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应该如何读经?”学者评论集(四)
整理者:梁金瑞
来源:儒家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初三戊子
耶稣2016年9月3日
段重阳(@慊思斋懒人):
【封闭+全背诵是问题所在】我觉得读经教育关键之一是不是必须全日制封闭的,之二是不是必须这种封闭学堂只能背诵。如果是周末暑假那种,大量背诵也不是不可以。如果封闭学堂,那么更灵活的教育,类似私立学校那种也是一条路。但是封闭+全背诵,我觉得问题就出来了。
刘伟(@刘百淞):
【“儒家”还是“大通家”?】经师,不仅要通经明经,更要注重传经。传经,不是一味地疲劳诵读,不是搞各种宗教文本的大杂烩,而是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果主旨不在"儒家",而是所谓"大通家",那么就不要向世人讲清楚。不要藏着掖着,犹抱琵琶半遮面。
【警惕 “大通家”的做法】王教授推行的"老实大量读经"其实就是前贤批判的"大通家"的做法,与儒家没有太大关系。以前印光法师主持弘化社的日常事务时,对"大通家"的东西毫不客气。今天,如果推进儒家的读经活动,也要警惕各种改头换面的"大通家"的做法。否则,极易混淆视听,让许多普通人误入歧途。以前的人,不方便直接讲一些会道门的名字,于是称它们为"大通家"。这些"大通家"不仅读儒释道,甚至截取耶回,搞"大杂烩"式的经典诵读。现在,这些问题又浮出水面。儒家不能坐视不管,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将民间读经纳入正轨。
【反思“老实大量读经”非常必要】对“老实大量读经”的反思,非常有必要。一些家长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老实大量读经”在操作层面出现了问题,大家有目共睹,没有必要掩饰。“老实大量读经”还停留在蒙学的档次,并不能上升为儒学。这就像古代的村塾先生,教授了识字断句,不一定能讲授经典大义。有些人为了特定的目的,将"老实大量读经"比拟为儒家原教旨主义,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无知,而且无耻。首先,它没弄清楚儒家的“基要”,就信口开河;其次,"老实大量读经"的从业人员能够完全等同于儒家吗?最后,这种富有争议的"读经"方式起初为何能赢得一些家长的追从?这些家长对儒家的基本内容了解多少?“老实大量读经”中的“经”到底是什么“经”?
王苍龙:
【读经教育问题应放在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社会公共领域的角度去看】在我看来,观察读经教育应该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视角,即民间教育办学的视角。在中国大陆,包括读经私塾在内的民间办学机构,在由国家主导的教育体制下探索其他类型的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读经教育和读经私塾是这些中的一个类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读经教育和读经私塾这个现象的话,那么,问题的关键就不是判断王财贵教授是否为儒者或者佛教徒,而是如何在当前由国家主导的教育体制争取更多的民间私塾兴学的社会空间。进一步地,从这个角度出发,读经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包括与宗教的关联),应该放在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社会公共领域的角度去看,而不是纠结于宗教和读经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在我看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很难辩清,因为它是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身份认同本身就意味着差异性、多样性和分歧性。
【关于读经教育的问题】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三个问题很重要。(1)读经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这是需要回应的第一个问题。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读经教育的确出了问题。这应是目前一个基本的共同认识,不论是读经教育内部的私塾堂主、老师、家长和学生,也不论是读经教育外部的学者、媒体和一般社会,大家都基本承认这一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应该是:(2)都有哪些具体的问题?(3)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后面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应该是把读经教育进一步往前推进的力量。然而,目前大家的争论似乎进入一个困境,谁说都有理,谁也都能找出经验性的事实去证明自己说法的合理性。也就是说,目前的争论事实上在围绕另一个问题打转:(4)如何理解这些已经出现的问题?对这第四个问题的看法直接影响我们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方法。这第四个问题实质上是在考验我们面对已经出现的读经教育实践问题的态度。我还是主张一个就事论事的态度,要有承认问题、自我检讨的勇气,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儒家文化人才需要激切和紧迫的方式吗?】就“老实大量读经”而言,在我看来,它之所以出现问题,不仅在实践操作层面,而且在理论阐发层面,都存在着值得反思和批评的地方。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诸位老师已经讨论很多,我在走访读经私塾时也都看见过。至于理论阐发层面,记忆和理解的关系的确是一个核心的反思内容。不过,我的进一步思考是:为什么老实大量读经主张只背诵而不理解呢?大量背诵经典是期待以此培养读经人才;不提倡解经是觉得十三岁之前被认为是记忆黄金时期,一旦错过就很难弥补。我在这里头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激切的心态,一种文化紧迫感。也就是说,老实大量读经理论的背后一种“文化激切”的心态和观念。如果这样思考是对的话,下面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培养儒家文化人才,一定需要这么激切吗?是否只有激切和紧迫的方式才能培养儒家文化人才?涵养潜蕴的方式可以培养吗?柯小刚老师说生命的学问是急不得的,这话我赞同。不论读什么、怎么读,这种“急不得”的心态,似乎都是可以共享的。
【读经教育理论的两个线索与文化激切心态】王教授在其读经教育理论里,埋下了两个线索:一个是全民读经的线索,一个是老实大量的线索。只是后者被更多强调(前者也在开展,比如“论语一百”的活动)。之所以后者被强调,可能就跟这种文化激切的心态有关系。
杨琪文:
【经典本源】感觉王财贵先生没有从本源上把何谓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想明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仁之本与。何谓孝悌,本源上来自质,而非文,尽管需要文以修之,本源上来自生活中的体悟,来自自然的生命,你没有这个活生生的生命生活的体验,闭锁在圣人之言(文)里,老实大量读经,文质何以相复,何以文质彬彬?年幼时只管背,即便你这样说对,幼小时先画龙,长大后再点睛。可是你画的这个龙,也得是在水里,或者依托在云里的龙啊。幼小时缺乏实在的生活体验,机械背诵的经典文字就只能是一颗干瘪的种子。大约可以只背诵不理解,但也必须要撒扫庭除、爬山,玩耍,摸泥巴,沐浴春风秋雨。何况,哪有常年累月的机械背诵,这岂不违背人性之节律?
@桂林国学毛勇:
【记忆和理解结合】记忆还是理解?如果真是以人的成长为目的,如果是一个真正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都根本不是问题,该记忆时记忆,该理解时理解,该记忆和理解结合时就结合。
冷长安(@書香長安 ):
【读经推广反思】择善而从是人之本性,你做的好,有成效,你才能把读经推广出去,你做的不够好,又如何能够推广?把读经推广到千家万户固然重要,但推广的当是理性读经,这就是为什么当年王教授成功的原因。而如今的一部分堂主和宣导员,大有代“圣”立言的架势,自己都没有搞清楚读经教育的本质,就把自以为的读经教育,实际上是极端化的读经推广出去,美其名曰“读经理论”。如果不返朴归真,今后的读经推广只会越来越广并遭受更多的质疑,如何让每天奔波于各种教育理论迷茫中的家长接受。
罗仁和(@儒士社 ):
【社会病灶】大家有没有想过,读经教育中出现的某种疯狂并不是读经教育带来的,而是我们这个社会一种普遍的病灶?它存在于保险业的疯狂激励、餐饮业的疯狂培训、政府治理的疯狂发展等等,只是读经的形式有点突兀才被我们注意到了而已。也许,疯狂本来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也是我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在这样的疯狂后面,是超越性价值的缺失、共同体的解散、还有个体无边无际的孤独和无聊。
许石林(@许石林):
【观其心术】观一言即可见人之器局,见器局则见其心术之广狭正邪。即有精深之学、超拔之才,而言语文字流露世人皆无知唯我专美独擅之心迹,则必器局小而心胸狭。犹如取名号,若贪大吞全,欲包举宇内者,亦必心术非正,满腔私欲,此等人即坏法之人,名曰弘扬,实则戕害,在已,亦做恶之魔。其有口说手写,臻美前贤者,亦不过骄且吝,子曰无足观也。
【所争在利】凡所争者,非利而何!见自命学传统之学者,狠命诋訾同行,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可知其所争者,非义也,利也。自古如是,于今实烈。若学者果真向道崇义,见善则必守卑谦下、思齐之,甚或说项接引;至有不臻善者,则矜之。岂有恶言腾哮,反复丑诋之事哉。
贺希荣:
【全面反思王财贵先生读经运动】我的基本立场,在那篇“也谈读经运动”(经“国学生”公号改名为“全面反思王财贵先生读经运动”推送)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即:经典是必须读的;经典并不只包括中国传统经典;中国传统经典对于科学几乎未曾注意,而对于民主更加扞格;反对儿童在读经学堂纯读经;经典是需要背诵的;背诵量的多少因人而异;记忆应以理解为前提。凡所持论,皆与王财贵先生及时下的读经学堂所作为有较大歧异。我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听不进的人,我觉得没必要唠叨太多。近一月来,关于读经,很多人不断有各种说法冒出来,我基本上不看。以上这些,我觉得都还是理论与方法层面的探讨。而至于实践和操作层面,特别是近日看到学生在明德堂被虐待之后,我对此种“学堂”是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必须对它们进行调查和追究。老实说,如王财贵先生的所谓读经教育是这样一副模样,即使是为了所谓“弘扬传统文化”,我也认为宁可取消不足惜。
张凤篪(@张凤篪):
【守正扶正】今日看到多篇都在探讨老大的宗教性问题,尤其刚才又看了柯老师与杨嵋的对话,更觉得说到点上了。第一,明知有问题而不改。一方面做着大众偶像读经教主,一方面又自称一介书生无职无权;第二,明知宗教化而不改。把教育的事情宗教化,用宗教的方式和理念去推动所谓读经。既背离儿童,有背离儒学,更背离教育。儒家要就此发声,更要发力。要帮助老大读经体系纠错纠偏,更要自己自己推出自己的典型、做法。不能把公众的儒学诉求让给别人,不能让公众不知道谁才是儒家,不能在教育文化领域缺位、失语和无措。像朔州邸继文老师的十百千万国学基层推广模式,像湖南刘孝听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实践推广,我们要与各门各派分庭抗礼,守正扶正!
余东海(@余东海肆世):
读经断想(二)
【读经】通经是君子的重要特征或标准。士必须读经,君子必须通经,至少通达一经,否则不足为君子也。一经不通,最好也只是善人。孔子对善人的定位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善良,但不能沿循圣人的足迹上进,无法达到较高的境界。
【读经】对读经运动的反思,一旦逸出儒门,必然滑向反读经。世人包括一些送子读经的家长,本就缺乏判断是非的择法之眼和辨别良莠的知人之明,所谓的反思很容易演变为无限上纲的反对。加上经过百年蒙启和愚弄,不仅普通民众,政治、知识群体也普遍盲心瞎眼,是非混淆。
【读经】没有参观过王财贵的读经学校,不了解具体情况,不宜置喙。但我相信,只要读的是儒经,即使方法有误,问题不至于太严重。盖儒经具有至高无上的真理性正义性普适性,自有其升德开智的内在力量。唯独让少儿读老庄,大非所宜。对此,东海早就明确表示反对。据说有些学校要读佛教,也大不宜。
【读经】大本未立,不必读道家经典。道家和侧重于道家思想者,瞧不起儒家是理所当然的,“先天性”的。孔子都饱受老庄及其后学及隐士们的冷嘲热讽呢。完全不必在意,敬而远之就是了。道家反对仁义礼制,但颇有不合作精神,虽然不尊重儒家,却值得儒家尊重。孔子就颇为尊重老子和隐士们。
【读经】“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是佛教之说,不为儒家所可。是是非非善善恶恶,是儒家责任《春秋》精神,是文化政治教育工作应有之题义。孔子善辨是非,茧丝牛毛无微不至;孟子善辩正邪,摧邪显正泰山岩岩,历代圣贤无不善辨善辩。中华文明之辉煌,文化道德之光明,亦有赖于是非善恶正邪华夷之明察也。
【读经】儒家之辩最重公正。公是公心公道,正是正确正义。这次读经之争,并非读经与反读经之争,而是儒门内部读经方法之争,应为君子之辩,如理如实,实事求是。方法或有高低优劣之分,没有善恶正邪之别,不妨见仁见智,各是其是,各适其用。一旦上纲上线,极易被反读经势力恶意利用。
【读经】孔子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可见,对于其他过门不入者,孔子都会为之遗憾。已经过孔门,却不能进入,无缘走上义路回归仁宅,难道不是人生大憾吗?孔子若活在现在,只怕要挨《我为什么带着孩子逃离了国学班》的作者闫红的训,斥为“骄傲与易怒”了。
【读经】读经当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士君子,遑论圣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读经学生整体品质远高于不读经学生,读经的群体,自杀率和犯罪率将远低于不读经学生。
【读经】经学是君子之学,最能培养君子。君子通经,能够致用和自明,能够自立和自律,要变坏,大不易。儒家群体尤其是官群虽然也会出现贪官酷吏乱臣贼子,但正人君子总是占主流和上风。即使是历代王朝晚期,礼崩乐坏,清官良臣依然层出不穷,并有改良派致力于礼制的改革或重建。
【读经】王财贵先生“全盘化西”说好极了。要全盘化西,必须自立大本,立起文化、道德、政治之大本,然后才能立人达人和化西。而自立大本,就必须从读经开始。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斯道,就是孔孟之道,仁义之道,中庸之道,由儒家经典所载。
【读经】只要跳出圈子看,民间读经运动的范围和影响还很有限,微波细浪,还不成其为运动和潮流。反儒家反读经依然是社会主流,要不要读经依然是大问题。儒家同仁在批评王先生时,要多一份感谢和尊重。不宜有道德洁癖,不可以上纲上线,苛责不已。也希望王先生谦虚谨慎,择善而从。
柯小刚(@道里书院无竟寓 ):
【现在是如何读经的问题】我不同意说现在社会主流是反读经的。这种判断未能与时偕行,还停留在过去。目前形势有很大变化,儒家要调整思维。譬如这次澎湃的问吧,我原来也担心大量的问题是来批评读经的,结果,目前为止,我看到的都是拥护读经但不知如何读经的问题。这次读经讨论,媒体也大多搞清楚了方向,与以前不同。以前是讨论要不要读,这次是怎样读。应该说方向很好,风险可控。
【读经讨论方向是好的】颜峻的硕士论文区分了读经讨论的两个方面:要不要读和怎样读。前些年的讨论主要在前一问题,是原则性的争论;目前的讨论主要在后一问题,是方法的讨论。目前参与讨论的人,几乎没有反对读经的,只是方式方法的探讨,没有根本价值观分歧,是良性沟通。在“反思派”中,我到处灭火,劝他们勿过激,不要搞成大批判,对事不对人,局面健康。很多媒体想采访,制造话题,利用我们,达到否定传统文化的目的,都被我拒绝。南周、三联生活周刊近来的文章,都很公允平正,是客观负责的良性批评。很多学堂已开始认真反思,调整方法,孩子们少受罪,大方向是好的。
【同道相规】经典教育的不容易,我是深有体会的。多年来,我和朋友们都面对太多社会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各地私塾书院都是同志同仁同道,要团结,要多沟通。而沟通的内容中,必须包含自我批评和过失相规的部分,以便加强同行自律,共同提高,才能共同减少外部质疑。否则,同行相庇,互相文过饰非,则成为“战斗群”,也就是孔子说的“小人党而不群”。“君子群而不党”并非乡愿德之贼、“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而是“和而不同”的“群”。易经的道理,惟“不同”才能“和”,惟“不党”才能“群”,惟内含批判性的建设性才能促进健康的同道群体,即“无偏无党”、“切磋琢磨”的学习团队。
【勿“意必固我”】王先生文中的几点讲得很好。西方教育心理学既要熟悉,又不宜教条,为之所限,而应化用之。圣贤经典既要学而时习、念兹在兹,又不可教条,以为读经即有一切。这些认识极圆融。只是,既有如此认识,为什么又意必固我,其实可惜。
【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牟先生谈土共的问题之一就在太急。席勒论法国大革命亦同此。读经太急,发动阿猫阿狗,结果变质,阿猫阿狗没上进,反而成主流,利益主导者为堂主,各地乱象纷呈,危机四伏。此时,倡导者当思救弊为亟,不暇自辩初心为是。初心实无人疑,何必自危若是,而误大业?
【文礼书院交困之局】各位没看懂顾瑞荣老师谈收费问题的要点,不在要不要收,在如何发动群众。我也一直反对免费的提法,参拙文《古典书院的生命存在》。牟先生对TG的反思要点之一亦在: 阶级斗争鼓之以利,则发动群众易,而革命事业穷斯滥矣。儒者兴教而以TG革命运动方式,或TG资本扩张方式,牟先生在天之灵有知,当作何感想?傅路江老师文论教育不宜受制于资本甚好。资本捐助自然好,但贪多则反受其害,渐受其主导而不自知,此则近世自由民主之弊,马克思论之甚详,可不知与?可不慎与?双谴左右,兼拒杨(自由主义)墨(共产主义),则今日儒者之任矣(参拙文《王道与人民共和》、《儒家作为建设性的批判理论》)。文礼交困之局:上制于资本,下制于阿猫阿狗,欲上下化之而不能,反受其制,当亟思困亨之道矣!
【激进读经不宜】“老实大量纯读经”其实是物化的驱迫的革命运动,是“多快好省”“超英超美”“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拙文《回归生命的学问:给读经孩子的一封信》尝论之曰:“时代的急迫驱使人“物化”、“工具化”,因为只有工具化和物化才能达到最高效率。无论在过去“救中国”的时候,还是在今天“新中国”(“新”作动词)的时候,这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无论时代多么急迫,牟宗三和他的新儒家师友们的从容笃定却承自孔孟程朱,以至于未来,永远是士人济世的典范。在“救中国”的革命事业中,他反对“病急乱投医”的极端激进,在“新中国”(“新”作动词)的文教事业中,他也同样会反对极端激进的“纯读经”、“老实大量只读经”。革命者和读经者的决绝心态和孤往之勇是令人感佩的,但也是令人惋惜和担忧的。”
【古典智慧破除现代性吊诡】上面的分析不是给谁扣帽子,而是在现代性的吊诡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越反现代越现代”、“越反西化越西化”、“越反革命越革命”、“越反体制越体制”的困局。所以,平常心很重要。太急于反一个东西,往往被这个东西附体,不自觉中变成自己要反的东西,两极相通,过犹不及。故孔子中行,庄子两行,孟子勿忘勿助长,皆中庸之道,非极端反对之道也。所以破除现代性吊诡之魔咒者,惟此古典智慧也,非极端反西化反现代性之读经革命运动也。读经运动之民粹主义反智主义激情、原教旨主义极端倾向,已很严重,有目共睹。此时,倡导者如不及时批评引导,反而继续鼓励煽动,自我感动,则将来反受其害,酿成大祸,悔之晚矣。
【现代性的吊诡和平常心】关于现代性的吊诡,请参考批评拙文《当代社会的儒学教育》、《现代性的吊诡与当代中国的跨文化古典复兴》。关于平常心,请批评参考学生董若歧的信《感恩读经,永远读经,平常心读经》。信中记录了我跟她谈过的一些读经问题反思:
【反对两个极端】“ 在现代性的吊诡处境中,面对这种有真有假、有对有错的混杂局面,我们既不应激愤地、狂热的去推广一种过度简化的粗暴读经方案,也不应激愤地、狂热地、不顾一切地去反对所有读经教育。我们应该从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激情中解放出来,慢慢放松,重新找回古典的自由,用一颗平常心,去细细的把这些真假对错辨析出来。潜移默化,渐渐复位。”
【平实平淡】“我们需要真实的热情,我们需要真实的使命感,我们需要平实的奉献和牺牲。是要落到实地的、真正的安身立命,而不是打鸡血的经典狂热和读经泡沫。实才能平,平才能实。一腔热血终究不是常态,支撑着自己跟打鸡血一样才能活下去的那种激情其实是虚火,不是真正的生命热力。真正‘原力觉醒’的生活是在平淡中崇高,在平淡中牺牲自己,像蜡烛一样散发着温润的光明,无声无息。”
【经典的滋养】“ 经典培养一个人的平实、睿智、通达、智慧。这是一种真挚深沉的生命情志,而不是意识形态化的可疑激情。经典阅读和思考提升了我生命的高度,使我能看到更加广阔的视野,深入更加精微的感觉和思想。或许一路走来有所挣扎与痛苦,但这本身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生命本身的坚韧。我们必须给予生命成长的时间,从容涵养。经典的滋养并不轰动视听、大张旗鼓,它总是在自由的心灵中悄无声息地到来。《诗》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愿与天下读经同学共勉。”
【随时察变】不止人性,物性亦如之。读《易》可知。故《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君子常自戒惧,又常相切磋批评,互为镜鉴,乃庶几可免耳。意必固我,则我为非我而不觉,仁心泯灭而不自知,不亦悲夫!物各有性有度。中则适性合度,不及则长之,长之不已则过之,过之则穷上反下,剥复往来,适成其对。故《易》常叹时义之大,盖以时变而物故也。故君子格物穷理,正心修身,莫不极深研几,随时察变也。谓我初心如何则今必如何者,意必固我也,不知几也。知几之要在察物变时变,在日省吾身,在好问而善察迩言,在好学而知耻近乎勇。不然,则我为桀纣而不自知,以为命固在我而不可夺,成鄙夫之执耳,不亦悲哉!
【纯读经理论的伪科学性格】纯读经理论具有非常鲜明的伪科学特点,它是不可能犯错的。波普尔谈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分恰恰是:科学是可以证伪的(根据实践而调整的),而伪科学是不能证伪(永远伟光正的,譬如他举例的“M主义”)。对科学的科学使用是:引证任何科学成果,都不应该教条化、迷信化、绝对化,都只是暂时引证一下,因为它或许是错的;对科学成果的伪科学用法,以及对伪科学成果的伪科学用法,都是把某种科学成果或伪科学说法作为绝对可靠的、不会错的、斩钉截铁的东西。“科学都证明了这个那个,纯读经还会错吗?”这是典型的伪科学性格。所以,纯读经理论中的伪科学性有两点表现:一、对科学成果(目前科学界主流认可的成果)的伪科学使用;二、对于伪科学说法(已被主流科学界否定的说法)的伪科学使用。无论哪种情况,他们的使用方法都是伪科学的。读经界在引证“科学”的时候,缺乏任何科学性和哲学反思性。其中充满如下五点问题:一、在不了解科学的前提下崇拜科学(喜欢引证“科学”做理论基础);二、同时,又在不了解科学的情况下蔑视科学(很奇怪,这一点与他们的科学崇拜并存);三、对科学和伪科学缺乏辨别;四、对于科学成果进行伪科学式的使用;五、对于伪科学的说法进行伪科学的使用。
【儒家自律读经】希望通过这次读经讨论,儒学界和读经教育界可以开始形成良性自律和纠错机制。儒家内部如果不能形成自律,就会经常被动面对外部批评。如果能形成自律机制,引进常规健康的内部自我批评,每次都能在外部发现问题之前,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纠正,就会主动得多。中医界的张悟本事件就是借鉴。很多中医朋友早就发现张悟本不懂中医,胡说八道,招摇撞骗,但是碍于同行,或者怕伤害中医声誉,不敢或不愿出来批评,结果等到媒体批评张悟本,中医界背黑锅。佛教界净空事件是另一个借鉴。在媒体揭批净空之前,佛教界早就开始自律批评了(尤其是苏州西园寺),所以等到媒体和政府发声,佛教界就非常主动,没有被净空黑到。诚能如此,这次讨论的收获就非常大了。
责任编辑:梁金瑞
【上一篇】上海国学会举办丙申秋日丁祭典礼
【下一篇】【方朝晖】青少年读经亟需重新定位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