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荀子》“性朴”论的提出及评议
作者:林桂榛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邯郸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二十日乙巳
耶稣2016年9月20日
摘要:系统提出《性恶》篇为后荀子者所作的,非今人周炽成,乃1923年刘念亲。蔡元培1894年又谓“性恶”说非荀子所有及《性恶》为后荀子者所作,1896年更言高步瀛著书谓荀子以天生自然、本始材朴等言性恰证明“性恶之诬不攻自破”及“性恶论非荀子所作”,后梁启超等也认为荀子未必持性恶论,1950年代日本学者金谷治、豐島睦等认为《性恶》非荀子作品。林桂榛自2008年起撰文对《性恶》进行校勘研究,谓此“(性)恶”乃“(性)不善”之改夺,谓《性恶》、《礼论》言“朴性”正相同且《性恶》确为荀子作品。周炽成、林桂榛所揭彰的“性朴”论促进了荀子人性论的研究,路德斌正视《荀子》言“朴”的探讨与周炽成、林桂榛又有不同。以情欲恶或情欲结果有恶、常恶、多恶来证明“性恶”似是而非,余开亮、路德斌等以“未发—已发”的哲学解释来调和“性朴—性恶”亦非正确。
关键词:荀子; 性朴; 性恶; 刘念亲; 蔡元培; 金谷治; 豐島睦
表示“人性是恶的”的“性恶”这词在传世《荀子》中仅20见(不含篇名以计),且皆在《性恶》篇,其中11见在“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句式中(3见略异,亦计,下见标▲句)。这11见“性恶—善伪”对说句式,在《性恶》篇正文依次出现: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3)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4)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5)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6)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7)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8)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9)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0)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i]
(11)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一书除反复而明确的“性恶”断语外,《礼论》、《性恶》篇还分别存在“性朴”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另外,《臣道》、《强国》、《王霸》篇亦用“朴”字曰“朴马—赤子”、“(秦)其百姓朴”、“朴力而寡能”等。
一、怀疑“性恶”论,提出“性朴”论
《荀子》一书在人性论、人性观上是有相当的矛盾或冲突的,故近百年来引起了学者对《性恶》篇之文本真伪的献疑。当今中国大陆学者在“性朴”论的视阈里质疑荀子“性恶”论的学者首推周炽成教授。周炽成2002年《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一书及2007年《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都认为“《性恶》的作者不是荀子”,疑是“西汉中后期的荀子后学或与荀学有关的人所作”[1],“该篇作者很可能受到董仲舒批评孟子性善论的影响,并对之从另一个角度采取比董更猛烈的批评”[2]。周文《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全文含标点符号及题名、署名等一共仅2649字,其观点或论据主要采自或化自其《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一书,但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且题目显眼,所以影响颇大,而其2002年原创见解所在的《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一书反而不为人重视。
周文《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发表后,南开大学张峰屹就此与周展开了反复辩难,张、周相关文章见2007年学术批评网,后又收在周炽成2002年《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改版的2009年《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一书中[3]。周炽成2002年《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一书提出“性恶”论非荀子所持用,但周炽成2003年论文《逆性与顺性——荀子人性论的内在紧张》依然说荀子持“性恶”论[4],2007年《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以后则一贯说荀子持“性朴”论,相关论文见:
①《性朴论:〈荀子〉与〈庄子〉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②《再论儒家的性朴论——兼与日本学者和国内同行商榷》,《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荀学研究略议——兼论荀子为性朴论者》,《宜宾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④《性朴论与儒家教化政治:以荀子与董仲舒为例》,《广西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⑤《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⑥《董仲舒对荀子性朴论的继承与拓展》,《哲学研究》2013年第9期;
⑦《荀子乃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⑧《荀子非性恶论者辩》,《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⑨《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学术版。
然而于《性恶》是否为荀著的质疑,其实早在80余年前就被正式提出来了。1923年1月16、17、18日,北京《晨报副刊》连载了四川籍学者刘念亲(刘著存)《荀子人性的见解》一文,且1923年 1月24、25、26、27、28长沙版《大公报》又同题连载了。刘文推定《荀子》孤零零说“性恶”的《性恶》当属他人所作,刘文明确说:“我看汉成帝以后是广出伪书时代(如纬书、伪尚书皆作于此时代),所以我疑心《性恶》也是这时代的出产品。”[5]但周炽成于《荀子》尤其是《荀子·性恶》发表“性朴—伪书”说时,他对刘念亲《荀子人性的见解》并不知情。他从2002年《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一书至2007年《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都不提刘文,甚至不知江心力由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二十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转化而正式出版的2005年《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一书提及了1923年刘念亲《荀子人性的见解》一文并说《荀子·性恶》篇系伪书,说系荀子之后的人所作、所附[6],故周炽成2008年10月之前整理自《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而2009年2月再印行的《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也同样丝毫未提他的见解早已见1923年刘文。我想这不当是他在隐匿证据以体现其绝对的学术独创,而是他不知情刘文及他与刘文恰巧“英雄所见略同”而已。
笔者于《荀子》言“材—性”的关系及“性恶—材朴”的矛盾,于《荀子》严申“性—伪”之分、 “善—恶”之别、“合—验”之则、严申“可—必”又屡屡妄下“性恶”短语亦是研究数年而百思不得其解,终在2008年5月13日依据《性恶》非议孟子“性善”、荀子另说“本始材朴”、“人之性恶明矣”前的论证文字并不能有效证明“性恶”、类比论证人需化治时屡称枸木之材本状“不直”这四点,突悟《性恶》篇“性恶”字眼当系“性不善”之讹。2008年9月,作为本人博士学位论文一章节的《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一文完成,2008年11月修订定稿,2008年12月23日约2.7万字的《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一文正发布于confucius2000.com,同日晚我将该文Word版电邮传给了周炽成教授,周炽成教授不到四小时内作了回复,曰“希望你能成一家之言……不过,我提出几个问题要你思考”。次年,《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一文发表于台北第16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解丽霞《“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述要》一文已征引我该文见解[7]。
刘念亲《荀子人性的见解》一文发表时,文前附有梁启超案语,曰“此谳若信,则学界翻一大公案矣”、“惟觉此问题关系重大,亟介绍之以促治国闻者之研讨云”[ii]。然质疑荀子持“性恶”论的人,周炽成之前不仅有1923年的刘念亲,还有其他学者。梁启超1926年讲荀子《正名》篇时据《荀子》“性—伪”范畴及“性者本始材朴”的定义而认为荀子未必持人性本“恶”论[8],傅斯年1940年版《性命古训辨证》据荀子“性者本始材朴”称其“与性恶论微不同”[9]。然中国人中怀疑“性恶论”非为荀子所有者,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河北人高步瀛。蔡元培1896年日记曰曾亲见河北人高步瀛《荀子大谊述》手稿20篇并谓高氏证“性恶论非荀子所著”、“性恶论非荀子所作”,谓荀子以天生自然、本始材朴等言性恰恰证明“性恶之诬不攻自破”,谓高氏“订征事实,校勘讹夺,发前人所未发者,更不可偻指数,洵荀氏功臣矣”[10]。蔡元培1894年手稿《荀卿论》也提出《荀子》的“性恶”说非荀子所有,乃他人后添,曰:“荀子以缮性为本,以隆礼为质,以积微为强……而论者或摘其片言指为巨创,岂知韩婴《外传》不著非孟之辞,董生《察名》未引性恶之说。流传别本,容有增加,韩非、李斯固优为之。集矢本师,未为通论。若乃其父杀人报仇,其子行动,苏子文致之辞,又其枝也,可无辨焉。”[11]
尽管1923年2月6日《晨报副刊》已刊胡睿《“荀子人性的见解”的研究》反驳刘念亲之说,张西堂则早在1936年6月18、28日《北平晨报·思辨》所载《荀子〈劝学篇〉冤词》一文里就提出荀子《性恶》篇等“实是没有真伪问题的”[12],又认为《性恶》“这一篇自首至尾都应当认为是真荀子所作”[13],但对《荀子·性恶》提出怀疑的还是大有人在,如1950年金谷治提出《性恶》篇非荀子作品而系荀子后学的作品,1955年豐島睦提出《性恶》篇不是荀子所亲撰的作品。日本学者上世纪质疑荀子“性恶”论的情况,详见佐藤将之2003年《二十世纪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顾》及林桂榛2012年《论荀子性朴论的思想体系及其意义》等文的征引材料[14] [15]。本人相关见解见:
①《“材朴”之性又谓“性恶”?——驳为〈荀子〉“性恶”曲辩者》,《临沂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②《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③《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④《〈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辨正》,《国学学刊》2014年第3期,《孔子研究》2014年第4期;
⑤《荀子驳性善言性无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30日哲学版;
⑥《论荀子性朴论的思想体系及其意义》,《现代哲学》2012年第6期。
⑦《荀子性朴论的理论结构及思想价值》,《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⑧《论江民表的〈性说〉》,《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⑨《“指习性而为性”、“指性以善不可”——宋代江望的孟子批判》,中国儒教网,2008年12月21日;
⑩《荀子生平、墓地研究及荀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孔子2000网,2014年1月26日。
2007年起周炽成、林桂榛纸刊或网发的有关荀子“性朴”论的研究论著,引发了荀子研究尤其是荀子人性论研究的一个新高潮。关于周炽成、林桂榛于“性朴”论探索或荀子思想研究之探索的学术贡献,路德斌教授在2013年10月山东兰陵“荀子思想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发表的《性朴与性恶:荀子言‘性’之维度与理路》一文以及由该文直接改写而2014年初正式刊登的《性朴与性恶:荀子言“性”之维度与理路——由“性朴”与“性恶”争论的反思说起》一文已作了公允的评价[16] [17]。
笔者在2013年11月撰、2014年1月26日发布的《荀子生平、墓地研究及荀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里[18],已提出大陆期刊里2007年前(不含2007年)征引《荀子·礼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以论荀子人性论的仅有55篇左右,然说及荀子为性朴论者或性朴与性恶二论有矛盾者为零;征引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又征引“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以论荀子者更少之又少。同引荀子这两句话者,在周炽成《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之前只有几人而已,活跃在今荀学领域的只有路德斌(如《荀子“性恶”论原义》,2004)、惠吉星(如《荀子天人哲学的人本学特质》,1988);另也征引该两句话者的有丁四新、李晓春,但不主研荀子;又有郭志坤、付文杰,但已年高退休。
2015年11月5日之前的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net),在全文检索结果中,征引《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字眼者凡588篇,征引《荀子》“本始材朴”四字的凡644篇,644篇的年度篇数分布是:2015(33);2014(24);2013(33);2012(44);2011(33);2010(48);2009(31);2008(31);2007(30);2006(28);2005(19);2004(22);2003(14);2002(15);2001(14);2000(21);1999(16);1998(7);1997(11);1996(7);1995(9);1994(6);1993(5);1992(15);1991(13);1990(5);1989(12);1988(12);1987(9);1986(7);1985(4);1984(2);1983(4);1982(2);1981(1);1980(5);1974(1);1964(1);1963(2);1957(1)。而征引《荀子》“生而离其朴”字眼的期刊论文凡69篇,年度篇数分布是:2014(3);2013(9);2012(6);2011(5);2010(4);2009(2);2008(6);2007(1);2006(4);2004(3);2003(1);2002(1);2001(3);2000(1)。这同样能说明,涉及“性朴”问题地研究荀子,2007年起是热点,而且逐渐深入及热门。
二、于调和“性恶—性朴”之论的评议
有论者说荀子性恶论“究其本意却并非真正承认人性本恶,而是认为人性本是朴质待化的天然心性”,认为荀子“性恶”论被“误解的可能性在于将‘情’、‘性’、‘欲’三者混为一谈……荀子为了崇尚儒家的‘礼乐’之道,不得已而以‘性恶’为其理论基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化性起伪’、‘改恶为善’……他对‘人性’最根本的理解其实是‘人性本无善恶’”[19]。该论者受周炽成、林桂榛主张荀子实持性朴论之著述的影响而开始重视起荀子的性朴论固然好,但《荀子》对“性—情”等概念是明确清晰的,《荀子》里根本不存在此论者为调和“性恶—性朴”所发明的这种“误解”论。
余开亮说:“潜在自然材质的人性在与外物交接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人为的干预,顺应其性(顺是),必然的结果就是好利争夺、偏险悖乱……荀子对人性的规定蕴含着未发和已发两个层次……荀子所谓人性恶不是固有的恶,只是发生论意义上的恶,而其底层则是无所谓善恶的人性本朴。”[20]此实是以“情恶”来解“性恶”之变种,民国时陈登元就说“余甚信荀子非持性恶论者而持情欲恶论者”[21],今人路德斌2004年将荀子性恶论解作“人的自然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不受节制的自然情欲必然导致恶”[22],2013年又以“存在—发用”之辩来调和荀书“性朴—性恶”之说[16],余开亮、路德斌见解实为相通且发表时间很接近。
路德斌近些年为研究荀子尤其是荀子人性论写了不少论著,如:
①《荀子人性论:性朴、性恶与心之伪——试论荀子人性论之逻辑架构及理路》,《邯郸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②《性朴与性恶:荀子言“性”之维度与理路——由“性朴”与“性恶”争论的反思说起》,《孔子研究》2014年第1期;
③《一言之误读与荀学千年之命运——论宋儒对荀子“性恶”说的误读》,《河北学刊》2012年第5期;
④《性善与性恶:千年争讼之蔽与失 ——对孟、荀人性善恶之辨的重新解读》,《国学学刊》2012年第3期;
⑤《荀子“性恶”论原义》,《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⑥《荀子人性论之形上学义蕴——荀、孟人性论关系之我见》,《中国哲学史》2003第4期;
⑦《试论荀子哲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3期;
⑧《孟子人性论再评价》,《齐鲁学刊》1990年第3期;
⑨《荀子与儒家哲学》,齐鲁书社,2010年版;
⑩《荀子与儒家道统》,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他一开始是大力肯定孟子人性论“乃是前无古人的灼见真知,值得大书而特书”而否定荀子人性论并责以“拘于一隅”、“偏颇”等[23];后调和“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称各自“性”概念不同(谓“形上学命题—经验命题”之别),强调孟子在“人之所以为人”(伦理)上言“性”及荀子“坚持‘约定俗成’的原则而自觉地在传统的意义上”言性且两者乃互补、非对立之关系[24]。再后来,他肯定、褒扬荀子人性论,并又曾以“情恶”的角度来解释荀书“性恶”命题[25];甚至最近又借用《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句,谓“从‘人生而静’看‘性’,‘性’即‘朴’也,天然合理,无善无恶;从‘感于物而动’看‘性’,顺性自然,贪欲无度,‘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性’乃‘恶’矣”,甚至说“‘性朴’问题必将成为今后荀学研究中一个不能无视和绕过的核心议题……荀子的儒学新体系也正是一个以‘性朴’观念为基础拓立、建构而起的‘性伪合’的杰作”[17]。
路德斌援引来论证“性”之“未感—已感”或“未发—已发”之义的《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句,其“性之欲”在《史记·乐书》作“性之颂也”(“欲—颂”简体或繁体皆形近),俞樾《群经平议》曰“颂即容之叚(假)字”,“容”即容貌,引申为表现之义,故音乐学家吕骥的《乐记》整理本作“性之颂也”并将该“颂”字译为“表现”,蔡仲德《〈乐记〉〈声无哀乐论〉注译与研究》译为“外现”,吉联抗《乐记译注》译为“本性……的表现”[iii],此与该句下文“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等是语义连贯而吻合的,故路德斌以“感于物而动,性之欲[颂]也”来论证荀子“未发”的性属“朴”、“已发”的性属“恶”实是无效。
路德斌所征引的《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句,也不宜按路德斌所解而想当然地判为“生之所以然”在言“静”,而“不事而自然”在言“感于物而动”。于此,王先谦《荀子集解》说:“‘性之和所生’,当作‘生之和所生’,此‘生’字与上‘生之’同,亦谓人生也。两‘谓之性’相俪,生之所以然谓性,生之不事而自然者谓之性,文义甚明。”王说其实也未必正确,民国名学家伍非百1949年版《中国古名家言》之六说: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者,谓之“性”。——性有二义,用名同而指实异。前者谓生理之自然,所谓“生之谓性”者也。后者谓感应发动处,即孟子之所谓“端”。诸子中言性有属于前者,如告子、荀子是;有属于后者,如孟子是。但孟子所用“性”字,亦间有歧义,如言“性善”,此明指感应之性;而又言“食色,性也”,则指生之所以然者而言。……(《荀子正名解》,页三)[iv]
伍非百以“生理之自然”解《荀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也未必准确,笔者以为《荀子》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当是解“生”之“所以”而以“性”这名词而已,是说理以“性”而已,是抽象地解说“生”的理由,是本源说以解“生之所以然”而谓之“性”,此即伍非百《荀子正名解》“又言‘食色,性也’,则指生之所以然者而言”之义。而“性之和所生”,是说感应自然的具体之性之生,故后文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等。故《荀子·正名》显然不曾对说什么“静—动”之性,路德斌之解或已“传情入色”矣。
最近又有河北学者来貌似创新地“辨析”荀韩人性论,并颇似有新发明或新发现地责他人是“误解”云云而说:“荀子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而由于韩非子与荀子的师承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韩非子是荀子人性论思想的继承者,甚至比荀子的性恶主张更极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荀韩二人对人性的阐释都是着眼于为他们的治国理念寻找最有力的人性论支持。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礼治’治国体系,而韩非子则在性私论基础上找到了‘法治’的治国之路。”[26]
其实荀韩的人性论是完全一样的,只是荀子重视礼法制度也重视礼乐修养(这是荀子性朴论及荀子思想体系使然)而其弟子韩子只重视约束性、手段性、奖惩性政府创制法而已。刘泽华说:“很多学人把法家对人性的看法归入人性恶论之列,这实在不符合法家的本意。法家根本不从‘恶’或‘善’的角度去判断人性的。不能因为韩非的老师荀子把利与人性恶连在一起,于是把韩非也归入他的老师一派,再由韩非进而把所有法家都牵连入性恶派,这是没有根据的。”[27]荀子未必是“性恶”论者,韩非子不是“性恶”论者则早已有学者作了辨清或澄清[v],继续说荀子、韩非师徒持什么“性恶”论的文章皆是坐井观天式之老调重弹,对原始文献及学界前沿缺乏深探与了解,令人遗憾。
自从周炽成、林桂榛重点发掘《荀子》“性朴”论以及周著以“伪书”或“后出”规避今《荀子·性恶》篇而林著以“不善”校勘刘向校理本《荀子·性恶》篇以来,重视荀书“性朴”论见解及着意说荀书“性恶—性朴”两论并不矛盾且又作相关所谓贯通性解释的论文发表了不少,其中有不少博导级教授,此值得另文作专题性述评。另外,清代以来直至20世纪末,史上也有许多质疑荀子“性恶”论是否成立的见解,虽提出过《性恶》有伪或后出而未提出《性恶》里“性恶”字眼系刘向由“性不善”所误改的校勘意见,但无论何种见解都值得扫描一番并评议其得失,以作为今日学界之参考以及以防止那些坐井观天之所谓学者学人拾人牙慧而不自知地频频发表什么“新解”、“新证”、“别解”、“新探”之类。
最后,谨以创办过“东方文教研究院”的王恩洋1945年所刊《荀子学案》在之“导论——中国二千年前之经验论哲学大师荀卿”里一段话作为本文之结语,因为它是近二三百年来荀子的最为知音:
吾人将作荀子学案,不可不知荀子学说思想之派别体系为何。荀子之学说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经验论是也……西洋学说,肇始于希腊。中经中世纪耶教教权专制,埋没人之理智于天国上帝之气氛中以成黑暗之世者千余年。自英伦霍布斯、培根、洛克、休谟等,次第出现,乃造成海洋派之经验学派,破除上帝之信仰,天国之梦想,而事事求实于人事……总而言之,谓欧洲近代文明均导源于经验学派而长养完成之,亦不为过也。然而孰谓有荀子者,乃于二千年前,竟成立最完整而宏博之经验学说于中土。其光辉炳焕,其魄力滂沛,上同于苏格拉底、柏拉图、雅里士多德,而下合于霍布斯、培根、边沁、洛克、休谟而无愧,且又过之,不亦伟乎。(《荀子学案》卷上,页三)[vi]
(注:本文最初发表于2015年11月14-15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荀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系作者提交会议的长篇论文《〈荀子〉论朴资材性之文字的综合审校》的第一部分;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荀子疑难问题辨正与荀子思想体系研究”[14BZX04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人性论通史”[15ZDB004]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i]“用此观之”之使用,《性恶》凡11见,除此征引的9见外,另2见为:“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观之”在《荀子》凡12见,除“用此观之”11见外,《荀子·宥坐》有“由是观之”1见。
[ii]刘念亲:《荀子人性的见解》,《晨报副镌(刊)》1923年1月16日。该文又见1923年 1月24、25、26、27、28长沙版《大公报》同题连载。梁案语亦见《〈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中册,夏晓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6页。
[iii]详见:吉联抗:《乐记译注》,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第8页;蔡仲德:《〈乐记〉〈声无哀乐论〉注译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吕骥:《〈乐记〉理论探新》,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乐记》该句在《文子·道原》、《淮南子·原道训》作“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害也……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作“性之害也”与《文子》、《淮南子》上下文及其道家全性思想吻合,故作“性之害也”非讹误。日本古学派伊藤仁斋(1627-1705)的《论孟字义》一书就说《乐记》此句化自道家著述,此说与《乐记》在西汉采集诸子书而创编成书的历史情况吻合。
[iv]又见伍非百:《中国古名家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8-719页;伍非百:《先秦名学七书》,洪氏出版社(台北),1984年版(大陆本翻印),第718-719页。
[v]说韩非或法家非持性恶论的典型论文还有:赵如河:《韩非不是性恶论者》,《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4期;王立仁:《韩非的人性思想和治国之策——兼谈韩非不是性恶论者》,《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vi]又见王恩洋:《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8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5-566页。
【参考文献】
[1]周炽成.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N].光明日报,2007-03-20.
[2]周炽成.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44.
[3]周炽成.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周炽成.逆性与顺性——荀子人性论的内在紧张[J].孔子研究,2003,(1).
[5]刘念亲.荀子人性的见解[N].晨报副刊(影印本):第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江心力.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55-156.
[7]解丽霞.“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述要[J].哲学动态,2009,(11).
[8]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9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917.
[9]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637.
[10]蔡元培.蔡元培日记[M].王世儒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46.
[1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1卷[M].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50-51.
[12]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4.
[13]张西堂.荀子真伪考[M].台北:明文书局,1994:42.
[14]佐藤将之.二十世纪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顾[J].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3,(11).
[15]林桂榛:荀子性朴论的理论结构及思想价值[J].邯郸学院学报,2012,(4).
[16]路德斌.性朴与性恶:荀子言‘性’之维度与理路[C].“荀子思想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文集,山东兰陵,2013-10-12.
[17]路德斌.性朴与性恶:荀子言“性”之维度与理路——由“性朴”与“性恶”争论的反思说起[J].孔子研究,2014,(1).
[18]林桂榛.荀子生平、墓地研究及荀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B/OL],孔子2000网,2014-01-26.
[19]王慧,杨理论.人性“本”无善恶——《荀子》“性恶论”新解[J].常州大学学报,2013,(1).
[20]余开亮.“性朴”与“性恶”:荀子论人性的双重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16.
[21]陈登元.荀子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163.
[22]路德斌.荀子“性恶”论原义[J].东岳论丛,2004,(1).
[23]路德斌,赵杰.孟子人性论再评价[J].齐鲁学刊,1990,(3).
[24]路德斌.荀子人性论之形上学义蕴——荀、孟人性论关系之我见[J].中国哲学史,2003,(4).
[25]路德斌.荀子“性恶”论原义[J].东岳论丛,2004,(1).
[26]周娜,王维国.荀子与韩非子人性论辨析[N].光明日报,2013-09-30.
[27]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147.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田飞龙】人大释法是反港独终端机制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