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娟娟】《诗经》研究的当下责任

古之学者,多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任,于今之学者而言,承前启后的学术使命,亦是应有之义。《诗经》传统的悠久沉重,自不待言,当下研究的历史责任中,既包含着两千余年的经学传统,更融汇了“五四”以来的现代范式,当代语境下的传统延续、学术转型则是仍在延续的深刻议题。

【廖璨璨】晚明清初“格物”之学的中西会通

“明清之际”在中国哲学史的叙述中,往往是指从宋明理学向近代哲学转向的阶段。对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定位,无论是早期启蒙说还是后理学时代,指向的都是如何看待其与宋明理学的关系问题。理气、情欲、格致、公私等理学语词被晚明学人进行了解构和重构,而“格物”之学的内涵转变尤为典型。

【殷慧】理学家如何体贴天理

宋代新儒学的复兴有着深厚的政治、社会和学术基础。在“学以至于圣人”的时代呼声中,天理论的提出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儒学体系整合和建构中具有标志性的理论创新。程颢曾言:“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陈维昭】明清“四书文取士”具有三重意涵

在明清科举史上,“四书文取士”的表述有三种不同意涵。一是指考官在阅卷衡文过程中,懒政渎职,或因时间紧迫,只阅首场四书文,便决定士子的取舍;二是指在科举考试中,某人因其四书文特别优秀而被录取;三是指四书文在本质上是一种理学文章,因强调理学在科举中的首要位置,便以“四书文取士”统称科举取士制度。分清其不同意涵,对我们···

【张培高】“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专指

“内圣外王”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论题。一谈及此,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儒学,甚至将其作为形容儒学之专指。实际从哲学史上看,只有在北宋中期以后,“内圣外王”一词才逐渐被用来概括儒学。在此之前,它所指向的内容更为多元。本文主要探讨“内圣外王”的内涵与意义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又是如何成为儒学之专指的。

【王轶楠】阴阳思想为化解可重复性危机提供有益启示

2015年,开放科学合作组织(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只有36%至47%的认知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被成功重复。虽然该文被吉尔伯特(Gilbert)等人指出在方法和统计分析上存在诸多问题,但它依然在心理学界掀起轩然大波。

【安乐哲】儒学之“人”对改变世界文化秩序的作用

面对世界文化秩序所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当代宗教历史学家詹姆斯·卡斯(James P.Carse)为我们指出了“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的明显区别,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思考儒家文化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重要价值对人类进行的许多活动,比如企业经营、体育比赛,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等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体验的活动,卡斯借用“游戏”作类比,构建···

【丁鼎】试论汉代经学中的齐、鲁之学及其与今、古文之争的关系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便被全社会共尊为经,对儒家经典进行整理、考订、阐释和传习的学术活动便由一种传承于齐鲁地区的地域性文化上升为国家法典性的“经学”,上升为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主流文化。

【许婕 张慧杰】先秦农业文明中的世界观和实践观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并以此为根系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孔庆亮】孔庙与文庙:你真的分清了吗?

走进历史的深处,我们会遇到两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孔庙和文庙。在现今的社会,很多人容易将这两者混为一谈,甚至百度这一大众信赖的知识平台,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这种误解。但事实上,这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意义。

【古屿鑫 潘楚巧】深刻理解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

在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的主体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内在本质和独特特征,是其繁荣富强的精神基石。

【田飞龙】大湾区:初心、成就与前景

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是香港23条立法完成和由治及兴加速的关键之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机遇期的黄金年份。

【史承】“鲁壁藏书”与“伏生传书”

公元前213年,秦朝博士官们一次关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争论,引燃了秦始皇焚书的烈火。大秦帝国颁布实施《挟书律》和焚书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官私藏书“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苏晓冰】阳明心学中的人与宇宙

汉斯·约纳斯曾经提出,“人与自然的二元论是虚无主义处境的形而上学背景”,这一判断直指现代人的生存处境。

【徐波】由比喻的流变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类思维中一种常见的说理方法,它的特色在于通过某些人们已经较为熟悉的事物去解释另一些熟悉度较低或者更为复杂的事物,从而实现说服、推理或者论证的效果和功能。古今中西的经典中有大量精妙而富有寓意的比喻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先哲们经常在谈玄论道的时候借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水”“苗”“种子”和“镜子”等···

【龙跃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现代大学书院制研究

现代大学书院制,这是近年来流行于中华大地高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是实行书院制成功的典范,书院制是其最重要的办学特色。

【王钦伟 高尚君 陈国华】儒家文化与荣氏家族的渊源关系

孔子与荣氏鼻祖荣启期畅谈“三乐”的故事,2500年来一直传唱不衰,也成为“知足常乐”之典;荣氏一世祖荣旂,自幼亲炙洙泗,从游孔子,帮助孔子删诗、赞易、序书、定礼,共维斯道与不坠,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荣氏后裔,秉承儒家文化,实业兴国救国,积德行善,扶弱济贫,兼济天下,成为一代儒商。

【逄锐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和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全球价值观,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重要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平、和谐、合作”的“和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产物。

【辛亚民】把握文体特征 探求《周易》 本义

《周易》卦爻辞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素来以难解著称,古今学者的解读可谓言人人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卦爻辞自身的特殊“文体”是其重要原因。因此,要探求卦爻辞的确切意蕴,必须把握其“文体特征”。笔者将《周易》卦爻辞的文体特征总结为三点,即象征性、押韵性和多义性,以此尝试对卦爻辞做出符合原意的解读。

【钮则圳】孟荀哲学中的“规矩”譬喻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不仅是中国古代工匠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圣先贤哲学讨论时常用的譬喻。然而,正如《淮南子·齐俗训》所言:“若夫规矩钩绳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规和矩本来只是校正圆形与方形的两种器具,如何运用“规矩”来进行譬喻说理,仍然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为先秦儒家发展之两翼的孟子与荀子,就是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