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涛】清代李元春《左氏兵法》:点评《左传》兵学理念

《左传》是中国历史文学的重要典籍,其兵学理念也极具研究价值。与一般理论形态的兵书不同,作为编年体史书的《左传》保存着丰富、详实、生动的春秋战纪,能使读者直观感受形势计谋的由来,实为兵法原则的案例集。

【龙倩 鄯爱红】“福”与“五福”

“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丰富、众人最喜爱、影响最广泛的元素之一。千百年来,自帝王将相至平民百姓,无不祈福求福、崇福尚福,对“福”的追求不仅凝聚着古代先民的幸福智慧,反映了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毅】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是中华民族的自然观、文明观和存在方式,它渗透在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主要经典之中。“万物并育”出自于《中庸》第三十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韩燕丽】瑞士汉学家耿宁:对“良知”与“自知”的哲学解读

瑞士汉学家耿宁既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专家,又是研究并践行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著名学者。1961年,耿宁在鲁汶大学完成《胡塞尔与康德——关于胡塞尔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之关系的研究》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的近十年间,他在鲁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工作,学习并整理胡塞尔文稿。

【王乐】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的优秀政治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当代中国进行国家治理的宝贵思想资源。

【姜喜任】周敦颐《通书》的思想价值

周敦颐这个名字之所以会被大家记住,首先是因为他的名篇《爱莲说》。实际上,周敦颐不仅是《爱莲说》的作者,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位居“北宋五子”之首,世称濂溪先生。

【姜喜任】周敦颐《通书》的思想价值

周敦颐这个名字之所以会被大家记住,首先是因为他的名篇《爱莲说》。实际上,周敦颐不仅是《爱莲说》的作者,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位居“北宋五子”之首,世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在述及两宋理学的发端时说:“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

【龙倩】“德”: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

作为中国思想史中重要的原生概念之一,“德”字使用率极高,自周初至今,经久不衰。“德”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融伦理、政治等为一体,其创立和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奠基了中国文化的人文走向,决定了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特质,更塑造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

【陈良】为政以德: 中华民族国家治理的价值导向

中华民族是崇尚道德的民族,上古时期就形成德治思想与尚德文化。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尚书·尧典》即开宗明义指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春秋时期伟大思想家孔子明确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不仅强调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所有的星辰都围绕着它运行;而且强调为政者的道德引领作用,认为“君子···

【刘晓川】《晏子春秋》与中国古代伦理秩序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后期齐国贤臣晏婴言行事迹的专著。晏婴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长达五十余年,促使齐国在诸侯纷争的年代仍然长期处于相对兴盛的地位。《晏子春秋》所著内容集中彰显了晏婴尽礼行忠、以民为本、为政以德、躬行节俭的家国情怀。

【王琦】君子义以为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君子不仅有着文质彬彬、知书达礼、温柔敦厚的翩翩风度,而且品德高尚、坚毅勇敢、智慧仁爱、胸怀坦荡,同时又能够审时度势、淡泊名利、知天达命……似乎一切美好的词汇与赞美的语言均可加之于君子身上。然而君子之所以成其为君子,关键就在于他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面对义与利、生与死的冲突,都能坚守“义以···

【朱杰人】以“成人”为目的:古代书院的主要目标

中国的书院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朵文化与教育的奇葩。它是一种教育组织,也是一种学术组织,更是一种化民成俗的文化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书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资金筹措与管理规程。它甚至成了国家和地方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成为区域文化的标志和学术层级的标杆。这样的社会组织形态···

【石志刚】天人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我国先民由于受到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对世界的认识有限,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故将对天的理解赋予了一种可以主宰人和社会发展的神秘力量。《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这段话意在强调天可以保护民众。随着人类认知的进步,天逐渐被理解为一种具有道德感的力量。《周易·乾》中指出,人要“与天地合其德”。

【隋云鹏】“道”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道”是中国哲学的基石与最高范畴,在中国哲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可指世界的本体、本原、规律、真理、制度、规则、规范等。“道”字的本义是道路,“道,所行道也”。甲骨文中的“道”字字形是“行”与“人”的结合,表达人在街道上行走之意;金文中的“道”字字形用“首”代替了“人”,强调行走之意。由于“道”是众人共同···

【李文文】《大学》中的财富观

儒家歌颂人类的创造之力,将人视为与天地之共创者,以创造为使命。创造财富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贫穷往往意味着苦难。任何理想社会形态的建构都不能背离财富的支撑,如何面对财富,是关乎社会、人生的大课题。如众周知,《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面对财富这样的大课题,提出“德者,本也;财者···

【潘志宏】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理念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大象传》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周易》中,坤卦是大地的象征,地势顺承天道,君子应取法于大地生育、包容和承载万物的宽厚美德,从而修养自己的德行。《坤卦·彖传》高度赞扬大地的美德深厚,它能够滋养万物、顺承天道,使天地相合、阴阳相生,所以大地之德广大无边。《说卦》云:“坤,顺也。”···

【赵璐璐】中华文明的天下观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理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潘志宏】《诗经》中的家与国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起点。它保存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时约500多年的社会面貌。《诗经》中有大量诗歌,集中体现诗人与百姓的家国情怀。《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张朋】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中的家国情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及其后学者如宋玉、景差等人的诗歌集,由西汉年间的刘向收辑编定。诗歌集中,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最为精华,而宋玉等人的作品多是模仿屈作而成,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常将《楚辞》与屈原的诗歌等同起来。

【陈林】愿人人终成君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代词人李之仪这阙《卜算子》,常被坊间演绎为:“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正是这个演绎,让我从一首爱情歌谣中读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君子的殷殷期待。演绎后的文本,一是把君所住的“长江尾”换成“长江头”,二是把特称的“长江水”换成泛称“一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