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捷】从“哲学在中国”到“哲学节在中国”

栏目:思想探索
发布时间:2016-09-22 23:33:34
标签:
彭永捷

作者简介:彭永捷,男,江苏灌南人,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青海格尔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著有《朱陆之辩》等,主编《中国儒教发展报告(2001-2010)》等。

从“哲学在中国”到“哲学节在中国”

作者:彭永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廿二丁未

         耶稣2016年9月22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节2004的主题是“哲学回归传统”,初衷是使哲学回归到源头时那种生动活泼的局面,让哲学走近生活,走近大众。哲学节所倡导的这个主题,对于消除哲学异化,恢复哲学对大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关怀,有效发挥哲学的影响力,不无积极意义。

 

哲学节被称作哲学人的节日,人们兴高采烈地说:哲学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然而,这件事是否真的值得高兴,在我却有诸多疑问。我们不免要发问:中国有一个所谓哲学的传统吗?孔孟老庄,他们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类追逐知识的“爱智者”吗?回归伟大传统,是回归谁之伟大传统?回归古代希腊和回归中国的先秦,是同一回事呢,还是各回归各自的传统?“哲学节在中国”,是属于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一个事件呢,还是东西方共同缔造一个尊重了各方传统的文化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哲学节”究竟是属于与自我文化底蕴毫不相干的洋节日,还是属于类似“水资源日”的全球性活动?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组织的其他一些活动,例如全球伦理、文明对话年、国际和平年等活动一样,都会涉及西方与非西方不同文化传统的问题。

 

近三年来,“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在学术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个学术话题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和可能性,各种不同的见解都能给学术界提供启发。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哲学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宿命,从后果上看,中国传统思想最终必然走向哲学。这也就意味着,现代的中国人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思想传统,然后接受西方的哲学传统——如同胡适、冯友兰等哲学前辈们所做的那样。在赵汀阳博士主持的“联合国哲学节活动2004”关于“中国哲学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状况:虽然孔子、老子等中国哲人也列在哲学家的名单里,而且孔子排在了第二,但所有的哲学语汇都是西方哲学的。

 

与此相关联的是大学哲学系中所开展的哲学教育。要么是传播西方哲学,要么是以西方哲学为指导来研究中国思想传统。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都已到了令大家习以为常的地步。在西方国家的大学哲学系中,有时会设置一两门中国哲学或印度哲学的选修课,但无论是否选修这些课程都不会影响一个学生顺利地从哲学系毕业。但是在中国大学的哲学系中,如果一个学生不修西方哲学,他根本就不可能毕业,因为所有的课程不外是西方哲学及西方哲学的应用。这是否也就意味着,中国大学里设置哲学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和应用西方哲学?至于中国自己的思想传统,无论是继续以中国自己的典籍和资源产生思想,还是在尊重自己的思想传统基础上研究传统,都不能指望大学哲学系,而在哲学系之外,又没有为发展和研究中国自己的思想传统提供一个学科体制和教育体制方面的保障。通过实施“211”、“985”工程,各个大学乃至大学中各个院系都在宣称创建“世界一流”。具体到大学哲学系,如果大学哲学系不能产生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哲学家,如果大学哲学系的研究只是跟着西方哲学的发展亦步亦趋(能够亦步亦趋已是理想状况了),如果中国哲学界没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主体性和创造活力,“世界一流”从何谈起呢?在中国哲学研究中,也模仿着西方学者的样子谈论现象学、后现代主义,是否就是世界一流了呢?

 

由此我们再反思一番王国维、胡适等前辈学人为我们开出的所谓“中国的”的哲学道路:它究竟是使我们的学术多了一条道路,还是改变了我们既有的学术道路?当我们引进哲学时,本来是使中国学术多了一条道路、一种选择,但后继者们却用这新开出的道路去有效地终结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思想传统,从而使西方哲学的模式成为惟一的选择。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中国哲学与自身的文化传统产生了彻底的断裂,中国哲学不再具有中国自身的本土性,中国哲学也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活力。在不断学习和应用西方哲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始终是西方哲学,而中国学人的后一代模仿者和前一代模仿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学术继承性。如果我们今天仍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仍以学几句西方哲学的词汇为满足,那么中国哲学界就不可能对我们这个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哲学在中国”到“哲学节在中国”,这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一个文化后果。由于中国当代学人经由西方化的哲学教育,所具备的都是西方哲学的知识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哲学成了东西方“哲学人”的共同平台,西方哲学话语就成了哲学交流与哲学对话的共同平台。无论如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哲学节,对于东西方交流哲学起到了一个平台的作用,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由于哲学的过度体制化,哲学日益成为一门难以轻易进入的学问,也是一门难以掌握的技术。从事哲学教育的教师们,对如何在从事哲学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能力,如何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往往没有把握。数量庞大的哲学爱好者,多数人没有经过专门的哲学训练,很难和学院派哲学家对话。哲学又代表着西方文化的思想传统,与东方思想传统格格不入。哲学节是又一个西方文化的产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确定开展哲学节活动时,应从跨文化、多文化的角度,充分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多元性,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推出的,应该是一个比哲学节更具普遍性的节日。与其确立一个哲学人的节日,还不如确立一个思想者的节日。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