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国学讲堂第十一、十二、十三讲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03-19 21:56:57
标签:


 

 

清源国学讲堂第十一、十二、十三讲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

来源:国际儒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二月初七日丙申

           耶稣2016年3月15日

 

 

 

清源国学讲堂第十一、十二、十三讲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首都师范大学王殿卿教授、清华大学钱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分别作主题为“中华文化与立德树人”“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中华孝文化与修齐治平之道”的演讲。

 

在“中华文化与立德树人”的演讲中,王殿卿教授首先回顾了自身从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所走过的二十多年艰辛探索的历程,认为如今恰逢其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求承接中华美德,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他以“文化”为关键词,援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结合台湾、香港等相关事例,细致解读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认同,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前提”与“文化兴衰,教育有责”等重要的文化命题;又以“立德”为关键词,为大家梳理了自舜帝至今,德育条目的传承与演变。王殿卿教授细致阐明“立德树人,在明明德”与“道德在人际互动中的产生与发展”。在言及“立德”之时,王殿卿教授将做有人性之人、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做好公民、做好接班人、做国之栋梁的“树人”要求寓于其中,进而系统地解读了中华文化之于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

 

在“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的演讲中,钱逊教授首先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中华文化知识缺失的现状,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借用《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阐释修身是立人之本,是儒学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由此培养了无数仁人志士和民族脊梁。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引导无数学人正确认识物质和精神、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把道德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放在物质生活的前面;要把个人当作群体的一分子,放在群体中间,把个人发展、个人价值、个人命运放在群体中思考。群体包括小到家庭、家族,大到民族、国家,今天以至于全人类。个人发展要和群体发展、群体的利益相结合,实现群己统一。在修习步骤上,要处理好本末终始的关系,以“格物致知”为第一步,意诚而心正,心正而身修。在经典阅读方面,钱逊教授建议从读《论语》入手,《论语》应是整个儒学的源头活水,承载着儒家的文化基因。

 

在“中华孝文化与修齐治平之道”的演讲中,张践教授首先介绍了孝道的产生与发展,通过解析“老”“孝”“考”三个字的字形与内涵,让大家理解孝的原始含义。通过解读宰我问三年之丧,介绍古人对子女与父母换位的思考;通过解读《中庸》“所求乎子,以事父”,介绍古人对父母与子女换位的思考。之后,详细梳理中华孝文化的内容:养亲敬亲、以礼事亲、承意守志、慎终追远、孝道教育;系统梳理了孝道与德育的关系、孝道与忠诚的关系、孝道与爱国的关系以及孝道与精神超越的关系。(国学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