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指出了纯粹哲学思考的局限性。然而,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学传统中,对宇宙根源、本体及其生成过程的理解,与对良好社会秩序、终极人生价值的追寻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中华文明的重要典籍——《论语》的国际化传播,不仅涉及经典文本的翻译与传播,更关系到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重释与再创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如何有效地将《论语》这一经典通过多模态翻译实现现代化表达与跨文化适配,成为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近代中国遭遇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公”与“私”这对传统思想中本就存在的重要观念经历了复杂且深刻的重构,对其后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时空坐标系,不仅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物候密码,更凝聚着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深邃思考。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存在。中国历史经过史前、商周时期不间断的发展和持续整合,最终形成统一的秦汉王朝,奠定了后世中国版图的基础。秦汉以后,古代中国虽有短暂分裂,但并未像西方文明一样分裂成许多国家,这是因为统一是各政权的共同追求。
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对国家治理的高度关切是家训的突出特征。蔚为大观的历代家训内容繁富,囊括进德修业、读书问学、治家兴业、睦邻处世等各个方面,但推家及国、经世济民、匡扶天下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是家训宏大叙事的逻辑起点,也是新时代家风家训传承建设的重要标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徽州民间文献和文书不断大规模面世,引起了国内学界广泛关注,促使徽学蔚然兴起。
明清时期,儒家先圣祭祀的道德教化价值愈受强调,祀典地位不断上升,朝廷对先贤后裔的礼遇也愈发隆厚,使得以圣贤后裔认同为核心形成的一批新式宗族逐步聚拢和发展,并积极开展先贤奉祀和宗族建构的活动,端木氏宗族的兴起与发展即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个案。
数字“三”自古便受人们青睐,常出现于古代典籍之中。纵览《仪礼》十七篇,可见数字“三”频繁出现。《仪礼》曾是儒家“六经”之一,且作为礼之本经,其中主要记载了周代的仪式典礼。其《士冠礼》有“三加冠”之礼,《士昏礼》有“三饭”之礼,《乡饮酒礼》中乐工演奏,“升歌”“笙奏”“间歌”“合乐”各环节的曲数皆以三计,而“三揖”“三辞”“三让”等仪···
王永教授一直注重挖掘先秦诸子智慧的现代意义,先前出版的《诸子今读》便在解读诸子过程中努力将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难题关联起来,而本书《诸子的智慧——中国文化元典中的100个关键词》则采用选取“关键词”的新形式,继续引导我们从先秦诸子的智慧中出发,思考当下与未来的自我与世界。
湖北荆州王家嘴798号战国楚墓竹简《诗经》,是早期《诗经》文献的最新重要发现。该批竹简总计约300支,内容涵盖传世本《诗经·国风》部分。
古徽州是一个崇尚读书的地方。“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是徽州的优良传统,读书科举是当时不少人的梦想。通过安徽省档案馆“千年‘徽’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上的一份份珍贵档案文书,揭开徽州在明清时期成为“科举兴盛之地”的奥秘。
春秋卫国大臣石碏的儿子石厚附从州吁,密谋发动政变,刺杀桓公自立。石碏忍无可忍,联合陈国,抓住了州吁和石厚。州吁最危险,立马就被杀掉了;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大家都下不去手,还劝石碏念在父子之情,放过儿子。
清华简第十四辑所收的《成后》篇共由9支简组成,是一篇已经佚失两千多年的珍贵典籍,与西周前期的历史密切相关。整篇简文内容典雅古奥,语言风格与史墙盘有些近似,不易索解,加上多支简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更增加了释读的难度。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众所周知,方苞“义法”说是桐城派的代表理论之一。然而,今人或执其一端,或望文生义,“义法”的全貌则未能通观。
周公是周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不仅平三监之乱、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局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史学家夏曾佑先生曾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宋代“理学开山”周敦颐(号濂溪先生,世称周子)的文集独具特色,包含了别集、专志和全书三大系列,是我国传统文献宝库中的珍贵个案,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周子文集编纂始于南宋,迭经元明清,并延至近现代,总计40多种。这一连绵不断、宛如奔流的编纂史,是一部接力守护和弘扬理学···
语言研究需要建立在可靠的语料基础上。春秋时期是上古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选择何种语料来研究这一时期的语言特征,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对此,在选择春秋语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我国大陆的学术界一般把《易经》《易传》统称为《周易》,而我国港台地区以及国外学术界则通常把《易经》《易传》都称为《易经》。《周易》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是“五经”之首,也是“六经”“十三经”之首,其思想博大精深为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所重视,不仅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几千年,而且对亚洲及世界文化产生也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