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儒家中道传统对现代政商关系的启示

我们现在思考政商关系,思考社会治理问题,是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说到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认为很精彩、很独到。我们现在一般把儒家当成一个学派,其实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国···

【专访】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师节应有特定的历史文化承载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报道《53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后,引发公众广泛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是这53名全国政协委员之一,也是十多年间持续推动这一调整的参与者之一。3月10日,澎湃新闻对杨朝明进行专访,他说,“关于改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国教师节,我们一直进行着努力。”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建设中华文明广场 用文化资源凝铸文明丰碑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儒学的研究者,杨朝明思考更多的是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们国家要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教育强国,这让杨朝明欢欣鼓舞。他认为,国家民族的强盛一定是文化的兴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有文化立足点的民族,而中华民族的立足点,就是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读国学典籍,感知中华文化的格局与气象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种手不释卷的情愫,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可谓乐在其中。自去年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举办以来,杨朝明委员或就自己熟谙的领域为其他委员释疑解惑,或认真学习聆听其他委员真知灼见。线上线下的交流与交锋,让读书成为委员们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一种方式。

【杨朝明】“文武之政”与儒家的中道哲学

因为“清华简”中的《保训》篇系“周文王遗言”,而且其中涉及儒家所倡言的“中”道,格外引人瞩目。事实上,孔子“从周”(《论语·八佾》)、“宪章文武”(《孔子家语·本姓解》《礼记·中庸》),春秋末年以降,依然“布在方策”的“文武之政”(《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礼记·中庸》)对孔子思想与早期儒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样的看法虽可以···

【杨朝明】从文化意象看“三牛”精神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力的象征,代表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的“三牛”文化意象底蕴深厚,有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杨朝明】说到读书,他为何偏爱孔子?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种手不释卷的情愫,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可谓乐在其中。自去年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举办以来,杨朝明委员或就自己熟谙的领域为其他委员释疑解惑,或认真学习聆听其他委员真知灼见。线上线下的交流与交锋,让读书成为委员们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一种方式。

【杨朝明】“学以成人”与“学成大人”

哲学因追求真理和启发智慧而魅力无穷,中国儒学关于人性与人的价值的追问与探究,本质就是这样的哲学。世界哲学大会以“学以成人”作为主题,是让世界一起探究“元知识”“元理学”的最佳选择。对这一主题“充满争议”,说明需要更好地思考它。

【杨朝明】用好传统文化资源 助力文化“两创”先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山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应当继续发挥优势,用好盘活文化资源,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杨朝明】践行“天下为公” 共筑美好世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后一段,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并且明确指出,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每一位聆听或阅读的人都会印象深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根基所在。

【杨朝明】今天怎样读《论语》

读书有精有泛,而《论语》最宜精读,它言简义丰,真挚诚恳而意涵饱满,它指示人生之路,助人明道修德。读《论语》不可浅尝辄止,浮在表面就感知不到温度。下学方可上达,用心读经典,与个体生命经验相互映照鼓荡。惟其如此,才能找到感觉,使传统鲜活起来;才能“品味”出关于人生的“品位”,活出生命的精彩。

杨朝明 著《孔孟正源》出版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但他曾经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两千年过去了,人们对他的关注从未停止,对其思想的争议似乎也从未中断。在这特有的“文化景观”下,《孔孟正源》是一部打破公众对孔孟认知的片面性,把握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精髓,树立“知识正确”基础上的“价值观正当”的书籍。作者凭其多年的儒学研究经验,从外在思想到内在逻辑···

【杨朝明】用儒学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20世纪80年代,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国际会议上,有西方学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社会和谐、天下大同。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减少纷争、消弭战乱,需要借鉴中国儒学智慧。

【杨朝明】礼乐中华与道德人生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于对人性尤其是人的价值、人的道德的思考,这是礼乐文化的基本属性所在,也是传承的意义之所在。

【杨朝明】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出自《周易·系辞传》。从字面理解,“业”是成功、功业,“德”是德行、道德。什么都能拥有叫“大业”,每天都在进步叫“盛德”。这句话表面看比较简单,其实内容很丰富,意涵非常饱满。

【杨朝明】为何是孔子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

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孔子儒学有很多不同看法。在座的你我他,我们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位孔子,而我们心目中的那些孔子,他们彼此之间是不同的。孔子儒学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是什么?孔子儒学在今天的价值应该怎么看待?这就是我今天讲座的出发点。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杨朝明】“御车马”与“御天下”——读《孔子家语·执辔》

驾车要均马力、和马心,治国要均齐民力、和安民心,“以六官总治”达到“事治而功成”的目的。为达到政治管理效果,孔子把治国之术分为政治管理框架的御政之术、进退缓急的权力运行过程、施政效果保障的治国之要三个层面,并指出应把握“治国之要”,懂得“治世之待”,才能实现善治。

【杨朝明】儒家“四书”与中华家风

人类社会不可须臾离开的是“爱”与“敬”,孔子极重亲亲之爱、尊长之敬,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把“孝”“悌”看成“人之本”,把“爱”“敬”看作“政之本”。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都本源于“家”而要“不忘其初”,儒家哲学简直就是“回家”的哲学。

【专访】杨朝明:走进儒学世界,搞好儒学传播——谈儒学的传播与传承

儒学是一种文明体系,同时又是一门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学问,它曾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对儒学进行国际传播的同时又该如何做好国内传承?对此,《半月谈·文化大观》采访了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

杨朝明著《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

本书深刻指出,许多人在世界文明面前感到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卑微,是因为缺少对自身文明符合历史真实的认知。作者对于如何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以及真正理解“优秀的传统”进行了深入论述和探索。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