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著《国学与人生》出版暨目录、自序
书名:国学与人生
作者:傅佩荣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编辑推荐】
从易经到诗经,从大学到中庸
从孔孟到老庄,从朱熹到王阳明
讲述国人必备的国学常识
【内容简介】
本书所谈,是作者个人基于文化理念的关怀,认为国人应有的国学知识,其主轴在于儒家与道家。为了追溯源流,特地阐述了《易经》、《尚书》、《诗经》、礼、乐,旁及《山海经》与天人之际。其重点集中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中国大哲。然后,再谈到《大学》、《中庸》、墨子、荀子、韩非子、道教、佛教、三纲五常。最后,殿以今日仍有影响力的朱熹和王阳明。由此,国学的架构虽未能完全兼顾,亦可稍显完整。
作者撰写本书的心意,是希望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政体对传统理念的扭曲与压制。因此,本书毫无保留地推崇儒家与道家,而对其他学派尽量做到同情之理解,并客观地对各家各派有所评论。
【目录】
序:承先启后的智慧
引论:文化‧国学与人生
1. 《易经》:群经之首,学会可以终身受用
2. 《易经》的象数:养成达观心态看待自身的处境
3. 《易经》的义理:观天道以立人道
4. 洪范‧九畴: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大法则
5. 《尚书》所呈现的理想
6. 《诗经》使人温柔敦厚
7. 《诗经》:孝是最恒久的情感
8. 礼仪之本:在于真诚的心意
9. 大同与小康:政治家该有的社会关怀与梦想
10. 乐教:感通人心,人文化成
11. 《山海经》:中华文明的“在起初”
12. 天人之迹:现代人该如何面对“天”
13. 孔子(一)自我的觉醒,人人皆可超凡入圣
14. 孔子(二)成功没有捷径,需好学、深思、力行
15. 孔子(三)修养是与快乐的保证与保障
16. 孔子(四)拥有兼顾身心灵的宗教情操才是完整的人生
17. 孟子(一)人生需要修养
18. 孟子(二)人生关键在于择善固执和止于至善
19. 孟子(三)善心与法度配合,才谈得上“仁政”
20. 孟子(四)快乐的秘诀
21. 《大学》:修身乃为人生之本
22. 《中庸》: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3. 老子(一)天下大乱的处方
24. 老子(二)成为你自己的圣人
25. 老子(三)道法自然,使人因悟道而无所执着
26. 老子(四)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27. 庄子(一)不同的修行途径:修行要兼顾身心,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28. 庄子(二)有用与无用之间
29. 庄子(三)看清“死亡”这一回事
30. 庄子(四)天人合一与悟道契机
31. 墨子的兼爱:全面而平等地爱护众人
32. 荀子是儒家吗?人性向善或人性本恶
33. 荀子思想的转折:“二千年之学,荀学也”
34. 韩非的法家:最大的盲点在于迁就现实的君主
35. 三纲五常:并非儒家思想
36. 道教:依托于古代的民间信仰
37. 佛教:不再轮回的涅槃境界
38. 中国佛学的特色
39. 朱熹塑造的儒家,才是近代“反孔批林”的对象
40. 王阳明的修行心得
结论 国学面对三大挑战
【自序】
从1999年《论语解读》出版之后,我就一直在介绍及推广国学。“国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难免见仁见智,我只能依个人经验说明我对发扬国学的看法。
一,谈国学的三个“不必”
首先,不必开书单。许多前辈学者都列出“国学必读书目”,这些书目洋洋洒洒,颇为壮观,但是时序已入二十一世纪,除了大学本科的学生或专门研究的学者,一般人对此只能望洋兴叹。我们念书有一个目的,就是明白书中道理,看它能“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启示。我也曾多次应邀列出国学书目,我的回答不外乎“四书三玄”。因为我认为国学中“必读”的,是塑造中国人“理念”的七本书,那就是:儒家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我对这七本书都作了详细研究,将其译成通顺的白话文,并且阐释其中的哲理。换言之,我不是在开书单,而是在做桥梁,使读者可以明白国学的理念。
其次,不必唱高调。我不是文化沙文主义者,不会宣称国学是“世间最伟大的学问”,不会幻想中国文化是“世界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国学必须落实在生活中,改善及提升我们的生命素质。譬如,谈到儒家,要强调“真诚”二字,由此引发主动行善的力量,由修养个人推及造福社会,并且保障了内心的悦乐之情。谈到道家,则凸显“真实”二字,在肯定万物平等而值得欣赏时,也不忘修练身心以抵达“外化而内不化”的胜境,消解各种情绪的干扰与外来的压力。至于《易经》,则须兼顾义理与象数,既能“居安思危、乐天知命”,又可“观化知几,掌握未来”。学到上述三方面,才可验证国学之大用。
第三,不必装大师。我一向认同韩愈所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国学的范围何其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因此“国学大师”之名若非出于误会就是纯属客套,根本不具任何意义。我长期推广国学,向来谨守分寸,只谈四书三玄,并且一再表明自己只是“桥梁”,要使读者与听众利用我的介绍,可以直接向原典请益。我自己呢?一直在学习之中,常常萦绕心头的是:这句话我有没有说错?我自己能不能做到?我可以负责的是:我所解释的每一句话都是我充分理解的,也都是我努力在实践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愿与读者共同勉励。
以上三个“不必”,是我在介绍国学时的自我要求。现在,要谈国学对人生的启发。
二,国学与人生
国学代表中国文化的“理念”,这种理念之中最精纯的是儒家、道家与《易经》。我近年研究国学与人生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句扼要的话。
儒家提醒我们:(一)对自己要约;(二)对别人要恕;(三)对物质要俭;(四)对神明要敬。前两者涵括人类世界,后两者指涉自然界与超越界(神明包含祖先在内)。四点合而观之,人生安稳踏实。
道家期许我们:(一)与自己要安;(二)与别人要化;(三)与自然要乐;(四)与大道要游。相对于儒家之重视德行修养,道家所要求的是智慧觉悟。要觉悟,不妨使用减法、消除执着,或可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易经》号称难学难精,但也可以勉强用四句话来描述:(一)存自己以诚;(二)待别人以谦;(三)观万化以几;(四)合天道以德。先说“诚”,有“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二语;次说“谦”,六十四卦只有谦卦是“非吉则利”,最受欢迎;再说“几”,察知几微、预见吉凶,正是象数之妙用;最后是“德”,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一不是劝人修养以合乎天道。
我对国学的简单心得既如上述,那么若要撰写一本名为《国学与人生》的书,其基本立场与主要内容也已不言而喻了。
三,本书的局限
如果有人想了解有关“国学”全面的入门介绍或整体大纲,请不必看这本书。这本书所谈的,是作者个人基于文化理念的关怀,认为国人应有的国学知识。其主轴在于儒家与道家。为了追溯源流,特地阐述了《易经》、《尚书》、《诗经》、礼、乐,旁及《山海经》、天人之际。接着,其重点集中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中国大哲。然后,再谈到《大学》、《中庸》、墨子、荀子、韩非、三纲五常、道教、佛教。最后,则殿以今日仍有影响力的朱熹与王阳明。
撰写这本书的心意,是希望跨越二千二百年帝王专制政体对传统理念的扭曲与压制。本书毫无保留地推崇儒家与道家,而对其他学派与后代学者多持批判态度。我尽量做到同情的理解,但是累积四十多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使我必须负责地对各家各派有所评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学术是天下的公器,也是人生智慧之典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儒道二家的启示得以如实展现,并使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实是作者的虔诚愿望。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姜宝君 】 尼山的儒家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