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水为茶母,注水入心——记8月21号小茶人茶课与家长女学共修

栏目:民间儒行
发布时间:2016-08-23 21:38:49
标签:

 

 

水为茶母,注水入心——记8月21号小茶人茶课与家长女学共修

作者:如是(苏州万象书院)

来源:“万象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二十日丙子

           耶稣2016年8月22日


 

 

 

8月21号,又是一个周日,万象书院一早就萦绕在朗朗的诗词吟诵里。司华老师如同往常一样,提前来到茶道教室,为茶修课的小茶人们准备好茶器,插上一盆时令花草,盛上一盆鲜活的净水。然后,读着书,等待那些欢快的脚步声……

 

 

 

小茶人陆续到来。一周未诉的同学情谊,如这夏日骄阳,热情而赤诚,一见面就是欢声笑语,让书院生发勃勃的生机。妈妈们也从陌生到熟悉。孩子的上课时间,也是她们的聚会时间。往常,大家各自带来一些茶点,聚在一块,喝茶乘凉,谈天说地,互诉教育孩子的那些点点滴滴。

 

 

 

十点钟,走廊上嬉戏的小茶人们,纷纷静下心来,进入茶道教室,安定地盘坐在席上,等待与一杯茶相遇。列队净手净心后,小茶人们开始了今天的修习课题——“注水”。每一位小茶人,用规范的茶道礼仪,静心备具,提起水壶,沿三才杯内壁,均匀地注水一圈。注水最是考验一个茶人的身心。只有平和的心境,平稳的呼吸才能完成一次粗细均匀,速度均匀的注水。让自己与水共呼吸,是茶人要长期修习的课题。

 

 

 

而茶道教室之外,家长们齐聚在万象阅览室,也在汇聚大家点滴的能量,化成均匀的水柱,注入教育的心茶里。

 

水为茶母,好茶要靠好水

 

致力于女学的范必萱老师,有感于家长们对教育的用心,回忆起自己父亲立下的家训——“不以高官厚禄为荣,以无才无德为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又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回忆自己年过半百的人生里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和抉择。教育的土壤在家庭,在社会,而多年来西方的女权主义植入到我们这方土壤上,开出来的教育之花却呈现出种种问题。思潮的存在本没有对错,但却有其适应性。就像苏州水嫩的茶叶,最适宜做碧螺春而不是其他茶类。过度强调女权的思潮也不适应以女徳·家庭为社会重心的东方文化。范老师强调,家长们,特别是妈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完善自我,找到自己在家庭中角色的属性,才能用一种中正的心态去养育好我们的下一代。只有成为一股甘甜的清泉缓缓地注入孩子的身心,才能让孩子芬芳出自己独特的香气。

 

 

 

尊重生命的自然秩序

 

小茶人元喜的妈妈和大家分享了她与9岁女儿之间的相处。元喜妈妈原是事业上风风火火的女强人,而女儿元喜却是一个静水流深般不紧不慢的孩子,不同的个性和行事风格曾让她们两难以融合。而促使这水火相融的,正是茶。茶道没有标准,尊重自性的那份包容让元喜如鱼得水般自在,而元喜妈妈也在茶道课上慢慢欣赏到了女儿那份如水般的平静。每一个生命都有其自然的秩序,如果像饼干模子般用一个标准去规范生命,必然会让生命失去光彩。元喜妈妈感念于女儿身上的那份力量,毅然决然地为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陪伴孩子一起读书,玩耍,行茶。她说,养育生命是一份最有光芒的事业。女儿在茶道上的那份精进常常让自己感触良多,而传统的文化就该这样自然又不自觉地在孩子的身上流淌!

 

 

 

孩子的赤子之心

 

听完元喜妈妈的分享,祺毓妈妈深有感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从前因为工作忙,一直都由家里的长辈照顾孩子,后来又将孩子送进寄宿学校。过早的独立训练,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性情也变得暴躁,压抑。发现孩子性情变化的祺毓妈妈开始反思自我,反思自己在教育上的偏失,决定放弃工作,陪伴孩子成长。好在,有了妈妈的陪伴和关爱,祺毓的性情慢慢安静下来。孩子就是如此,一颗赤子之心,有水的包容之力,很快就原谅了父母之前对自己的忽视。记得祺毓第一次参加茶道课的时候,十分紧张,害怕自己做错动作。而如今,他渐渐放松下来,找到了自信自在的那一个自我。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

 

苏苏妈妈分享了苏苏读《中庸》后“教育”妈妈的一些小趣事,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叹孩子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和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苏苏妈妈感慨道,孩子是我们的镜子,照见的是父母自己,但是父母应当回归到自我完善的努力中,不可过度地寄予于孩子。让自己充实,才能行不言之教,才能让传统文化内化到孩子的气韵里,而不只是流于表面。

 

 

 

其他的家长也纷纷分享了自己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难和困惑。现代教育下分数化的统一标准,让教育成为一种从众的僵硬模式,然而,生命没有可比性,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体,教育也当如行茶中的看茶泡茶一般,因人而异地灵活变化,在包容中沟通,在沟通中了解,在了解中引导,让茶呈现当下最好的滋味,让孩子成为他生命里最完满的自己!茶道课上,司华老师常讲,水注入的是茶,也是行茶人,观茶人的心,而茶道,是让茶人找到的,不只是茶,而是自己。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