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丁冠之先生访谈录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6-05-01 22:26:53
标签:
宋立林

作者简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历一九七八年生,山东夏津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兼任喀什大学国学院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山东曾子研究会副会长,《孔子研究》副主编,《走进孔子》执行主编等。著有《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出土简帛与孔门后学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讲》《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等。

 

丁冠之先生访谈录

作者:宋立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丁冠之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三月廿五日癸未

           耶稣2016年5月1日


 

编者按:在孔子文化学院2006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的6月1日晚上,《孔子文化》编委会副主任宋立林,主编郭凯,副主编董娟等在圣城曲阜的一座茶楼采访了前来参加答辩的山东大学教授丁冠之先生,香茗清心、香烟袅袅,和老先生一起侃侃而谈,颇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在座的还有我们的师辈如山东大学的苗润田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的王钧林教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的林存光教授,和我们学院的杨朝明教授、王洪军教授等,采访并未按着设想的进行,但收获之丰反而出乎意表。

 

宋立林(以下简称宋):

 

丁先生,您好!我们对您可以说,崇敬有加!今天借您参加我们答辩的机会,能对您老做专门采访,我们几个晚辈感到非常荣幸!

 

丁冠之先生(简称丁):

 

我们不要谈什么采访,就当闲聊吧。你们后辈人一定要超过我们,这样社会才不断地发展。今天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有一学生在论文中提到了王晓毅与郝虹,其实他们都是我的学生。我的学生不少,他们现在在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搞学术的,有经商的,有从政的,现在都算不错了。

 

宋:谈起自己的高足,看得出,先生您满脸的喜悦,那么就请您谈一谈在教授学生、传授学业方面的经验吧。

 

丁:我在带学生时,往往指定好一本书,给大家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就找时间聚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只靠上课记笔记效果不好,平等交流效果很理想,教学相长。对于他们这些初学者我们一定要以鼓励为主。同时我们在做好学问的同时,也一定要修身,做好人。学生自己要注意,不要把自己隔离起来,要注意交流。

 

王钧林先生:关于这种上课方式,后来王晓毅说他们和丁先生每次交谈,往往交谈很长时间,有很多次丁先生和他们交谈到深夜,他们宿舍的门都关了,他们有几次只好翻墙而过。丁先生平易近人,甚至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喝酒聊天。

 

杨朝明先生:丁先生,我们孔子文化学院是全国第一所研究孔子的专门机构,现在全国各地已有很多这样的机构,比方说中国人民大学就建有孔子研究院,现在又建立了国学院,你觉得我们与中国人民大学相比有什么优势与不足呢?

 

丁:我们的优势在于曲阜师大地处圣人孔子故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曲阜内处偏辟小城,就是因为这些,曲阜师大要往前走就更应该高举孔子大旗,化劣势为优势,从而成为国内一流的儒学研究基地。这其中采取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如设立人文讲坛,增加校际交流,扩大项目合作。设立人文讲坛,使知名专家、学者以到曲阜讲学为荣,同时我们也以知名专家的到访而扩大知名度,我想这是一个不错的双赢战略。加强校际交流以扩充实力,增加合作项目以申办教育部儒学研究基础,这些看似很难,但是只要我们整合力量,握紧拳头一样可以干得出色。比如说,山东大学和曲阜师大就有着深刻的文科渊源,长久以来就有合作的基础。当然仅申办课题是不够的,也可完成涉及多方面内容的多卷本精品的编定。我们千万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有妄自菲薄的心理,更不需要消极等待。曲阜师大有很多的儒学研究专家,如朝明和黄怀信先生等,他们可以说是历史文献考据这方面的专家,他们这些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千万不要忽视。当然你们现在的合作已经在某些层面上某些个人之间的已经进行了,比如朝明教授就参加了山东大学庞朴先生主持的“先秦儒家学案”的《孔子学案》、《孔门弟子学案》这两个重头戏。另外,集合团体的力量同样可以办成一些重大课题。你看,苗润田教授的儒学年鉴不就是鲜明的例子吗?当时很多京派学者笑话,说只有他们才能搞成儒学年鉴,山东是做不成的。事实证明我们做成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不团结就办不成大事,个人力量再强也不行,这样的例子很多嘛。

 

宋:丁先生,听了您的一席话,我们曲阜师大的师生真是信心百倍、干劲十足!请问丁先生,您曾经是《文史哲》主编,作为《文史哲》的主编,您在办刊过程中肯定有一些体会,我们想聆听一下您在这方面的一些教诲。

 

丁:办好一个刊物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我们坚持学者办刊。在这方面,《文史哲》、《齐鲁学刊》、《东岳论丛》等刊物就是较好的典范。刊物是文化的窗口,代表着一个院校、一个地区的学术水平。刊物的力量不可小视,它的播及面、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我们办刊物,就刊物的稿源而言,要欢迎学术大家的踊跃投稿。专家的投稿既可以提升刊物知名度,又可以向全国介绍山东的专家学者。其次,刊物的质量把关也很重要。毕竟高质量的文章是刊物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源泉,也是唯一动力。再者,要想把刊物办成精品刊物,纠错率等一些细节的严格控制也很重要,这些要做到确实不容易。你们孔子文化学院的《孔子文化》作为研究生自办刊物就办得不错,兼顾了学术与普及,以后要发扬光大。

 

郭凯:现在儒学界一片繁荣景象,无论学术界还是民间的,请谈谈您的感受。

 

丁:胡锦涛主席这次访问美国,被邀请在耶鲁大学的做演讲,他的演讲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学,这是我们与国外交流,我们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胎记,我们是想抹都抹不掉的。现在有几件儒学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一是官方祭孔的开始。官方祭孔意义很重大,它是一个长期的鉴定过程,后劲很大。宣扬传统文化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有利于解决现在的很多的社会矛盾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其次就是在全世界建立一百所孔子学院,意义非常重大;再比如在这次山东省文化博览会上就有一个诵读《论语》的专门栏目,这样一活跃,就是整个的活动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现在就有人说和谐社会与儒学有什么关系呢。这只能说我们的宣传工作没做好。

 

儒学不仅在学理层面,它也是有很多现实意义的。“以德治国”、“和谐社会”等治国理念都是从儒学中提出的。再比如儒家的“义利观”,儒家讲究“舍生取义”、先义后利,这当然都对,其实研究儒学的都知道,孔子讲义与利的关系是双向性的,义与利是结合在一起的。

 

董娟:丁先生,您现在是全国知名学者,您能谈谈您的治学心得吗?

 

丁:做学问基本功最重要,读书与写文章要注重,要有耐心。人们在现实问题、环境作用下,可能会有一些扭曲,但不管现实环境怎么变,都要坐的住冷板凳。真正的学者无一不是如此。青年学子是学术的未来,要注意打基本功!毕竟先天不足,后天也要补嘛!我在56年入大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大跃进、大炼钢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浪潮,使我们这些人根本无法有与书本亲近的机会,更别说是“被踏上一万只脚的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现在不同了,国内政治的稳定,给青年学子的就学提供了稳定的学习环境。青年学子若想真正在学术上有所开创,我认为底蕴的培养非常重要。首先,这就需要静下心仔细阅读先秦典籍。牟宗三先生不就是不厌其烦的抄书,成就一番新儒学功业嘛。现在山大的颜丙罡先生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与学生共同诵读四书元典。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一个途径。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师者与学生的交流,这我也是非常看重的。当然不仅限于课堂,师生私下里交流,在消除隔膜,打开师生间封闭心灵的同时,也为两者推心置腹的交流心得、加深儒学治学理念,创造了更佳的途径。培养青年学者还特别需要老一辈学者的“提携”。我认为青年人才有8分的力量,我们要把他们推到10分,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为青年学者进一步就学、展示才华提供平台。或许有些人认为地方院校的学生比不上北大清华这些全国的名校学生,但只要我们的学生肯学认学,我们一样做的很好。

 

郭:丁先生,您已经多次来参加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你对我院学生的印象如何,我们的学生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不足呢?

 

丁:这次论文答辩,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无论是论文创意,还是谋篇布局,水平都不差,很好。用一句直白的话就是懂行,但是有一点,同学们的思路还有待开阔。

 

郭:丁先生,前段时间北京学者张颐武先生曾讲到“一个章子怡能比得上一万本孔子”,社会反响非常大,当然事后证明这是媒体的误传。但就此事来说,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传播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您老有什么看法?

 

丁:这件事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儒家学说的传播并不是很通畅,这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儒学的传播需要官方、传媒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我们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去年官方祭孔全球直播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官方祭孔的隆重度、重视度可以说是政府及传媒对孔学及其价值的肯定,也说明我们正力图对儒家文化采取求真务实的态度,重新审视并期待儒学的重新回归。另外,孜孜不倦建立幼童的儒学启蒙教育、民间儒学团体的推动也起到一定作用。儒学的传播、推广体现了我们国人的一致心声。相信这方面的努力,将有助于把儒家文化及精神传达到平民阶层,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事件也反映了我们国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粗浅表层。社会上存在着对儒家文化的误解,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儒家所讲的血缘亲情衍生了循情枉法和任人唯亲的现象,因而判定儒家文化存在建构缺陷。其实,血缘亲情是人的生命之根,对血缘亲情的重视正体现着儒家对人对已生命的尊重。当然对儒家而言,血缘亲情虽然重要,但也绝不是“至高无上”的。儒家的重亲情、重伦理是不以违背群体利益为前提的。儒家文化立足于人的真实性情,有着一个内容丰富,涵盖面极广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心价值就是伦理道德价值。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的出发点。儒家的“生生不息”精神,就在于立足生命真实的要求,从而具有普遍永恒的价值理想。现代社会依然需要这种天然力量去维系,当然也需要我们人类的精心维护。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就是从儒学中汲取了养分,在高扬国学,倡导用自身理性的力量拯救自己的同时,也使我们每个社会成员不仅消极的遵守外在社会规范——法律。可以说儒家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身上久抹不去的胎记,要成就彩色中国,离不开儒家文化。

 

宋:丁先生怀着对儒家文化的殷殷深情,此情可鉴!我们也曾多次借助媒体看到了您作为一位学者的学术道德情怀。先生您倡导“先道德而后文章”,“学术是本位”,“少些浮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传统,是做学问所应坚持的”。这一切一切都让我们这些青年学子感动不已,非常感谢丁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祝您健康长寿,在学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