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管窥儒学家风
作者:周长庚
来源:天津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廿九日癸巳
耶稣2016年8月31日
对于2014年在京中整理周汝昌先生遗物时发现的《周氏族谱》,刘国华先生和我父亲都有过详细介绍,其中有几点颇值得玩味。
其一,周汝昌先生“自叙”家世时曾说:我推测我的老祖宗就是浙地贫民……说来有趣:我大哥(震昌)英才早逝,留有照片。后见鲁迅少年像片,不禁称奇,他们何其相似乃尔!都留着“平头”(当时发式),方脸盘儿。再说说我的四哥(祜昌),他的面貌如何?我不会“描写”。但他在家乡任业余中学教师时期,学员们私下里给他一个绰号:周建人!此为何故?只因人们“一致认为”他和周建人的长相儿十分地相似!大哥、四哥都无意中让人窥见了与绍兴周的某些相连的微痕,恐怕未必全出于一个“偶然”吧?就拿鄙人来说,每到外地或来访者初见我面,常有这样的话:“您不像北方人,是‘北人南相’。”这也像是一个“参证”。
据族谱记载:“我始祖瑚一介青衿,功名未遂,於前明崇祯年自安徽桐城县避祸北方,至天津镇海门外咸水沽,遂落籍焉。”照此来看,始祖周瑚是读书人,崇祯年为避祸自安徽落籍咸水沽。这与周先生的自叙不大一致,那么安徽周氏与绍兴周氏理应颇有渊源。由此看来,周先生对明代始祖以前的祖籍仍然倾向于浙江绍兴,也不是没有根据,应存此一说。这点存疑之处,有待于方家考证。
其二,此族谱系周汝昌的祖父周铜手书。周铜为海河船户,清末同知,酷爱文艺、戏剧、书画、文物等传统文化。周家治家很严,却无自己的家风家训文字,一直以《朱伯庐治家格言》为治家的根本,这又是何故?
族谱载有:“我曾祖文选公名著邑庠,声华藉甚,然而秋闱久困,未获破壁高飞。”周铜的曾祖文选公因乡试屡考不第,所以于乡中办学且很有声望。而朱伯庐在明亡后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一时颇负盛名。两者在科举和办学方面的经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周铜因此而崇敬朱柏庐,并以其为标榜亦在情理之中。
其三,周汝昌的父亲周景颐为清末秀才,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和深厚的传统教育,曾任镇长和商会会长,支持反抗苛捐杂税,亲率镇民“打牙税”,逼得收税官落荒而逃,为抗匪保乡,修建土围子,不被土匪势力所屈服,一介文人竟有如此胆量?
族谱记有:“阿父克友曾办团练,功在乡闾,经僧格林沁王保举,恩赐昭武都尉。四兄镛亦蒙恩典,诰授武德骑尉。”也就是说,周铜的父兄都组织过民兵保护乡里,在当地乡民中颇有威望。周景颐也应是以祖辈的功绩为荣,乡民一呼百应,才有了当年咸水沽镇“建土围子抗匪”的佳话。
周家有儒家之风,崇尚礼节,素有口碑。自始祖周瑚开始就是读书人,家风家规一直在延续、传承。《周氏族谱》的重现,对于研究周汝昌和周祜昌两位老人是如何走上治学道路,及他们的信念和理想都有重大意义,并且对地方文化研究也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柳君
【下一篇】儒行天下——儒学实践公益研修班邹城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