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涛】礼义、情性、大众与名誉——荀子对申徒狄、陈仲、史的审别与衡鉴

在荀子看来,申徒狄之行属“行之难为而不贵”,非礼义之中,是倚魁之行,当为天下所弃。从中亦不难推测出荀子对屈原沉江的真实态度。陈仲、史则悖离人之欲恶通情,不中礼义,不合大众,是沽名钓誉的盗名者,尚不如盗货者。从中亦可嗅到,荀子对三人贬抑与其传孔子诛少正卯之事存在些许关联。探赜荀子评判与诠释背后蕴含的微言大义,可···

【姚海涛】荀子为何讥讽“子发辞赏”

“子发辞赏”不属道德范畴,而应纳入法律范围。立足于礼法治国理念,荀子反对不遵从法律制度,反对过分矫饰性情,抨击沽名钓誉之徒,进而认为,大大方方领取该得的奖赏,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做事,既不要邀功以自利,也不要却功以钓誉。

【姚海涛】著诚去伪与穷本极变:荀子礼乐合一的教化观

荀子教化观隶属儒家礼乐教化一脉,建基于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集政治教化功能、社会规范功能、教育修身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教化,目的是以礼乐教化的方法实现对人性的改塑与人情的疏导,以实现身心和谐的个体人文化与群居和一的社会秩序化。

【姚海涛】“儒家学宗”荀子的“学习观”

清儒熊赐履所撰《学统》力图辨章学统,揭橥异端,其将学统厘为五类:正统、翼统、附统、杂统和异统。而荀子列为杂统第一。其所列之学虽为儒学,然而熊氏将荀子的定位沿着宋儒的方向进一步推远,相当于杂家之流。学统之“学”可区分为几个层面。一是以学派划分为基准的,可以谓之道统。当然在道统之中,荀子之意义也相当巨大。

【姚海涛】素未谋面,私淑诸人——忆张祥龙先生

惊悉张祥龙先生去世,竟悲伤不能自已,草此小文,回忆先生,以为纪念。

【姚海涛】文明接榫与文化疏通:王恩洋荀学研究

民国荀学研究当有王恩洋先生的一席之地。王恩洋荀学研究看似属学案体式,实则具有深刻的问题意识与文化关怀,已然具备了现代学术视野。其研究构成了文明接榫与文化疏通两大学术景观,融摄了中西横纵向比较与中国哲学古今比较两大学术论域。

【姚海涛】康成书院:东汉末年郑玄创办,文脉至今赓续流传

有一座极为古老的书院,自东汉末年起默默矗立,距今已有1800余岁矣,它的名字叫康成书院。

【姚海涛】荀子“兼”论大义述

经梳理、归纳、研判可见,荀子“兼”论涵摄礼、法、术三大思想维度。其一,理政之“兼”角度言之,可名之为兼覆、仁厚之礼政;其二,权衡之“兼”角度言之,可称之为兼别、权衡之法则;其三,宽容之“兼”角度言之,可曰之为兼人、宽容之术治。

【姚海涛】孔子预言的紬绎与解读

孔子留下的大量应验预言,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对孔门弟子前途与命运的预言;其二,对国家政治走向的预言;其三,对个人前途的预言。孔子预言之所以应验,其与迷信无涉,亦非“鬼神之知”,反而是人文理性之表现,是仁智合一之体现,是德性意识与理性意识的展现。

【姚海涛】斯文恒久远 经典伴我行 ——一名经典诵读班成员的琐忆

今年夏天,我差旅途中路过母校山东大学,遂与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心的张克宾兄小聚。张兄与鄙人硕士同班、同宿舍,同窗共读三年,上学时有着诸多共同言语,结为挚友。毕业后,二人虽分散东西,但经常交流。张兄一直是我学术上的榜样,如今他已是山大齐鲁青年学者。席间,他提到颜师炳罡的“《经典伴我同行:经典诵读二十五周年纪念》···

【姚海涛】《荀子•成相》篇作者为荀子新证

《成相》篇目体裁、篇目次序、荀子晚年身体状况猜测均不构成非荀子作之证据;此篇可寻绎出荀子独特思想、专有名词与墨子批判若干;本篇有荀子原创性、专有性、标志性话语若干;该篇所载事件、时间、人物均与荀子年代无违和之处;蒐集是篇所传《左传》史事、语词以及与《荀况集》及其他可能之关联以证与荀子之关系;乃篇程式、风格、辞···

【姚海涛】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姚海涛】齐鲁文化经典文库之《荀子诂译》印象简谈与百卅处错字偶拾

山东是齐鲁之邦、孔孟之乡、儒学高地。自周公封鲁、太公封齐以来,文化即已繁盛起来。之后,出现孔子、孟子两位圣人。荀子也曾十五岁游学稷下,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后为政兰陵,著书终老此地。先秦三圣贤以道自任,燃烧自己,发光发热,照耀着齐鲁大地。自此之后,山东与孔、孟、荀三位圣人就分不开了。齐鲁学人莫不引以为豪。

【姚海涛】中华书局2016年竖排繁体精装版《荀子集解》错字偶拾

《荀子集解》为有清一代荀子整理、校释的集大成之作。王天海曾将其总结为四大特点。一、列考证;二、存古注;三、择善本;四、集众说。中华书局版《荀子集解》,惜乎未尽善,版版仍旧贯。王天海曾有两大长篇校勘雄文论述。

【姚海涛】《荀子·非相》“接人则用抴”之“抴”注评与新释

《荀子·非相》“接人则用抴”句注解之关键在于“抴”字。梳理历来注解可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三大解释方向,主要有杨倞“牵引”说、杨注或曰“楫”说、韩愈“檠枻”说、刘师培“泰”说。

【姚海涛】引“经”、据“典”与“新”诠:荀子“福”文化的言说方式与思想意蕴

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经典之中均有关于福的相关论述。其中儒家的荀子论“福”比较有特色,大大拓展了中国福文化的内涵。

【姚海涛】荀子《疠怜王》答谢书索隐

有清以来,围绕《疠怜王》答谢书真伪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否定派与肯定派。此书信在《孙卿书录》《荀子》《韩非子》《韩诗外传》《战国策》《风俗通义》《春秋后语》《长短经》等典籍中均有记载。通过梳理《疠怜王》答谢书的不同版本,大致可以分析出彼此间增减损益的传承相关性。由此可推知,答谢书当为今本《荀子》所逸失之内容。

【姚海涛】仁礼合一视域下的孔子生死观

孔子以仁礼合一的理论视域对“死生亦大”这一重大而严肃的人生命题进行了理论观照。一方面,以“生生之谓仁”彰显出对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显性评价;另一方面将死亡看做人生有意义的事件,在理论上保留着对死亡的超越,面对死亡时采取了“朝闻夕死”的超然态度。以上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孔子对人的终极人文关怀与理论旨归。

【姚海涛】明“分”使群与尚“术”利生 ——统类视域中的荀子政治哲学

作为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有着丰富的从政实践经历,其在儒家固有政治思想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明“分”使群与尚“术”利生的政治哲学。

【姚海涛】荀子生态哲学探赜

从儒家哲学涵摄生态哲学谈起,分析了荀子哲学并非人类中心主义。荀子的“人性恶”反转出生态责任伦理观,其天人相分则蕴示着平等意识与敬畏观念,而“礼义之统”视域开显出兼顾天时与人事的生态制度设计。回眸、探赜荀子生态哲理,对于避免自然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倾向,同时对生态意识的现代重塑、转换与超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