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辉作者简介:罗辉,男,西历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现供职于吉安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作者:罗辉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廿十日乙亥
耶稣2016年10月20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此处的君子和小人是指德性上的君子、小人,即夫子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意义上来区分的君子和小人。整句话的意思也比较浅白,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君子明白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故而努力加以协调以求和协,而不是强求各方一定要高度一致;小人则往往不顾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同这个事实,却要强求别人与之保持一致,故而也达不到和谐的效果。”朱子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和”,力求协调各个不同,使之各得其所,此为君子合群之法则、从事社会工作准绳;“同”,则竭力排斥异己,甚至指鹿为马,以满足自我之私欲,此为小人生活之常态、追求个人目的达成之方式。
关于“和”、“同”之辨,《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有晏子与齐景公作如下讨论:
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子从人们对五味调匀、五声谐和来打比方,认为君臣之间处理政事需要调适协调。国君所认为行而其中有不行的,臣下指出它的不行的部分而使行的部分更加完备;国君所认为不行而其中有行的,臣下指出它的行的部分而去掉它的不行部分,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至于违背礼仪,百姓没有争夺之心。否则,做臣下的只知道附和国君,如同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能吃它呢?如同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去听它呢?
由古之贤人所论可知,“和”,使人与人、人与物相容相济,各适其宜;“同”,则泯灭不同人、不同物之相异,只有给这个社会带来害处以至灾难。
《尚书•尧典》记载,尧之前,中原大地是由氏族邦国组成,之间联系并不紧密。至尧帝运用“和”之道,把中国和合成了一个巨大共同体,并且使这一共同体结构影响到现代。
“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帝尧恭谨节俭,宽和明察,谦恭待贤,表彰才德,使九族相亲团结,百官众族政事明了;又使协调万邦诸侯,天下民众因此受到教化而变得友好和睦起来。
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都是充分运用协和之道,与四岳、与贤圣之士治理天下,天下太平。因此,让后世人一直向往那个时代中国达到的那种原始性大同社会。后世人称那个时代是“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大学》)。“尧舜之世,比屋可封”(陆贾《新语•无为》)。
而“同”则不然。小人为了利益求同而排斥不同,就必然使用各种手段以至暴力,必然导致上下交争利。
夏朝末年,“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商书•汤誓》)夏桀耗尽夏国民众力量,掠夺夏国民众资财,民众都消极怠工,上下怨恨不和。
商纣时期,“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降监殷民,用乂仇敛,召敌仇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尚书•商书•微子》)商纣当政,自恃勇力,狡智善辩,又沉湎于物欲享受,败坏成汤的德政,横征暴敛,滥用杀戮和重刑;殷国上下官员都不遵守法度,大小臣民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
真是:“桀纣率天王下以暴,而民从之。”(《大学》)“桀纣之世,比屋可诛。”(陆贾《新语•无为》)
要实现“和”并不是顺顺当当,平平坦坦的,需要兼顾各方意见以达成一定的妥协和退让。“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史记•夏本纪》)
尧帝忧心于当时洪水泛滥,危害天下,召开会议请各方诸侯之长推举治水能臣,四岳一致推举鲧来领导治理洪水。尧考虑到鲧常违背教命,恐怕会危害邦族,危害天下,故而不赞同由鲧来领导治理洪水这一大事。但各方诸侯之长认为鲧的治水能力在当时无人可比,都坚持要用鲧来试一试。尧帝只好同意,并再三嘱咐鲧要谨慎从事。结果,鲧治水多年而无功。直到舜帝大胆启用鲧的儿子禹,才将洪水危害这一现象治理好,并随山刊木,将天下划分为九州。
“和”也是仁道,但不是和稀泥,不是乡愿,而是能好人能恶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颜渊第十二》)这就是“和”。尧舜时代,“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西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五帝本纪》)尧舜选用贤圣之士参与治理社会,而驱逐奸顽之徒使之不得与政,因此天下民众心悦臣服。
而汤武革命,是大仁大义,一样是“和”。商汤革命,自征葛始,《尚书•商书•仲虺》记载:“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也说“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我后,后来其苏。’”商汤因为是吊民伐罪,故“民大悦”,使社会达到高度和谐。
武王革殷之命,“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由旧。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尚书•周书•武成》)《史记•殷本记》也记载:“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悦。”同样,武王讨伐独夫商纣,万姓悦服,殷民大悦,社会重新回归高度和谐。
“和”是中庸之道的发用,《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同”之道,是反中庸,所以小人肆无忌惮,社会大乱。
《尚书》中商王汤说:“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这是“和”者的包容胸怀;《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负我”,这是“同”者的罪恶宣言。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吴钩】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