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关于读经教育答友人书 ——三论经典教育

栏目:少儿读经
发布时间:2016-09-07 10:55:00
标签:
刘强

作者简介: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笔名留白,西历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阳人。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诗》主编。兼任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世说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台湾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儒学与古典诗学、文言小说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及书评随笔200余篇,出版著作《世说新语会评》《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曾胡治兵语录导读》《古诗写意》《世说三昧》《魏晋风流》《穿越古典》《清世说新语校注》《论语新识》《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四书通讲》《世说新语新评》等二十余种。

关于读经教育答友人书

——三论经典教育

作者:刘强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初五日庚寅

          耶稣2016年9月5日



人到中年,虽知与时俱进之益,有时亦难免力不从心,比如微信这类高科技产品,起初我是敬而远之,唯恐为其所扰。去年9月,因换手机,为存储资料的需要,才一不小心破了三年之“戒”,乖乖做了微信的俘虏。没想到竟一发不可收拾,不仅渐渐成了“低头族”,还办起了一个《论语讲师群》,旨在培养一线《论语》讲师。每周二、四、六晚,邀请二三位学者为群友导读《论语》一章,非常专业地利用微信这一现代平台,研习经典,传播文化。现已有群友四百四十余人,其中导师团队四十余名,不乏学界知名学者;管理员、主持人、志愿者团队数十名,负责预告新课、礼请老师、实时互动、整理讲义、推送文章。半年多来,大家各司其职,精诚互助,任劳任怨,忙得不亦乐乎。


因为群中人才济济,故就经典教育及国学现状,常有自发自由之讨论。关于近期沸反盈天的读经论战,本群亦有非常热烈的讨论。后经志愿者编辑为《论语讲师群关于读经运动的讨论纪要(一、二)》,推送在我们自办的《论语大家读》公众平台上。今从中摘出我与群友的几番对话,以见我个人对此一问题的看法:


第一通


5月8日下午,我从苏州讲学返沪途中,打开微信,见群中有人转发我的同事柯小刚教授对王财贵教授读经理论的批评文章,引起群内热议。不少人站在批评一方,口诛笔伐,大有“一边倒”之势。因本群群友来自全国各地,不乏读经私塾的堂主,文礼书院的朋友亦在群。作为群主,我不得不居中调停,遂发群内公告如下:


各位群友:在苏州讲论语两天,刚有空看到大家的讨论。窃谓王财贵教授的读经理论自有理路,其践行读经之愿心愿力自有功德,至于其具体操作中产生之流弊自有不得已处(如说到解经,恐非现有私塾老师所能胜任),且体制外推广读经,道阻且长,本就不易,故提请各位,当存“了解之同情”,平情以待,切莫是己非人,失之已甚。须知,很多现在推动读经者(如我本人),皆曾受益于王教授的践行与愿力。王教授我见过一面,其人乃磊落君子,尽管蒙受坊间不少质疑非议,然其发言遣论,未尝以恶语加人,此一风范,便已非讦以为直者所可及。夫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此真为己之学之要言妙道也!大家的做法容有不同,然当秉承“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之心,反求诸己,同道相济,并行不悖。目下之文化生态,本就是一片盐碱地,正赖春风化雨,厚德载物,若执一而论,党同伐异,则离夫子之道甚远矣。退一万步讲,儿童读经,读的总是圣贤经典而非“党八股”、“老三篇”,与我辈本属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肺腑之言,仓促言之,不妥处,请海涵!刘强写于苏州返沪高铁上。5月8日晚。


第二通


紧接着,批评方有一朋友在对我的观点表示理解的同时,又提出一个尖锐问题:您为何不把孩子送进读经私塾?我当即回复如下:


xx兄所言不无道理。犬子未曾送入读经学校,盖因我辈未能免俗,一则对“体制内教育”尚存幻想,二则对全日制读经未知其效,三则惯性使然,得过且过,仅此而已。然,我绝不认为我之选择必是,他人之选择必非。教育之事,本无定准,在我看来,如说全日制读经教育弊端多多,恐亦不会比今之体制内教育弊端更多!如论读经教育会耽误一代孩子前途,那体制内教育不知已耽误了几代孩子前途!一定站在体制内教育为是的立场发言,以为脱离体制就是脱离时代和社会,此一种论调,恕我直言,实在有些“沙文主义”,有违恕道原则。


须知王教授之学堂,并不拥有体制内之尚方宝剑,更非强制入学,实乃众多父母之自由选择,正如我辈选择入体制内学校一样。既然如此,就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有联语云:天地生人,有一人必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活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古之士君子,皆由读经出,江山代有人才。今之专家学者,皆无童子功,情怀气质每况愈下。我对30万字包本背诵亦不敢苟同(甚至当面向王教授提出过),然对今之体制内应试教育更是忧心忡忡。既然两种教育皆有利弊,那就不妨让其公平竞争,自由发展。至于说到不少读经孩子出国,恐未必不是其父母原本之规划,试问读完清华北大“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者还少吗?在全球化地球村的今天,多一些熟读母语经典的孩子出国,又有何妨?教育本不该是朝廷垄断,君不见自然界越是物种错综,多元共生,越是良性生态,窃谓教育亦然。夫子说:“无可无不可。”此一涵容万有之境界,正我辈当学也。


总之,相比于近乎全民的全日制应试教育,仅为极少数人选择的全日制读经教育,究竟哪个危害大?哪个更须改进?哪个更应该直言进谏?恐怕不言而喻。我辈体制中人,不去挑战强势的教育部,却去挑剔一民间教育家,且以诸多大词相诘责,言虽有理,情实难堪也!王教授非不可批评,然吾每念其人为传承经典劳心劳力,以一人之力支撑如此局面,二十年前一头黑发今日已成霜雪,总觉私心不忍,故不得不稍加辩护,以期本群师友能择两用中,和而不同也。感谢xx兄掀起此一讨论,相信群中诸友能各从其宜,更增彼此了解与友谊!5月9日上午。


第三通


次日,文礼书院国际学校校长杨嵋女士留言群中:“才看到柯先生文,感觉其对读经了解较浅。别人也没那么傻,他过虑了。而且不知为何反复强调背梵文不学字母。他不知知道几家学堂学梵文的。比如我们这里学梵文经典就是学习字母的,而且是学习天城体字母的。柯先生好心可嘉,但可以更仔细了解读经理论与实务,先不用那么义愤填膺。”我看罢,当即回复道:


杨嵋校长大鉴:看了你的发言,忍不住想说几句。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对待善意批评,当能虚心听取,即便不能闻过则喜,亦当存戒慎恐惧之心。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窃以为,学界朋友的批评和争鸣容有偏失,然大体是切中肯綮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关心教育的学者的基本判断。我素所尊敬的郭齐勇先生就曾在去年9月于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书院发展论坛上,表达过对读经运动具体操作方法和评价标准的质疑和反思。我在今年3月28日“两岸三地语文教育发展论坛”互动交流环节,回答读者关于王教授读经模式利弊的提问时,也曾委婉地表达过不同意见。本来两次论坛都曾向王教授发出过邀请,王教授皆未曾赏光,从而错过了与学界同行切磋琢磨、疑义与析的机会。


窃以为,学界对读经运动的看法,皆为百年树人大计而发,不无查漏补缺、纠偏救弊之效,值得如实反馈给王财贵教授。相信以王教授之雅量胸次,必能择善而从,有以改进,这对于儿童读经的未来发展肯定大有助益。我与王教授微博上多有互动,又有一面之缘,我所致力的亲子经典教育实践颇有得益于王教授之读经理论处。然十余年来我一直贯彻解经、读经、背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亲子共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乐在其中。窃以为,解经固有深浅次第之不同,但夫子之学,妙处正在应机设教、因材施教、引譬连类、旁搜远绍,一味记诵,则无从领略经典之活泼泼的混混源泉之浩瀚,无法体会往圣古贤之行迹与心迹所蕴含的生命律动。


尤须注意者,一旦采取只记诵、不讲解的教学模式,无疑降低了教师的备课授课难度,为师者不读注疏,学问岂可长进?如师者不能如鼓之待敲、钟之待叩,如何小叩小鸣、大叩大鸣?师者昏昏,又如何令弟子昭昭?长此以往,教学相长无法实现,则离夫子愤启悱发、告往知来、举一反三、叩两而竭之教渐行渐远,可不慎乎?!教育乃天下之事,可以自铸规矩,可以各行其道,然亦须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甚盼王教授能与学界多多互动,取长补短,庶几可以上下究竟,左右逢源也!此意或浅薄,要在出诸胸臆,还请转呈王教授道席为感!刘强守中顿首致意。


次日,杨嵋女士即转来王财贵教授回复,如下:


弟王财贵顿首拜上居竹斋主(按:当为有竹居主人)吾兄足下:


先谢过吾兄对此次“柯小刚事件”的来回调护。有关吾兄所办两次儒学大会,若在两三年前,弟必应命前往,奈自2013年底起,弟已立愿全心照护文礼书院,与诸生同寝食,15年春书院迁至泰顺,深山老林,更势同隐居,不克参与学习,是弟之大憾也。有关柯教授对读经界的建言,可见其忧世之诚,弟私下甚为感佩。然教育之事,关乎百年之计,各有所见,固多和而不同,非可一日理清。近日有诸多朋友以为此文对读经界打击甚大,劝弟有所回应,若在两三年前,弟当勉力讨教,唯今则以为二十年来弟所论者多矣,反对者亦多矣,大抵反对皆如出一辙,无有新意,故不必再论也。又,平居每以为吾人推广读经,唯问对人性可有深切之认识,对教育可有本质之把握,但唯尽一己之本份,并无强人同意之念,亦无强人必从之权力,故是否有人愿从理论到实务进行整全之考察,又天下有多少人有机会读经,能读多少经,似有关个人之命,亦有关国家民族之命,故唯听任各行其是而已。浮生匆遽,欢迎吾兄得闲来此深山小住数日,畅所怀也。


第四通


王教授言辞雍容,不温不火,亦属难得。我又回杨嵋女士说:


我是乐得互通双方之有无。读经教育我不反对,而且也在身体力行,不过时宜之中亦很重要,当主流教育不读经时,读经教育自有价值,值得提倡。但若标榜不讲不解且成为理念和模式,窃谓难免矫枉过正。不知是王教授为了化性起伪、吸引受众采用的方便法门,还是其他原因。王教授本人小时亦未如此读经,不也开出一片天地?可知天地生人,各有其性其命,即使饱受诟病的体制教育,未尝不可培育人才也。只要让孩子入世乐群,慧根灵性自不会埋没。总之以我之愚顿,百思不得其解也。


第五通


此事遂告一段落。然8月底,有群友将本来属于私信的王财贵教授复函转发群里,我才知道此信已在读经界广为流传,遂回复如下:


 此文乃王教授通过本群群友、文礼书院国际学校杨嵋校长转我的私信。争论双方皆我熟识,皆志在教育,当属同道,虽不欲为友,亦不必为敌也。故我与本群朋友论及此事时,颇有调停折衷之意。无他,私心实不欲见其剑拔弩张,以辞害道也。窃谓双方既以儒者自居,自当行夫子之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当攻其恶,勿攻人之恶。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双方志在传经弘道,可殊途同归,并行不悖,如能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共生互助,疑义与析,则儒林之幸,学界之福也!


第六通


不意又掀起一轮讨论。上次发起讨论的xx兄在一通义正辞严的批评后,复又质问:“我要请问你们这些教授们,你们有几个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王财贵老师的学校去?”我本无意参与争论,然看到同样的问题再次被同一人提出,且彼时电视媒体已在热议,舆情对读经一片声讨,十分可忧,便又回复如下:


xx兄言重了。听兄口气,似乎王教授的学堂变成洪水猛兽一般。上次我已解释,之所以送孩子入体制内学校,实在是未能免俗,聊复尔耳,非以体制内教育不“毁人”也。几年前大家都批奥数,以为误人子弟,但我儿子9岁即学奥数,且年年得奖,送他学奥数,主要是孩子喜欢,其次还是未能免俗。要之,奥数大搞脑洞,非人人可学,学不好奥数的孩子家长,自然怨声载道,学好的亦不必沾沾自喜。说穿了,纯读经也好,奥数也好,皆是当下教育生态多元化之表现,是供家长孩子选择的一张“教育菜单”,各取所需,不宜者慎用。想当年,文革祸起,举国废学,学生造反,上山下乡,热火朝天,十年之间,别说读经,一般的书都读不到,要说废人,其所废何止一代?试问还有比文革更误人子弟的时代么?但有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君不见今天各行各业,50后、60后皆不乏人才,甚至执其牛耳大有人在。这又如何说呢?


窃以为,今天的读经家长也好,批读经过甚者也好,皆不免功利,而乏耐心,更无忠恕之道。视他人为地狱者,自己何尝是天堂?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有教无类。”孟子亦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教育乃天下之公器,人人有责,各有师承与家法,道不同,不相为谋可也;术不同,商搉讨论可也。必以己是而人非,对异己者频作诛心之论,必欲诛之而后快,于理何据也?于情何堪耶?于心何忍哉?


目下读经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什么人都敢开私塾、讲国学,此固一事实,当须正视之,反思之,修正之。然,成此乱象,非王教授之过也,实体制内教育不能提供全面、系统、完整之经典教育之失也!我辈体制中之学者,所当思者有三:


一,如何在现阶段将高等学校师资“反哺”中小学教育,以使“堤内损失堤外补”,培养师资,教育子弟,形成良性互动。


二,如何呼吁并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在不久的将来,于体制内中小学恢复被废弃一百多年的“读经科”,让孩子们名正言顺地学习民族文化的“高端经典”,而不至数典忘祖,颟顸无礼。


三,如何在大学体制中,建立国学专业,改善考试方法,以自主招生形式为纯读经的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上升渠道,使他们既能受到经典的早期滋润,又能在成年后接受现代大学的学术训练,真正成为传承斯文的新一代读书人。


看到那么多读经的孩子,只有文礼书院一个目标,心中未尝不忧伤感怀也。然,此绝非仅王教授所当反思,我辈亦当有所作为以矫其枉、振其衰、扶其困也!先儒有言:“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必以分别心看世界,不能执两而用中,吾私心且不取,行动上尤其深戒也!以上粗浅体会,舛错难免,然修辞立诚,不敢不陈情于兄前,并愿与群中诸师友共勉之!守中顿首再拜。


9月1日一早,该朋友又在群中发布张在东以批评读经者为“反人类”之信息,又引起“异端”、“邪教”之类愤激言论。我不得不再次提醒:


窃谓兄传播此类信息有弊无益。张在东言语不慎,足可戒惧,然批评一方亦当反省:本是学术讨论,为何有意无意往宗教上引,甚至扣上“文化邪教”的帽子,究竟是何居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既参与策划此事,诗文是否要到政府出面取缔所有私塾学堂才罢休否?吾华夏文化,自古有官学、私学、家学三脉,源远流长,泽被后世,培育无数人才。近些年出现私塾,相比以往教育为有司垄断之状况,总是一件好事。不瞒兄说,看到目下这种意气之争,我真是欲哭无泪!古人同行不相侵,盖深知一荣俱荣、一毁俱毁之理,真是发心纯正,登门探讨劝谏皆可,何至如此党同伐异,炒作造势!?夫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党同伐异,不行中道,就会有害)为何今之儒者只学孟子,不学先师?以上肺腑之言,兄尽可流布!守中再拜。


以上,是我在这次读经争论中的切实感受与基本立场。目前,此事余波未息,据说北京秋风兄主持的弘道书院等还将举办一场关于读经教育的论坛,文礼书院亦将派员与会。我虽不能躬逢其盛,但特别希望论争双方,皆能行君子之道,开诚布公,友好相与,切磋砥砺,取长补短,争取达成一个基本谅解与共识,使这场儒门内部的争论向好的方向发展。因为说到底,“行经”比“读经”和“解经”更重要!


                                                           2016年9月5日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