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旧藏砚台赏析

孔府旧藏的砚台年代以清代为主,该时期是中国文房用具发展的兴盛时期之一,出现大量的文人用砚和自制砚品。孔府旧藏砚台更精益求精,不仅选材名贵,而且注重装潢,制作考究,造型多样,其中不乏名家题句篆刻。

【刘奇】治世先治家、官风带民风、礼让育美德、一巷宽天下、六尺度人心 ——六尺巷···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因张英这首诗生成的六尺巷故事广为流传。

【朱汉民】论宋儒的新经学思潮

中国传统学术的主体是儒学,儒学的根基是经学。

【余潇枫】和合共生:DeepSeek的文化哲学意蕴

当全球科技界还在争论AGI(人工通用智能)的伦理边界时,DeepSeek以“数字龙”之姿,已将《周易》“保合太和”的古老智慧注入算法内核。这款根植东方哲学的大模型,通过三个维度重构了数字化生存的人机关系:技术整合的和合性、系统交互的共生性、知识传播的共享性。

【曾鸿雁】《左传》赋诗引诗的边界与特征

无论是推崇“实录”的中国古代史家,还是追求“据事直书”的西方“兰克学派”及其后世学者,都将“真实地记录”视作历史著作的最高标准。然而,后现代史学认为历史著作中“绝对客观的历史真实”并不存在。

【袁俊伟】“土”字里生出的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华美学精神。农耕文明以土地为命脉,土地更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命之基。所以中国农耕文明和中华美学精神都可以从汉字“土”开始说起。

【李妍妍】中国古典学的时代创生及价值意蕴

古典学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也有自己的古典学。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古典学登上时代发展的国际性舞台。准确把握中国古典学的生成语境、学科边界及价值意蕴,对于会通中西学术空间、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意义。

【梁涛 何磊】周公“制礼作乐”与“制礼作刑”

作为周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历史上多以制礼作乐概括之,当代学者亦沿用此说。

【郭继民】“渐”之丰厚意蕴

现代汉语中,“渐”为副词,无独立义,似毋须探讨。然,古汉语中,“渐”义颇丰。拙文谈“渐”,取其哲学之丰厚意蕴。

【张斯珉】唯物史观与冯友兰文化观

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之规律的普遍真理,得到了越来越多先进中国人的认同和接受,并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最终成为他们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孙忠厚】 梁漱溟对《论语》的“还原”性诠释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论衡东西文化而挺立中国文化的价值,成为公认的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许丽】闻一多重释传统经典的路径

传统经典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重释传统经典,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

【张勇】柳宗元对儒学的反思及其方法论建构

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期,受安史之乱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加剧,各藩镇依恃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服朝命,还大肆鼓吹“封建制”,企图实现藩镇政权的合法化、世袭化。经济方面,连年兵乱造成国库耗竭,苛捐杂税日益严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马寄】明代“气化”心学的来龙去脉

明中后期“心学”盛行一时,士人以谈“心”论“性”为时尚。然而,世人只知有阳明“良知”“心学”,却不知明中后期“心学”除了阳明“良知”“心学”一系外,尚有另一系——“气化”“心学”。

【宇谦 徐将晓】中华传统历法(农历)相关重要常识和疑问集锦(下)

朔望月周期约为29.53059日,因此农历有大月(三十天)和小月(二十九天)两种,朔望月周期超过29.5日,所以农历大月稍多一些。

【宇谦 徐将晓】中华传统历法(农历)相关重要常识和疑问集锦(上)

日月在天球上作黄经会合运动时,日月黄经相合,即日月地心视黄经差为0度的时刻即为朔,朔也称为日月合朔,此时太阳和月亮近乎于同升同落,月球未被太阳照亮的暗面完全面相地球,地球上的观测者完全看不到月亮。

【杜泽逊】谈谈“经学”和“史学”的关系

经学,也就是研究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典最初有“五经”:《易经》《书经》《诗经》《仪礼》《春秋经》。

【侯德仁】清朝官修西北边疆史地文献与“大一统”观念发展

清朝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努力,大一统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西北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加深,夯实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基础。为了有效治理西北地区,清朝官方先后编纂了《西域图志》《新疆图志》等多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

【韩建业】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格局溯源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发广泛关注。中轴线是中国古代理想都城规划的核心特征,所体现的象天法地、建中立极、王权中心观念,折射出的对“中”“和”理想及社会秩序的极致追求,反映了鲜明的中华文明特性。这里所说的都城中轴线,必须南北基本纵贯全城,而非某一院落或建筑的中轴···

【彭巍】中国古代“法理”概念中的人与治

“法理”是古已有之的中国本土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书·宣帝纪》中的一段话:“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乃班固评价宣帝的“赞”语。目前,学界主要以两种方式解释这一最早的“法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