 

“叶华所作的八股文使他获得了进士功名,当时他仅30岁,即被授为山东沂州知州,……”

 

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中进士后一般先要“就(或称入)馆”见习官场工作程序,三年合格闭馆(或称散馆),然后授以官职,个别也有“提前毕业”任职的,但刚获进士即被授官职,并且越过县级,似为不大可能。

 

13.P.032.第二段倒数第2行:

 

“叶华的一个远方表亲,……”

 

母系亲戚称表,父系则称堂。此处应为堂亲。

 

14.P.035.第一段第5行起:

 

“结婚后新娘要与自己的家人即他的父母、兄弟、姊妹一起生活,所以对于夫家而言,她们本是外人,其自然的同盟,以及发生冲突时唯一的支持者是丈夫和孩子,因而这也便成为她们时刻着意的所在。”

 

表意欠通顺。

 

15.P.039.第三段第2行:

 

“在当时高度商业化的社会,……”

 

中国历史上很难有称得上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更准确的说法是,在经商活动或商业领域中,(好的信誉对于借贷关系很重要)。

 

16.P.043.第二段倒数第5行起:

 

“无论官员和普通百姓,都不愿意去负担过重的衙门诉讼以解决彼此纠纷。”

 

不愿意进行诉讼的原因主要不是“负担过重”。中国传统社会重德治而轻法治,诉诸法律也就等于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因此没有专职律师,即使兼职代写状纸的人,常常也被贬称为“讼棍”,有些朝代还有专门惩治这种人的法规。

 

17.P.097.注释29:

 

“大部分其他的资料称其为金塞(或堡垒、要塞),汉字“塔”和“炭(盆)”发音很相似。”

 

文章及注释中,都没有与“塔”或“炭(盆)”有关的内容。

 

18.P.111.第三段倒数第2行:

 

“官势正隆,……”

 

前文已说其正在为母亲守孝,守孝三年必须辞官,所以这个时期不能称官势正隆。

 

19.P.149.第2行:

 

“书不上报。”

 

这句话与上下文都没有关联。

 

20.P.198.第二段倒数第3行起: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一篇著名文章的主人公,该文章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理念与中国古老的传统理念作了对比。”

 

“德先生”是民主(democrary),“赛先生”是科学(science),这是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该文也不仅仅是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理念作了对比。

 

21.P.201.第二段第9行起:

 

“他们一边行进一边喊出当时的流行口号:‘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准确的是:他们一边行进一边高唱当时的流行歌曲:……

 

22.P.252.第二段第2行起:

 

“卢沟桥是衔接北平与南方交通的重要铁路枢纽。……(日军)在附近的一个小城镇与中国军队展开了激烈交火。”

 

卢沟桥是一座车马人行的石拱桥,附近有铁路,但也不能算枢纽。应当说:卢沟桥可以控制衔接北平与南方交通的重要铁路线。而后文的小城镇则是指当时的宛平县城。

 

23.P.263.第二段第9行起:

 

“文章描述这场战斗是次伟大的胜利,在夜晚的偷袭中毁坏了许多日本飞机,……”

 

这是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战斗。作为史学著作,应当尽量指实。

 

24.P.275.第三段第2行起:

 

“这个臭名昭著的省主席后来因抗日不利导致山东沦陷而被处罚。”

 

不是抗日不利,而是抗日不力;也不是被处罚,而是被蒋介石下令决处。

 

25.P.280.倒数第4行起:

 

“后来他加入了‘抢救失足者’的小组。

 

错误。应为:后来他成为了“抢救失足者”小组的工作对象,或者简单地说,后来他成为了被“抢救的失足者”。

 

26.P.282.第2行起:

 

“但是直到1946年2月,……从看守所释放出来,这时他已被捕三年。”

 

应当说:这时他从看守所被释放都已经三年了。

 

27.P.305.倒数第3行:

 

“苏联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是一个国际性的共产党组织,虽然其大本营在苏联,实际上也由苏共掌控,但理论上苏共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没有这样的称呼。

 

28.P.308.第8行起:

 

“9月,他被任命为中国民主同盟的政协候补委员。”

 

民盟是中国的民主党派之一,也是政协众多界别中的一个,准确的表述应为:9月,他成为了代表中国民主同盟的政协候补委员。

 

29.P.308.倒数第1行:

 

“并被政府统战”

 

统一战线是中共执政、而不是政府行政的某种形式,因此,只能称被中共统战,或与中共结成统一战线。

 

30.P.317.第三段第2行:

 

“党负责提供一顿丰盛的晚餐。”

 

人们一般称之为会餐,由单位而不是由党负责提供。可将前面句号改为逗号,将党改为“并”字。

 

31.P.322.倒数第4行:

 

“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但是他们单位还是延续了供给制,”

 

不合中文语法。可为: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们单位还是延续着供给制。

 

32.P.330.第1行起:

 

“但即使是这些内参也要经过高度自我审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变得严重了。”

 

不知所云。

 

33.P.330.第二段第5行:

 

“作为党在西北地区根据地的前游击队长(指高岗)”

 

应当说:作为党在西北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

 

34.P.330.第二段第7行起:

 

“传说……,这些报导……”

 

传说是流传在口头的,报道(不是报导)是指载之于媒体的,两者不是同义词。

 

35.P.331.第2行:

 

“克服以前的阶级地位,”

 

应当表述为:克服以前的剥削阶级思想。

 

36.P.333.第2行起:

 

“因为他(胡风)为知识分子争取更多的自主权。”

 

胡风批评中共搞“舆论一律”,因此,他要争的是舆论自由权。

 

37.P.344.第3行起:

 

“被定为5级干部,这是一个很高的级别了,……可以乘坐自己的进口汽车。”

 

当时中国干部的工资分为24个级别,几级干部是通俗的说法,实际指的是工资标准,而不是行政职级,因此也与配车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后一句表意含混,到底是说可以配备专车,还是说坐上了私人购买的进口汽车,亦或配备的专车是进口的?

 

38.P.344.第三段第1行;P.349.第三段第5行;P.355.第二段第4行:

 

“‘百花运动’;‘百花齐放’运动;‘百花运动’”

 

一般不称为运动而称为“双百”时期,指1957年初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到反右这一短暂过程。期间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包括对党和政府治理的批评)“百家争鸣”,各种不同流派的文艺作品“百花齐放”,也有的统称“鸣放活动”。书中所表达的都是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并非文艺作品,因而都不在百花齐放而是在百家争鸣的范畴之内。所以,称“百花运动”、或“百花齐放”运动不准确。

 

39.P.354.倒数第9行起:

 

“谴责那些以‘达到国际标准’为名,追求‘这个世界上最深奥的著作,就像现在遗传学研究流行的DNA、RNA一样’的人由于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科学家一直质疑盲目地跟随苏联的作法,……”

 

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这么长的句式,哪个是修饰定语,哪个是被修饰的中心词,一头雾水。

 

40.P.355.第二段第5行

 

“并举例说一个副院长说他不懂技术方面的问题。笃庄的回答是……”

 

这样写更通畅准确:并以一个副院长为例,说他不懂技术方面的问题。笃庄责问他们……

 

41.P.355.倒数第2行:

 

“他主要批评两个学院领导人。”

 

这是习惯性语病。他主要批评学院两位领导人。

 

42.P.360.第二段第1行:

 

“笃庄被正式宣判为右派。”

 

宣判被用于法院判决,当时称为“划定”。

 

43.P.367.第二段第5行起:

 

“往事如云烟,无限辛酸,十三年聚有余欢,梦里依稀说虎事,去矣年华。”

 

余欢之后宜用句号,虎事也不知是什么事,年华应为华年,年字为韵脚,押an韵。

 

44.P.382.倒数第7行起:

 

毛泽东的“文革”目标是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即“走资派”。

 

“走资派”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简称,不是指一般的“人”,毛泽东等人认为,走资派在民主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路人,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们就成为了保守的反动力量。

 

45.P.392.倒数第2行起:

 

“并很快使它开始盈利。”

 

“并很快使它出现新的变化”更准确。

 

46.P.393.第3行起:

 

“他设法弄到了多余的化肥,……产量提高了……”

 

不是多余的,而是计划之外的。农户自留地里的作物收成,也不统计在产量之中。这些都是计划经济的特有现象。

 

47.P.395.倒数第4行:

 

“只有一个叶家的孩子真的攻击了自己的父母。”

 

规范的说法是:叶家只有一个孩子真的攻击了自己的父母。

 

48.P.396.第二段第8行:

 

“他不得于放弃了一切努力。”

 

不得已,“于”是错别字。

 

49.P.397.第二段第1行起:

 

“‘文革’的豪言壮语说个人通过正确的政治表现,能取得荣誉和升迁的机会。”

 

不知具体到底是一句什么样的豪言壮语。

 

50.P.409.倒数第1行起:

 

“通常是从国外直接购买整个的工厂、钢铁厂或在者冶炼厂。”

 

工厂与钢铁厂、冶炼厂具有包容关系,不能并列。工厂后应改为逗号,然后加上“比如”。并且当时中国除了引进宝山钢铁厂之外,更多的是电子产品生产线,先是收录机、电风扇等,再到家用电器,如彩电、冰箱等。

 

51.P.423.第二段第11行起:

 

“他们所属类别的政治属性多过社会属性:革命干部、民族资产阶级、民盟知识分子。”

 

民盟不是修饰知识分子的,民盟和知识分子是两种政治属性,而且作为政治属性,民盟与前后的概念不在同一层次上。因此应当说:革命干部(本人出身)、民族资产阶级(家庭成份)、民主党派(政治面貌)、知识分子。

 

52.P.424.倒数第4行起:

 

“只能等到1977年后竞争性的高考制度完全建立才有机会。”

 

“文革”十年,高考制度被中断,1977年通称恢复高考。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