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鹿鼎记》的朋友,都知道韦小宝艳福不浅,有七个老婆:沐剑屏、方怡、双儿、苏荃、建宁公主、曾柔、阿珂(按出场顺序)。男性读者可能都艳羡死韦爵爷了,但许多人未必知道,按照大清律法,韦小宝已经触犯了“重婚罪”。
公元1048年,依西夏历法,为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天授礼法延祚”是西夏年号)。这是一个闰年,闰月为正月,所以这一年有两个春节,但对于西夏国主元昊而言,他没有机会过第二个春节了,因为在过第一个春节时,他遇刺了。而刺杀元昊的人,居然是他的亲生儿子宁令哥。
熙宁五年,王安石遇到了一次急风骤雨般的弹劾。发起弹劾的人,是王安石一手提携、被目为王氏“死党”之一的唐坰。唐坰以扬言“青苗不行,宜斩大臣异议者一二人”而引起神宗与王安石的注意,之后经邓绾举荐,任御史、谏官。谁也想不到,这个唐坰知谏院才半年时间,居然当面捅了恩主王安石一刀。
记得前段时间,各位的朋友圈应该都被一篇“清代垃圾奏折集锦”的帖子刷了屏。这些“垃圾奏折”最早是台湾网友从清宫文书中摘录出来的,配上了白话文翻译,因为奏折的画面太有喜感,很快就被大陆网友传得不亦乐乎。我先顺手转录直隶总督几则报雨的奏折,让诸位感受一下清朝奏折的风格
不少网文都提到,王安石为捂住人们的嘴,不准他们非议新法,便派皇城司的逻卒伺察于市井间,发现哪个人讪谤新法,立即抓起来治罪。严格来说,这也不是网文的凭空捏造,而是受了北宋林希的《野史》的误导。
北宋嘉祐二年正月,万物生发的初春时节,仁宗任命翰林学士欧阳修为权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馆阁校勘梅尧臣为点检试卷官,主持当年的科举礼部试(省试)。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相信,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小孩子的天性是爱玩耍,在学龄之前,就应该让孩子开开心心的玩,不需要学这个学那个。我也相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古训,某某家的孩子六岁能识写上千个汉字,某某家的孩子七岁能背诵几百首古诗,我对此也并不羡慕。
作家龙应台说过一句后来被广为引用的话:“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
以前读过一本制度史方面的书,里面说到唐朝的科举效果是最好的,绝大多数时候,唐朝科举考试都是公正的。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后来自己专门去了解科举制度史,才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唐朝的科举考试其实是最不公平的,也是最腐败的。
我先讲一个故事。清人吴炽昌的笔记《客窗闲话》中,收录了一则“强奸幼女案”
北宋熙宁三年,王安石主持的青苗法刚刚推行,立即受到韩琦、文彦博等老臣以及一帮台谏官的强烈反对,新法究竟便不便民,王安石与反对派争辩了好几回。
我认为我的这一部仁宗皇帝的传记呢,能够让你更加接近历史真相地去了解宋朝的这么一个帝王。
每天两三百文钱的收入,可以维持怎样的生活水平呢?养得起全职太太吗?我们需要再弄清楚另一个问题:在宋朝,一个像武大郎这样的城市下层市民,一天的生活成本是多少钱。
“积贫积弱”是今天许多人对宋朝的习惯性评价,究其源,大概可追至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先生大才,屡有卓见,但所论也未必全然正确,他对宋代中国“积贫积弱”之说,就大可商榷。“积弱”且不论,我们单纯来说宋朝到底是不是“积贫”。
《清平乐》的播出,使得宋朝话题升温,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宋代中国的文明成就。但也有反对的声音,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就是:宋代农民忍受着沉重的苛捐杂税,民不聊生。
昨天,《清平乐》剧终收官,宋仁宗时代落幕,官家与背默天团渐离渐远。但滚滚红尘里,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他们的传说。
电视剧《清平乐》里的徽柔公主,原型就是宋仁宗的长女福康公主。
就个人的观察而言,古装电视剧最常见的硬伤,主要出在两个方面:1、服装、建筑物的张冠李戴;2、对白中的称谓出错。目前正在热播的《清平乐》也有这方面的差错。
有了白居易一曲《长恨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传诵千年,宋朝却没有一人给宋仁宗与温成写《长恨歌》。这里也许体现了宋朝士大夫与唐朝诗人旨趣的差异,唐朝诗人是浪漫主义的,关注的是明皇与贵妃的悲欢离合;宋朝士大夫是现实主义的,关注的是仁宗对温成之宠爱会不会逾越了礼法的界限。
北宋天禧二年(1018)八月十五,真宗皇帝下诏,立九岁的昇王赵受益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