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升格运动的背景是儒家学者不满于“以佛治心,以儒治世”的儒佛分工模式。基于对这一模式的批判,儒家学者试图重新开掘儒家的治心之学,并重建治心与治世的关联,正是《大学》提供了一个打通治心和治世的思想架构。
在朱子那里,仁义礼智信并不是人文世界的道德规范,而是自然世界的生意,当其具身化到人身上时,就转化为人的先天感通能力,并能够在遇到孺子入井等相应的情境时引发道德行为,从而实现“爱人利物”,因此,它具有引发道德行为的功能,因此是善的。概言之,无论是人性之源还是人性之善,都来源于天道层面的自然之生意,因此,“性即理”的···
基于《四书》所形成的新经学必然是一种儒家式的心性之学,但这种儒家心学又自觉地建立在《四书》等经典文本之上,而没有试图像禅宗或陆王心学那样废除经学、解构经学,而是更新、重建经学。另一方面,这一新经学虽然以解决治心与治世的贯通为总体指向,从而具有很强的政治哲学色彩,这一新经学并不仅仅只向政治主体开放,而是向一切主···
吴展良先生曾经发现:“许多学者研究朱子时,开头便问朱子思想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本体论的还是宇宙论的,是理一元论还是理气二元论,理先气后是逻辑上的先或是时间上的先等一系列‘哲学基本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不是不能讨论,这样的观点也不见得没有意义。”然而“只顾研究这些从未进入朱子头脑的西方哲学问题,或者用西···
近代以来的朱子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领域的研究都受到西方的学术范式与知识体系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在给中国学术研究带来新的理论、范式与方法的同时,也存在着遮蔽中国哲学自身的内在体系与理论内涵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既自觉地将自身建立在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消化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自觉地避免套用西方哲学···
儒佛之辨构成了张载哲学的重要内容,而对万物本原的追问与对人生价值的安顿则是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就前者而言,佛教主张“真如缘起”,以真如本心为万物的本原,但在张载看来,这一思想实质上是以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不具有真理性。因此张载重新肯定了儒家以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并对其真理性进行了论证;就后一问题而言,佛教以···
工夫论是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朱子的哲学体系中,工夫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对朱子工夫论的理解被牟宗三的相关理解所笼罩。在他的理解中,朱子的工夫论仅仅被理解为以“格物致知”为内容的“道问学”,从而朱子的学术形态也被诠释为一种他律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