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辉纯作者简介:欧阳辉纯,男,西元1976年生,湖南永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著有《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中国伦理思想论集》《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研究》《中国伦理思想的回顾与前瞻》《朱熹忠德思想研究》《儒家忠德思想与实践研究》等。 |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
作者:欧阳辉纯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十一日戊辰
耶稣2016年6月15日
一、引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心骨,自古以来,对我国人民形成深远影响,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发展。它是孔子依据夏商周的历史文献,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创立的以仁为内核、以礼为规范的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西周的周公是儒家文化的先驱,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儒家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本质特征,也是对整个人性本质特征的概括。因此,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失去儒家文化,中华民族将失去赖以生存之根,我们的心灵将失去家园,变成无所归依的“游魂”。
任何企图消灭儒家文化和隔断儒家文化的历史传统的行为,都将受到文化发展规律的惩罚,并对民族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儒学的道德内涵与发展现状
儒家文化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内圣和外王,其核心是道德,表现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内心的道德修养与道德信念。它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人际之间的交往、家庭和国家的建设等方面都做了精致的规定,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儒学体现的是人类的“类本质”,即仁爱。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仁爱是人类永恒的心灵本质和人类伦理的共同体。失去仁爱,人类就如同生活在森林里的动物,丛林法则就成为人们的生存之道,人类就会回到前人类时代的野蛮状态。历史上每一场侵略战争的爆发,每一次的王朝的灭亡,每一次种族之间的厮杀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类之间缺乏仁爱。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征伐都体现为儒家仁爱精神的缺失。
儒家仁爱精神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一样,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即都是围绕仁爱来阐述人类的德性和人类的行为。只是实现仁爱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基督教告诫信徒,在世的时候要行善,死后才会升入天堂,在世的时候作恶,死后则会被打入地狱。于是就有了摩西十戒。
印度佛教主张通过在世修行,多做善事,剔除内省的私欲和杂念,为成为永恒的佛而树立善意和做善事。因此,佛教制定了一系列的佛教戒律。
从道德境界上来说,儒学、基督教、佛教追求仁爱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对仁爱的称谓和实践方式不尽相同,儒家说的是仁爱,基督教说的是博爱,佛教说的是慈悲。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儒学、基督教、佛教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地域,但这三者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理念,体现出人类行为共同的本质特征:即仁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分民族、种族、国籍、年龄和性别,都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精灵,他们都是地球上和睦共处的一家。
但是非常遗憾,儒家、基督教和印度佛教,这三种人类美好的精神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都受到无情的摧残和扭曲。
自近代以来,基督教面临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重建基督教新秩序,便成为现代基督教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基督教的产生就成为人们的期待。
印度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西方工业文明侵害,在本土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相反,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禅宗,则成为人类佛教香火流传的一脉。
三、儒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道德价值
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经历了20世纪初的教育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其文化断裂是非常明显的。这三个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儒家固有的文化价值被彻底否定殆尽,对当时我国人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及对中国文化戕害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的状况。至今,仍有许多儒家文化经典缺失,对我国而言是极大的损失。“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文化贫瘠使得人们的精神传承遗失,也造成现代人对儒学的不了解。
当前中国腐败现象频繁出现,甚至出现集体腐败现象,如家族式腐败、地域式腐败、集团式腐败等。而市场经济建设中,坑蒙拐骗现象也频发,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人际关系也非常紧张,有些恐怖分子甚至在公共场所砍杀无辜群众。家庭孝道缺失,离婚率不断攀升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不能不说是儒家文化缺失的一种变异结果。
虽然,儒家文化无法杜绝这些问题,也不是解决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和政治腐败问题的万能举措。但是,儒家文化的存在是解决、改善这些问题的重要的文化基础。
举例来说,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是相当丰富和多样了。但是,社会问题和腐败问题却依旧到处滋生。问题的关键是法律问题仅仅是外在的规定和约束,而人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性的存在物,不单单只需要法律的规定和强制措施约束其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修养来提升其思想水平。
中国当前的儒家道德,尤其是儒家仁爱精神的缺失,是造成政治腐败、家庭破碎、社会冷漠和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再完备的法律法规,都需要人去贯彻执行。离开人的德行,一切外在的规范都是起不到作用的。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说:无论美德与法律之间在其他方面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对于法律的应用而言,它仅仅对那些拥有正义的美德的人才有可能发挥作用。所以说,道德教育,尤其是儒家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十分明显的。
四、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重视儒家道德教育不是食古不化地照搬儒家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思想,我们还需要创造性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
事实上,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重视儒家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对其进行扬弃。纵观历史,汉唐儒家教育和宋明儒家教育是不同的,清代的儒家教育与近现代的儒家教育自然也不相同。关键是要把握儒家的仁爱精神,在这种大原则下来制订儒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笔者认为,中国儒家仁爱道德教育基本的古籍载体是“四书五经”和历代儒家诸子著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四书五经”是中华民族儒家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因此,从小学、初中、大学到研究生教育,都应当把“四书五经”作为公共必修课,任何专业学生都应当学习。
不同的是,基础教育学习“四书五经”的要求可以简单,内容可以提炼,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四书五经”。同时,再旁及诸子百家。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书本中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论述,而且要重视学习者的实践行为。通过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的方式来提升学习者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能力,而不是仅仅背诵书本上的道德知识。也就是说,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即知行合一。
“圣人以道济天下,是至重者道也;人能弘道,是至重者身也。道重则身重,身重则道重。”(《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一》卷三十二)所以,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继承和阐发儒家精神,而且要把儒家仁爱精神用在实践中,“断之以勇猛精进,持之以渐渍熏淘”(《宋元学案·五峰学案》》卷四十二),这样才能促进个体、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对待儒家文化既不要不知内敛地放纵自己的偏见,也不要成为令人尴尬的学术祭司。儒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得到多少而在于你付出多少。
这正如法国著名伦理学家居友所说,人常常需要超出自己走向他人,一个正常的成熟的人都有着多余自己的痛苦所需要的眼泪,也都有着多余自己的幸福所证实的更多的欢乐。人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过分的悲观可能是一种为生活的不幸所严重伤害了的道德情感的不健康的过度刺激的症候;相反,盲目的乐观却常常表明着对一切道德情感的一种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是我们践履儒学最实在的方法。我们只有重视儒家文化,发展儒家文化,才能更多地解决社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儒家文化的参与,因为人类的发展不能没有仁爱,而儒家文化就是以仁爱为核心的。
五、结语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儒学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能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总之,人类要发展,就应当需要学习儒学,人类要解决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也应当要学习儒学。
责任编辑:葛灿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