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要均马力、和马心,治国要均齐民力、和安民心,“以六官总治”达到“事治而功成”的目的。为达到政治管理效果,孔子把治国之术分为政治管理框架的御政之术、进退缓急的权力运行过程、施政效果保障的治国之要三个层面,并指出应把握“治国之要”,懂得“治世之待”,才能实现善治。
人类社会不可须臾离开的是“爱”与“敬”,孔子极重亲亲之爱、尊长之敬,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把“孝”“悌”看成“人之本”,把“爱”“敬”看作“政之本”。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都本源于“家”而要“不忘其初”,儒家哲学简直就是“回家”的哲学。
儒学是一种文明体系,同时又是一门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学问,它曾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对儒学进行国际传播的同时又该如何做好国内传承?对此,《半月谈·文化大观》采访了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
本书深刻指出,许多人在世界文明面前感到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卑微,是因为缺少对自身文明符合历史真实的认知。作者对于如何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以及真正理解“优秀的传统”进行了深入论述和探索。
“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母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以孟母教子故事为代表,我国丰富的母教文化资源,有悠久的母教传统。大力弘扬母教文化,十分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和民族素质提高。”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病毒或将长期与人类共存,我们认为应当革新相见礼节,而拱手作揖礼简单易行,意蕴深厚,既可化解疫情之忧,又从容承载文明和自信,应当摒弃西式的见面握手礼,行用中国传统的拱手作揖礼。
“灾妖不胜善政”,这话出自孔子之口,可谓明确而响亮。天灾地妖、诡异反常给世人以儆戒警醒,因此人不能坐待“天命”。人之敬慎,要体现在行动中。越是敬慎,越要积极主动。灾难纷至沓来,容易击垮理性,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让光照进黑暗,要从容机智,以国家的行动力,形成凝聚力、抗灾力。
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都是善于思索、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当年,明朝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就是由于环境恶劣,跌落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仿佛掉进地狱,于是陷入沉思、发出追问:如果圣人处此,会如何应对?我们今天也应当效法先贤进行思考,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坚定必胜信念,毫不放松地做好各···
读经典必须把握根脉,各种学问的关系就像大树,而以义理为其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经典义理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滋养着各个学科,影响着百家众技。传统文化弘扬找准根脉,才不会“大起小落”,弃经不读实不可取。
当世界安静得能让人听到心跳的声音,当经历生死或突然变故后看到生活的真相,更能体会健康生命的真味。那么如何养生?怎样才是健康?人该拥有怎样的人生?每每想到这些,就觉得孔子的声音特别清晰,特别入心,这就是“仁者寿”,就是大德者“必得其寿”。
《孔子的叮咛》是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朝明先生的新作品。《孔子的叮咛》提炼65个“关键词”,如孝、忠、恕、义、德、知人、使民、善政、爱与敬等,用深入浅出的论述揭示了孔子思想义理,对孔子思想体系进行了创新性、贯通性的诠释,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达给当下大众。
本书的文章属于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的访谈、讨论、介绍、叙说、专论,故定名为“儒话”。在“儒话”之前冠以“洙泗”,包含了一种家国情怀。洙泗之域是孔子故里、儒学原乡,这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就像曲阜城北那座洙泗书院所象征的,儒学就是从这里走出、从这里走来,走到全世界、走到了今天。
中华文化追求以王道行天下,孔子继承发扬三代文化传统,王道政治是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孔子常谈“王天下之言”,谈以“道”治国才能“致霸王”;孟子则言及“王”“霸”之别。霸道,靠的是兵甲之力,使人被动屈服,埋下隐患,自食恶果。王道,以德行仁,人们主动臣服,心悦诚服,自求多福。
《春秋》的作者相传是孔子,关于孔子的作品也有不少,但如果请孔子本人推荐最能代表他思想的著作,他很有可能会推荐《春秋》。孔子说自己“志在《春秋》”,其中表达的微言大义,彰显其正名守分的政治主张。
在对于董仲舒的历史文化地位的评述中,以王充《论衡》所言“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最为确切精妙。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任何学术问题的探讨都应首先解决资料问题,孔子儒学的研究也不例外,资料问题尤为重要。由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所决定,对孔子思想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中国儒学与传统文化的评价与态度。而从根本上说,人们对孔子褒贬不一,是源于对“孔子遗说”的不同认识与理解。
2019年7月25日,《华西都市报》A2版要闻刊发了对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的专访报道《儒者行天下希望为中国赢得更多儒学话语权》。
中国早期思想家在思考社会之“治”问题时,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出发,希望人们克己反躬,从而明道守礼。
家风是世代积淀、慢慢形成的,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