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历史文化、适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宽广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述大力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宪问》篇是《论语》第十四篇。在《先进》篇之后,《论语》下半部在篇名上有三位孔子弟子先后出场。首先是颜渊,然后是子路,本篇是原宪。原宪是孔子的家宰,政事科弟子。孔子去世以后,原宪便退隐了。颜渊、子路、原宪似乎分别代表了孔子弟子的不同层次。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长期交往和不断融合形成的共同体,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深沉厚重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壮大,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子路》是《论语》的第十三篇。如果《论语》分为上、下两部的话,下半部的第一篇《先进》,讲的是我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在孔门弟子集体出场之后,就是《颜渊》篇,《颜渊》之后就是《子路》篇。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孔子家语》,《孔子家语》第十八篇是《颜回》,第十九篇是《子路》,这是一种简单的巧合吗?
疑古思潮盛行时期,很多人怀疑《论语》的真实性,认为《论语》各篇是孔子以后的人在240多年里陆陆续续加进去的注。中国人的疑古思潮影响到海外,海外不少学人步中国学者后尘,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美国白牧之、白妙之夫妇说《论语》只有第四篇的前十六章尚属可信,其他都靠不住。如若《论语》只有《里仁》篇的前十六章靠得住,其···
在《先进》篇中,孔子所谈基本上都是他的弟子。第一章即“先进于礼乐”这一章,前人已经说的非常清楚。“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意思是没有贵族身份,要先学习礼乐,这些人是“学而优则仕”的人。
在杨朝明看来,儒学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包含了我们的价值信念与民族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当代,我们理应对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充分的“文化自知”,他认为,如果更多地走近中国早期文明,看到它的高度,了解它的深度,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就不···
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看《论语》,会发现前十篇和后十篇都是相对独立的。历史上《论语》流传了几个不同版本,但相对来说,前十篇是比较稳定的,最大的差异在于最后一篇。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论语》前九篇,从中可以看到《论语》内部篇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层层递进的,篇与篇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
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学发源地;伊洛圣地则培育了二程夫子。近千年前,二程夫子继承孔孟,创立洛学,经朱夫子集其大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标志。孔孟和二程分别是儒学道统的创立者和继承者,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0月16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支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主办,中华孔子学会论语学研究中心、《孔子研究》编辑部、洙泗书院承办的“《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高端学术论坛”在曲阜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孔子家语》新的研究认识,分享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研究人本身。可以说,中国儒学的核心是人学,是关于人性与人价值问题的思考。中国的文化选择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更加和谐、和平地共同生活在一起,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还将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孔子家语》并非后世“言之凿凿”的伪书。《家语》中的文献资料不仅纠正了不少传世文献的错误,更激活了一批为人们长期忽视的“伪书”,夯实了孔子儒学与中国早期思想文化研究的基础。尽管《孔子家语》可能经过了整理润色、传抄中的增损以及重新编订,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作伪具有本质的不同。《孔子家语》为今天人们认识孔子儒学、认识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美好梦想,这个美好梦想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大戴礼记》之《朝事》篇的材料也可印证《周礼》成书很早。《朝事》篇所涉与《周礼》相同相通的朝礼,概以其事为古时有之,称“古者圣王明义”“古之用财不能均”“古者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义”等等,尤其不可忽视其所包含的时代信息。
近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受邀做客山东卫视《理响中国》栏目,围绕“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接受访谈。现将文字整理稿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要理解《公冶长》与前几篇的呼应关系。上一篇谈到人首先要自觉,通过自觉而觉他,才能把握真正的自己,这一篇通过具体的人来谈这样的问题。要综合理解各章,把握各章精神,通过文本的表与里、名与实,在始与终、进与退的意义之间,去感知生命的温度,理解生命的意义。《公冶长》全篇28章大致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14章谈孔子弟子,好像···
疑古思潮盛行时期,很多人怀疑《论语》的真实性,认为《论语》各篇是孔子以后的人在240多年里陆陆续续加进去的注。中国人的疑古思潮影响到海外,海外不少学人步中国学者后尘,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美国白牧之、白妙之夫妇说《论语》只有第四篇的前十六章尚属可信,其他都靠不住。如若《论语》只有《里仁》篇的前十六章靠得住,其···
李学勤先生在为拙著《鲁文化史》所作的《序言》中提到了《奏谳书》记载的柳下季断案的事例,李先生说,《奏谳书》中的文辞没有什么费解,而“白徒”和“倡”怎样成为刑徒的名称,实无法得其答案。所以李先生又说: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关于鲁国的了解还是相当有限的。由于古代历史的材料比较有限,而关于鲁国,《奏谳书》所涉及的内容虽然简···
各位同道,下午好!通讲《八佾》篇之后,我想大家一定对这一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就像刚才的提问与交流所体现出来的,大家对《论语》的了解与认识可能不太一样,实际上,我们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这就是经典的“常读常新”。每一次读《论语》,我们都能体会出来一点,这就是看起来其中的每一章说的都是具体问题,但当我们把各章连篇···
各位,下午好!今天我们讲读《论语》的《为政》篇。如果我们把第一篇看成全书的绪言或总括,是从总体上讲修身做人问题,那么就像《左传》所说“学而后从政”所隐喻的,第二篇《为政》的地位也就凸显出来。《为政》篇开宗明义,说“为政以德”,而孔子之学正是“成之以文德”的学问,实际上,《为政》篇第一章之后的各章,正是围绕如何“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