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泉】守住寂静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6-07-29 20:25:15
标签:

  

 

 

守住寂静

作者:井泉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廿六日壬子

           耶稣2016年7月29日

 

 

 

当我的目光与一篇学生习作的题目一一《品味寂静》接触时,我有了久违的感觉。这一机缘,把我拉回到成长的起点。

 

永远记得,那是我的学生时代第一次品味寂静。记忆中残有文字纪录:“从字典中,我寻出了一个字:静。静是一种境界,让我脱俗而超尘。”最初的具体的因缘,忘记了,但一定与读书分不开,想来那是我从文字走向字里行间的开始。

 

那些静谧时光,我记忆力强,印象深的书页很多,《荷塘月色》即是代表作之一。“我爱热闹,也爱冷清;爱群居,也爱独处。”这要算是我所熟读成诵的全篇中的中心句。当时,我一遍遍地想:其时朱自清先生心中,到底装的是闹是静?感觉模棱。如今,笔者早已超过作此文的朱先生年龄,自然明白:两者可以并行,只是朱先生守护的是后者,拿来品味的也是后者。要不然,当满塘蛙声敲响他的耳膜时,他何出此言:“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直至生命终点,选择的还是清贫,这足以证明先生是能够守住寂静的。

 

文学是寂寞的事业,它对我步入寂静的人生之路,影响多多。但起深刻乃至决定作用的,恐怕还是古圣先贤及其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首当其冲的,要算令我敬重的蜀国老丞相诸葛亮的这句名言,来自其不足百字的《诫子书》。当然,少不了接踵而来的他对静的重要性的诠释,说服力很强:“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由于平生惮精竭虑于辅佐知己之主,文字作品留下不多,但传诵不衰的前后《出师表》,无疑是古化石一般厚重的精品,也无疑是他驱驰奔走之中,心灵静守一隅时,静极生动的最佳呈现。

 

读书不如阅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治乱更迭,内忧外患,但道统至今不绝,今人最要感谢的不是那些叱咤风云乃至改天换地的帝王将相,而是圣贤。事实也是这样。我所要强调的是:前者让人陷入物欲的崇拜,建功或逐名的羁旅:而后者让人走进心灵的寂静,大仁与真智的殿堂。“吾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圣贤,名不虚传,只要在独处时,把他们的著作认真翻上几页,你驿动的心律即能渐渐平缓,复归于静。

 

回望生长鄙人之湖南,远有屈原、贾谊才华绝代,但忧谗畏讥之心境仍然将其带入人生低谷,不复出焉。近有曾文正、彭刚直之亷洁自律,但进退无据之际遇仍然引来后世颇多诟病、三叹未已。而数十年来,一步步牵引笔者心守寂静恬淡之谷,而又一回回跃然于经世致用之业,唯有曾文正、彭刚直等诸多文韬武略、出将入相之豪杰公认的先师,因此也成其为湖湘文化最寂静又最生动的精神源头一一王船山。

 

船山先师苦于武装救国无望,且因为在与笔者年龄相当的四十二岁以前,遭逢乱世,多少造成一些荒废,遂决心于虚涵和静养中弥补,拖妻带儿离开风景秀丽的衡山,迁居衡阳县曲兰镇,隐居荒无人烟之石船山麓,直至终老,”自封““活埋”,静读悟写达三十二年。先师关于寂静之功的评说,散见其经史子集甚多,如其《读通鉴论》:“物长而穷则必消,人静而审则可动。故天常有递消递长之机,而恒苦人之不相待。智者知天之消长以为动静。居静以不伤物,而物亦不能伤之……智者静以俟天,勇于自任,勿为张遑迫遽而惊,为回天转日之难而溺。”又如其诗,多么生动地纪录了他寂静的“抱独”时光:“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擎篮盛夜月,添炭煮冰凘,一掐中天,星随指落……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月斜空碧合,河汉几时生……”我记得次数最多但守得不住的一句叮嘱是:“静养天地和平之气,以消天下之险阻。”

 

(本文系作者与所授业中学生同台同题之作文稿)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