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蔚家风以教为先——安徽师范大学德雅书苑歙县许村家风文化纪实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廿九日乙卯
耶稣2016年8月1日
儒家网 讯(文:张茁、江斯羽;图:袁鹏翔)
“忠乎君,孝乎亲,信乎友,崇乎节义,巍乎功业,焕乎文章。”许村文风昌盛,绵延千年,“赏戴花翎”、“同胞翰林”、“兄弟学士”,青出于蓝。
许村见载于志乘的就有25位进士,20位举人;时至民国,又出现“一门五博士”的佳话;而今许村亦有“一村四院士”的美谈。安徽师大文学院赴歙县许村家风调研团队队员来到许村,就家风中的教育问题展开调研。
尚德崇仁,一脉清风唯才是举
通过走访老人和查阅《许村家谱》等相关资料,队员们了解到,在宋元时期,徽州对教育的重视与中原衣冠的入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亡,许远孙儒不义朱梁,自雍州入江南,隐居歙之黄墩,生稠,迁许村。”许村人将重视教育的理念自那时起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而许村中学退休教师陈大明告诉队员们,在明代时,许村出现了奖励读书以鼓励教育的督促机制。《许氏家乘·考费旧章》中记载:“入学(指考入县学),纹银十两正;乡试,纹银五两正;会试,纹银三十两正。……举人,纹银八十两正;进士,纹银一百二十两正。”而考上状元、会元、解元之类,特别规定“候议”。陈老师说,正是在这种教育奖励机制之下,许村人才辈出,如明清时期许伯升荐辟“聪明正直”,授汀州知府;许仕达在明正统六年中举人,四年后中进士等。
敦伦睦族,学有所养钟灵毓秀
集中体现许村重文重教理念的仪耘小学,由两淮盐运大使许家泽创办。他思想开放,经济富裕,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培养的六个儿子全部上学,除三子许本仁留家守业外,其余五子先后出国留学,成为博士,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一门五博士”的美誉流传至今。
队员们在《许村志》中还见到了1927年省督学吴亮夫视察仪耘小学后所做的报告里:“一切设备悉系新制,尚有新兴气象。教学方面亦能采取新式教法,实地实验。在徽州万山之中,诚觉难能而可贵矣。”许村老村长许烈宏告诉队员们:“仪耘小学的校训为‘学做好人’,这一思想也影响着整个许村。每个许村人都是仪耘小学启蒙向学,走上正途的。”他还告诉队员,省教育厅厅长程无化曾书赠“急公好义”匾额一块送给仪耘小学以示奖掖。
修学好古,两行正业或读或耕
陈老师还告诉我们许村人的耕读文化也由来已久,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考取功名的许村人在为官之后往往返居许村,回乡过半隐居的生活,资学助教。许村老村长许烈宏的曾祖父许韵清就是如此,他曾是六品朝议大夫,回乡后曾编写《许氏医效》,流传乡里。
随后队员们也拜访了许村党支部书记徐兴来,徐书记告诉队员,除了在本地接受教育的以外,还有一部分许村人跟家人走出去接受新式教育,这其中也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如邦宪门一支前往扬州,诞生了夫妇院士许国志,蒋丽金。祥里门一支迁往南京,河海大学校长许心武,其子许靖华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近些年,这些年逾古稀的老院士们以寻根或者捐赠的方式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加上许村的许根俊院士,便有了“一村四院士”之名。
通过对此次走访调研,队员们了解到,许村的教育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宋元时期,许村凭借南迁衣冠之族——许氏“诗书传家”、“科举入仕”,促进了许村教育的兴起;而随着徽商的兴盛则带来了许村人在明清时期的教育辉煌;晚清至民国,许村历经变乱,但依旧保持着重视教育的本色,出现“一门五博士”,“一村四院士”的盛景。
这种家族式村落的教育模式,与许村赫赫家风紧相连属,密不可分。正因许村教育千百年来的蔚然成风,才使得贤德之士辈出。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