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走向世界的儒学

这几年我提出新四书、新儒学,就是希望通过对传统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对国人价值引领的作用。对于儒学,其实还有更广阔的空间,那就是儒学对世界的意义。

【专访】梁涛:孟子的人权思想如何与世界对话?

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权理念则孕育发生于具体文明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权话语,以溯源追流、返本开新为旨,“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孟子作为中国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孟子思想中的人权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人权观念有何种···

【梁涛】孟子“井地”非三代井田,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一个误读的仁政理想

孟子提出“井地”的背景是战国授田制,但由于坚守“恒产”“取于民有制”“谨庠序之教”的仁政原则,其制度设计与战国诸侯的土地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澄清“井地”非三代井田制,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可以对孟子的仁政理想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梁涛】再论性恶心善说

在抽象的人性论上,荀子主张人既有性恶的一面,也有心善的一面。但是回到国家治理上,他又极力强调圣人的心善,突出凡人的性恶,其性恶心善说没有贯彻到底。荀子人性论存在历时性的发展,性恶心善说主要是《性恶》篇的观点,而不适用于《荀子》其他各篇。荀子并未提出性朴论,而是主张朴—伪论,朴—伪论是《礼论》篇的人性论主张,同样···

【梁涛】在荀学的大池塘中捕鱼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作为主办方之一,在荀子的故里邯郸,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荀子研讨会,主题是“荀子思想的价值和地位”。

【梁涛】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民主”与民本

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学者们往往喜欢用“民本”来概括。翻开书籍、杂志,不难发现如下论述:“‘民本’问题是中国政治学理论的‘元问题’,是中国早期国家机器草创时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梁涛 郑虹】春秋非礼崩乐坏而是以礼为中心的时代

人们常以“礼崩乐坏”为春秋时期的特征,并视之为混乱、动荡的时代。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礼制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甚至可以称为“以礼为中心的时代”。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具合理性?

【梁涛】孟子的“夜气”究竟何意?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

【梁涛】孟子“道性善”,为何打动了滕王子?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梁涛】“绝地天通”的层累建构与历史素地——兼评学界的三种诠释进路

“绝地天通”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族阶段,这是理解“绝地天通”的核心和关键,“民神杂糅”并不是指人人都为巫,家家都为巫,而是指每个家族乃至宗族都有自己的神,都可以与神沟通。“绝地天通”也不是指完全断绝人与天的沟通,而是垄断祭天的权力,将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里的天已不是家族的祖先神,而是超越其上的至上神,谁垄断通···

【梁涛】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

今人谈论儒学,往往喜用“内圣外王”一语,认为儒学即内圣外王之学。但需要说明的是,“内圣外王”出于《庄子·天下》篇,本是一个道家术语,其内涵和语义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这样,内圣外王如何由一个道家术语转变为儒家用语? 期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语义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便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内···

【梁涛】“天生人成”与政治形上学——梁涛老师在“荀子与稷下学”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儒学是天人之学,天人关系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儒家学者讨论人事往往要联系到天,认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礼记·中庸》),从形上的角度对属于人事的道德、政治做出思考和探讨。

【梁涛】“绝地天通”与中国古代文明道路

“绝地天通”是古代社会的重大事件,对理解古代宗教、伦理、刑法乃至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近代以来的学者如徐旭生、张光直、陈来等都对这一问题表示极大的关注,但由于问题意识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对“绝地天通”的解读亦有所不同。大致而言,以上三位学者分别提出了宗教改革说(徐旭生)、权力垄断说···

【梁涛】当代中国经学重建应如何着眼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后,将经学作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2010年召开了第一次经学会议,主题是“经学:知识与价值”。这次会议主要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人大国学院的经学研究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周予同先生有一个说法:“经学的时代结束了,经学史的时代刚刚开始。”虽然说是经学史研究,但周先生还有其弟子朱维铮先生,对于经学基本是否定的···

【梁涛】“天生人成”与政治形上学——荀子天论发微

荀子天论的主题有二,一是要否定神学天,批判宗教迷信,二是为礼义寻找形上的根据。他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从“天人之分”的角度批判了天有意志,肯定“治乱非天也”,同时又提出“天职”“天功”,以说明经验世界的整体秩序与和谐运行。前者是一种经验天,后者则是指经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根据,是一种本体天。

【梁涛】清华简《保训》的“中”为中道说

《保训》引人注目,在于其“中”字;引起争议,也在于其“中”字。关于《保训》的“中”,学界的意见已有十余种之多,且不时有新说涌现,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但沈淀下来,真正有影响的不外中道说、地中说、诉讼文书说、旗旗说、民众说和军队说等几种。笔者认真阅读了学者的有关论述,感到要读懂《保训》,读懂《保训》的“中”,以下几···

【梁涛】清华简《命训》“大命”“小命”释疑 ——兼论《逸周书》“三训”的成书及学派归属

清华简《命训》的“大命”指天命,“小命”指个人运命。《命训》第二句当断为:“命司德,正之以祸福”,“司德”指主德,即遵从德。目前学者将该句断为:“命司德正之以祸福”,释“司德”为天神,是不正确的。《命训》的“大命”“小命”说是对三代天命观的继承,同时又突出了个人运命的观念,这与孔子将天命与运命分离,以突出人的道德自主有所不同···

【梁涛】仁学的政治化与政治化的仁学——荀子仁义思想发微

在仁、礼关系上,孔子存在以仁释礼与以礼成仁的不同进路。荀子虽然形式上视仁为最高的德,并提出了由“爱人”到“自爱”的仁学理论,但不是将仁落实在心性上,而是体现在制度中,是以礼成仁,发展的是政治化的仁学。

【梁涛】统合孟荀:儒学研究的新进展

改革开放后,大陆的儒学研究较多受到港台新儒家的影响,而港台新儒家恰恰是尊孟抑荀,继承并延续了韩愈、朱熹等人的道统观。

【梁涛】以《大学》理解儒学的意义及局限 ——兼论统合孟荀

儒学包含了成己安人、“为政以德”与推己及人、“为国以礼”两个方面,前者由道德而政治,可称为孔孟之道,后者则由政治而道德,可概括为孔荀之制。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