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石】监察御史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誉为一代文宗。但是,鲜为人知的是,韩愈还是唐代中期的监察御史。

【吴钩】唐宋圣旨与明清圣旨有什么不同?

唐宋圣旨与明清圣旨有什么不同?从圣旨的文书格式来看,唐宋圣旨与明清圣旨的差异非常大,不少编写古装电视剧的编剧朋友不了解这些差异,往往会将唐宋时期的圣旨写成了明清圣旨的格式。那么唐宋圣旨与明清圣旨的文本格式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涂秀虹】杨方:刚正其人,清简其诗

杨方,字子直,号澹轩,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人,约生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卒于嘉定四年(1211)。隆兴元年(1163)进士。杨方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客家地区,其个性有着客家文化的印痕,而其道学和诗学修养,又对客家理学文化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钩】宋仁宗差点成了被告

在宋代,“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是挺常见的,宰相都有可能被布衣告上法院。有网友留言说:民告官不算什么,问题是平民能够告皇帝吗?如果不能告,即便再开明,也是皇权专制。

【陈植锷】土地和科举制度的变革如何塑造了宋学的时代精神?

儒家传统文化之所以在11世纪30年代前后复兴,并以注重议论的义理之学的形式与前此的训诂之学、文章之学相区别,还可以从北宋的经济基础变化中寻找到它的历史根源。

【吴钩】宋朝皇帝平时吃什么饭菜?

本文上次推送时,因排版人员疏忽,漏排了文字,导读文章断裂。今天重新排过,再次推送,并向各位致歉。

【蔡相龙 陈彧之】庐陵气节——吉安历史上的“五忠一节”

八月的北京,立秋节气之后,天气已开始转凉。人声鼎沸的南锣鼓巷旁,罕有游人所至的老胡同,才真正蕴藏着北京这座古都的风味。

【箸思庐】“常欲有所与人”:记钱穆先生集外逸文

这篇钱穆的毕业典礼致辞,《校刊》原题《本届毕业典礼演讲辞》,刊登在1946年5月30日出版的《华西协合大学校刊》复刊第三卷第八期《三十二级毕业纪念专号》上。联经版《钱宾四先生全集》、九州版《钱穆先生全集》均失收此文,近年对钱穆佚文的辑补研究亦未利用此篇。而刊登钱穆致辞的这一期校刊适为“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所缺,可能也···

【张耀宗】林志钧与现代新儒家

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林志钧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熊十力与他论学颇多,在《十力语要》等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

【吴钩】“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所谓真相是怎么来的?

我曾以《水浒传》里的潘金莲与西门庆故事为引子,写了几篇介绍宋代司法制度的小文章。结果不少网友在文章下面留言:“小编,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哦,历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莲很恩爱,并且武大郎不是做烧饼的。”“小编,请多看历史、少读小说。”“稍微看过历史的就不应该这么写武大郎和潘金莲,武大是县令,潘是大家闺秀好不?傻逼小编。”看得···

【袁灿兴】传统义庄慈善文化在现代的再发挥

义庄已在历史的发展之中消失,可义庄所承载的社会使命,所体现的价值观,运作的方式,对于当下中国,仍有着较多的借鉴意义。

【许辉】北朝时期幽州的儒学与士族

北朝时期是少数民族大举进入中原的时代。他们纷纷建立政权,主动拥抱汉文化并最终走上汉化的道路。

【陈蕾】弊绝风清 为国选才 ——林则徐任考试官的故事

一代名臣林则徐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其在担任考试官时,对当时科举制度的公正运行产生了积极影响。

【马军】汪绂:一意精进 终至大成

清婺源人汪绂(1692年—1759年),《清史稿》称其“自六经下,逮乐律、天文、地舆、阵法、术数,无不究畅”,尤以宋代五子(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之学为依归,著作等身,被后世学人广泛认可,尊之为大儒、通儒和醇儒。

【蔡相龙】司马光的“诚信之道”

北宋大儒司马光,字君实,人如其字,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司马光自我评价:“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其胸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无论是为官、治学还是处世,始终秉持诚信之道。

【李圣华】清代朴学中的“浙派”

清代浙学在经学、史学、小学、地理学、天文历算学、金石学、校勘学、辑佚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近三百年清代学术发展演变深具影响。

【吴钩】临安十二时辰

假如你生活在宋朝的临安,清晨,你会在响亮的报晓声中醒来。报晓的通常是城市寺院的僧人:“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庵舍行者、头陀打铁板儿或木鱼儿,沿街报晓,各分地方”。听到清脆的铁板儿声响,你便知道天快亮了,可以起床洗漱了。

【史世海】勤不道苦官之责

勤政为民是为官处事的一种重要品质。“勤政”,既表明了为政者的担当和责任,也是人民对为政者的一种要求和期望。

【吴钩】朱元璋制订的奇葩法律,吓死你

历代正统王朝的皇帝中(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军阀头子不计在内),朱元璋是我最厌恶的帝王之一(另一个是清代的乾隆)。

【史世海】告老还乡 报效桑梓

在中国古代农村中,乡贤起到了建设乡里、弘扬礼义的作用。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品行高尚闻名。有的人从乡村走上仕途,退休后又回到乡村,反哺桑梓,温暖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