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笑非】滅國例及晉秦吳楚之別

所可知者,極,魯同姓也。紀、虞、郕,中國也。溫,畿內諸侯也。蓋中國而時者。陸渾戎、徐,夷狄也,蓋夷狄而月者。赤狄、楚,夷狄而日者。蓋潞子以賢,楚或以吳,故謹之也。然則傳例蓋其常,非能一言以蔽之也。

【吳笑非】滅國例及晉秦吳楚之別

滅國例及晉秦吳楚之別

【吳笑非】體用分離之弊

體用分離之弊,現代醫書最顯。古醫書貌若玄奧,大談五行象數,而意在發明病機,從而遣方用藥。

【吳笑非】馬克思和中國的體用

首先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他自己的体什么用什么,估计他们也不知道吧。如果一定要讲的话,我也要说明,即便是宋明理学,对于我这种治汉学的人,在谈论體用的时候恐怕也会截然相反。所以我这里只是给出一个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體用式的分析,其他人大可以有不同意见。马克思主义自己他们如果听得懂汉语想参与的话,那是他们的事儿。这个···

【吳笑非】《穀梁》非晚出,亦非數奇

魯申公,《史記·儒林傳》:“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于魯南宮。呂太后時,申公游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郢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

【吳笑非】警惕無意識的去中國化

微博上看到大同市博物館的再創作《北魏貴胄出行圖》,他們把所有北魏衣冠都畫成了左衽!

【吳笑非】魯屬徐州

(《駁五經異義》:“昔者楚昭王曰:‘不穀雖不徳,河非所獲罪。’言境内所不及,則不祭也。魯則徐州地,《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以昭王之言,魯之境界亦不及河,則所望者海也,岱也,淮也,是之謂三望。”

【吳笑非】舂容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chong1]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

【吳笑非】王德應麟說

【經】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集解】杜預曰:「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制作之本旨。又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斯不王之明文矣。」夫《關雎》之化,王者之風。《麟之趾》,《關雎》之應也。然則斯麟之來,歸於王德者矣。《春秋》之文,廣大悉備,義始於隱公,道終於獲麟。

【吳笑非】等級制有二,華夷社資之別

荀氏《易》注曰:“尊卑貴賤,衣食有差,謂之理財。”(繫辭下集解)

【吴笑非】攝政與攝位

《箴膏肓》:“何休曰:‘古制,諸侯幼弱,天子命賢大夫輔相為政,無攝代之義。昔周公居攝,死不記崩。今隠公生稱侯,死稱薨,何因得為攝者?且公羊以為諸侯無攝。’箴曰:‘周公歸政,就臣位乃死,何得記崩?隠公見死於君位,不稱薨云何?且《公羊》宋穆公云:吾立乎此,攝也。以此言之,何得非左氏?’”

【吳笑非】《書》學肇始

《尚書序》:“鄭作《書論》,依《尚書緯》雲:‘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以為去三千一百二十篇,以上取黃帝玄孫,以為不可依用。’”

【吳笑非】禮法二元治理初論

本文是“第一屆經學、經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討會”的稿件,感謝會議諸君賜教,更待方家訂正。

【吳笑非】井田、公田、私田

《公羊傳》:古者什一而藉。古者曷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吳笑非】《孟子字義疏證》非漢學而近時學

《孟子字義疏證》:問:古人之言天理,何謂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凡有所施於人,反躬而靜思之,人以此施於我,能受之乎?凡有所責於人,反躬而靜思之,人以此責於我,能盡之乎?以我絜之人,則理明。

【吴笑非】明朝朱子春秋學提要 甲、朱子春秋學

今日有先生談及朱子春秋學,或許是近代術語的緣故?把朱子的“只是據他有這箇事在”“如此等,義却自分明”,解讀為經、史的差異。果如此說,則孔子稱“不若見諸實事”,又曰“知某罪某”,講謂聖人亦惑於經史之別乎

【吳笑非】天子一爵說

異義:[天子有爵不?]《易》孟京說:有。周人五號,帝,天稱,一也。王,美稱,二也。天子,爵號,三也。大君者,興盛行異,四也。大人者,聖明徳備,五也。是天子有爵(按以上據别本増入)。《周禮》說:天子無爵,三公無官,同號於天,何爵之有?參職於天子,何官之有?謹案:春秋左氏云:施於夷狄稱天子,施於諸夏稱天王,施於京都···

【吴笑非】文化復興的邏輯及實例

中醫和漢服的復興,是有啟發意義的文化事件。我們不應僅停留在現象的認識,而應該深入思考其背後的社會發展規律,並升華為理論,服務於我國軟實力的塑造。

【吴笑非】晚明實學述

道學之有明學,猶漢學之有古文也。今文專經,古文博物,道學精微,明學宏大。蓋草創多質,繼起多文,先覺多分說,後學多合參,必然之勢也。道學雖繼唐而主文,宋末集成日淺,故弟子不敢放手。

【吴笑非】国朝儒学儒教因缘考

本篇仅作为当事人,回顾一下当时儒家名号的背后意图。也希望更多亲历者回忆和探究。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