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年】结婚彩礼现金竟然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张张点清楚——中国社会亟待“移风易俗”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3-02 22:04:03
标签:
曹景年

作者简介:曹景年,男,西历1984年生,山东济宁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从事儒家思想与文献方面的研究。编有《忠义中国》(陕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发表《论孟子天命思想的内涵和意义》、《〈荀子校释〉疑义举例》、《陈寅恪儒学观之思想理路透视》、《〈孔子家语·后序〉所载孔子后裔事迹新证》等论文。


结婚彩礼现金竟然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张张点清楚

——中国社会亟待“移风易俗”

作者:曹景年(中国孔子研究院)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正月廿四日癸未

           耶稣2016年3月2日

 

 

 

何谓风俗?风俗指一个社会的普遍的风尚,风俗虽是表面的,浅显的,但其作用却不可小觑,它是一个社会治乱的风向标,是世道人心的外在表现。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曾经说过:“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可见风俗的重要性。我们常用浇薄、淳厚这样的词来形容风俗。浇薄的风俗,反映出的是人心的冷漠、世态的炎凉,以及人情的淡漠,人与人之间没有了那种纯真感,厚重感。淳厚的风俗则与此相反。

 

举例而言,一个社会,对陌生人的态度,最能体现这个社会的风俗是浇薄还是淳厚。见到陌生人便有一种恐慌、戒备心理,生怕对方对自己有什么不轨行为,这就是浇薄的风俗。对陌生人有一种天然的亲热感,人与人之间很容易接近,这就是淳厚的风俗。见到老人为什么不敢扶?是怕被讹;为什么一直教育小孩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是怕被拐跑。风俗虽然仅仅是涉及婚丧嫁娶啊,人际交往啊等等,看似非常表面化,看似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什么影响,但其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反而具有更根本的意义。而目前中国社会风俗之败坏程度,也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结婚的彩礼越来越贵,在某些农村,甚至要秤称人民币的重量。有的地方是,彩礼的金额不能打在卡上,而是取出现金,拿到订婚现场,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张张点清楚总额,这种场景,真是活脱脱一个“现场交易”!不仅如此,结婚越来越看重家境,要有房,有车,有家产,等等。

 

人情费越来越高,婚丧嫁娶,都要随礼,一次三百五百,一个月要有个三五次,整个月的工资就报废了,对于收入不高的普通职工来说,实在承受不起,但又不能不出,因为这是风俗!

 

攀比之风越来越盛行。钱、物质成了主要的攀比中心,在农村,谈的最多的是一个月挣多少钱。在城市,谈得最多的是买房、买车、股票。没有人关心你从事什么事业,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你帮助过什么人。不但大人攀比,孩子们从小就学会攀比,谁家里有钱,谁的爸爸做大官,那肯定会引来羡慕的目光。

 

孝道严重缺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鸿沟似乎越来越大,在农村,有些父母在子女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如果身体再有点毛病,不能干什么活,那老人自己就感觉是多余的。在城市,则生活着一大批啃老族,一切依靠父母,自己碌碌无为。

 

浮躁弥漫着整个社会,人心沉不住气了,没人愿意俯下身子去认真做点事,都想投机取巧,炒股票、炒房子、买彩票,权钱交易,总之就是不走正道,因为正道太慢了!在农村,很少人坚持上学,而都是早早的出去打工挣钱,因为上学要多少年之后才能挣钱,而打工,现成的就能见到钱。

 

风俗的败坏何止这些!为什么会如此?我们认为,这是社会“移风易俗”功能的缺失,也是儒家社会功能的缺失所造成的。儒家历来强调对百姓的教化,而教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移风易俗”。《孝经》上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都是厚人心、敦风俗的重要手段。《史记·乐书》说:“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淳美的音乐来感动人之善心,从而形成淳美的风俗,这就儒家所崇尚的教化功能的境界。古代许多循吏,也都将移风易俗作为施政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去若干年,国家对风俗控制太严,如结婚必须申请,等等,而最近若干年,对风俗则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状态。或许有人认为风俗是非常个人的事,国家无权干涉,别人的婚礼怎么办,关你什么事?但是,一旦风俗成型,它将在无形中影响每一个人,处在此风俗中的人,也就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国家在“移风易俗”方面的职能,非但不能缺失,反而应该加强!最近看到一个新闻,说山东某村庄,一直规定不论哪家办什么事,一律随礼五角,实行几十年,没人认为不妥,也丝毫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移风易俗功能的一个真实缩影,也可见国家对社会风俗的良性引导,对于形成淳美的风俗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