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羽津】散曲中的春节

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盛于元朝、流行于明清的新诗体。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散曲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不同阶层的丰富情感,在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绽放出雅俗共赏的流光溢彩。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特色,散曲在表现春节这一举国同庆的盛大节日主题时,不仅有关于国家典礼的恢弘铺叙,也有民间礼俗的生动记录,还有对自然景···

【邓田田】宋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一连串美好希望的开始。“方知人喜天亦喜,作么钟鸣鸡未鸣。”人们满怀希望,善祝善祷,期盼来年的幸福生活。吉祥如意是春节词里最重要的主题,不仅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也表达出对未来的满满信心。《南乡子·除夕又作》便是这样一首充满希望的佳作:“和气作春妍。已作寒归塞地天。岁月翩翩人老矣,华颠。胆冷更长自不眠···

【蒙曼】唐诗中的春节

大唐是诗的国度,有事即有诗,更何况是春节这样隆重的节日。不过,如果你在《全唐诗》中搜索“春节”这个关键词,可能并无预期中的收获,因为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在唐代,春节被称为元旦或者元日,而元日之前的那个夜晚,则称为除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除夕。

【王学斌】《礼记》中的春节

《礼记·杂记下》中记载了孔门师徒间的一个故事:冬日一天,子贡去观看蜡祭,也就是每至年末所举行合祭百神的祭祀活动。观看完毕,孔子询问子贡:“你看到人们的欢乐了吗?”子贡回答:“全国的人高兴得都像疯狂了似的,我不知道有什么可欢乐的。”

【李媛媛】《诗经》中的春节

古人以一季耕种与收获为“年”。《说文解字》对于“年”的解释是:“年,谷孰也。”禾谷成熟之时,意味着农事告终,举行庆典,庆贺丰收,慰藉一年的辛劳,这是新年的缘起。《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虽然那时还没有“春节”这个词语,但已呈现了此后近三千年中国传统春节年俗的雏形,其中诸多场景和习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吴尚之】学习在于明道 读书重在修身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这既是一部讨论哲学、社会、政治、伦理、教育问题的书,同时也是一部讨论怎样读书学习的书,其中有30多章讨论或涉及读书学习的问题。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关于读书学习的深刻见解,还可以学习他们关于读书的许多有益方法。

【柯昊】张载治学的四为句

四为句碑巍然耸立于张载祠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照耀古今,震烁中外。1956年,以关学余脉自任的于右任为关中弟子严协和《孝经白话注释》作序时,愀然于文化承续,慨叹于精神不朽,挥毫题写“四为句”。尔后,题字被镌刻于张载祠东厢房壁上,后又勒石刻碑,立于碑廊之中。

【张鑫】申时行著述《书经讲义会编》

申时行(1535—1614年),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字汝默,号瑶泉。他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殿试第一,以状元入仕;万历十一年(1583年)四月接任内阁首辅大学士,主持朝政,是明代为数不多的“状元首辅”;万历十九年(1591年)九月因“争国本”一事,被言官交章弹劾下台。

【王琦】书院为什么能够延绵千年而不绝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机构,不仅在中华文明传承、学术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流传至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区,对儒教文明、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车凤】君子之勇

君子之道早已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和行为典范。而在君子的德行中,“勇”又受到相当的重视。《论语》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至《礼记·中庸》,又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许慎《说文解字》云:“勇,气也,从力甬声”,把勇看作是一种能够激发行动力量的“气”。

【王琦】书院为什么能够延绵千年而不绝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机构,不仅在中华文明传承、学术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流传至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区,对儒教文明、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书院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延绵千年而不绝?其独特的精神与价值是什么?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宋学精神···

【钱镇】“轴心时代”催生文明复兴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

【叶文举】明道书院:明什么理 正什么道

南宋淳祐年间建造的明道书院是成立较早的一所书院,地处建康府城镇淮桥东北(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北),明道书院的命名和理学创始者之一程颢有直接的关系,因程颢号曰明道先生而得之。最初建立明道书院的目的是“刊其遗书,崇其仪型,使天下后世之学者,收其心之所思,而明先生之教”。

【王蒙】君子面面观

据说最初君子一词为“君王之子”,用以表达受过良好教育,道德与风度比较高尚的王室新生代。后来,追求道德风度的人也都喜欢君子的美名,对君子的内涵的拓宽与讲究日益丰富起来。

【陈永跃】朱熹与宜兴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时年已64岁的朱熹接到了自己的老友、宜兴县令高商老寄来的信,信中请他为宜兴新修建的县学校著文以记之。按照儒家的传统,写杂记一类的文章,是要和写碑文一样立意的。立碑著文主要是称颂功德,而这样的文章所记大事、小事各异,故取义也就不一样。因此,清朝姚鼐说,有的人作序与作铭文、作诗文全部用写···

【朱国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典出北宋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这篇史论中,欧阳修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盛衰过程的精辟分析,掷地有声地提出国家的兴衰存亡不取决于天命而取决于“人事”的论断,借此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始终励精图治,重贤者远小人,从而保持国家的繁荣昌盛。

【汤建军】从《岳麓书院》看千年学府精神传承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这是岳麓书院一副对联的上联。那么,这“濂溪一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般把尧舜推位让贤时的“十六字心法”作为中华文化正脉之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梁林军】张謇:在传承中推进书院革新

私塾、义学与书院是中国传统文教的公共载体,作为传统士人、科举时代的状元,张謇受益于义学和书院教育。张謇曾在南京钟山书院、惜阴书院求学,师从钟山书院山长李联琇、惜阴书院山长薛时雨,并且向凤池书院山长张裕钊问学。张裕钊后至北方保定莲池书院任职,张謇还曾专程拜访。

【李文文】朱熹怎样讲“四书”

唐代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未有特殊地位。四书并重始于北宋,而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在宋代理学家心中,四书亦是经学,与其他诸经相比,四书的地位更为重要。《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是朱熹一生用力最勤的著···

【顾春】科举制与基层治理

在基层治理方面,科举制推动形成官不下县、官绅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统治阶级通过郡县制和编户齐民,把全社会的官和民都统管起来。在编户齐民下,以男耕女织得以维系的一家一户成为社会细胞,是传统社会及其经济组织的最基本单位。一家一户在组织形式上十分松散,在经济方式上十分简单,这种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