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栋】议梁燕城“境界神学”:耶儒之间的视域

笔者原则上不认为儒家与基督教之间的核心问题在于“融合”。启示宗教乃是一根而发(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独特信仰形态,它和佛教类“领悟”型宗教全然不同,后者完全可以与中国思想“融合”,而此种所谓“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佛教“世俗化”。启示型宗教的核心特征是人与神之间的“断裂”,说的通俗一点: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谦卑、···

【蔡晓】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

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也需要在各文明的比较中,尤其是中西文明的比较中去认识。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华文明至少有以下四个精神特质。

【王学典】 迎接第三次学术大转型

本土化主张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自晚清民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如何建立起本土的话语体系,如何与西方学术比肩而立,一直是历代学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戴木才】“以马废儒论”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田辰山】新时代东方文化传承与走向

“一多二元”是在世界其主导作用的主流西方文明,而“一多不分”是具有中国特点的东方文明传统。“后现代启蒙运动”是向以中国文明为特点的人类文明转型,新时代走向的人类新文明将是从“一多二元”向“一多不分”转变。在东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应以“一多不分”话语讲“一多不分”故事,建设让世界听懂的中国话语体系,克服“不对称话语”···

【文龙杰】“实事求是”为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基因?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曹应旺】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底蕴丰厚的中华文化里得到呼应?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经提出就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刘诗林】新时代新征程需把握四个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九个必须”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十个坚持”,都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依据的重要经验、基本原则,具有强大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深刻把握核心与初心、旗帜与道路、硬实力与···

【谢茂松】从孔夫子到毛泽东

从青年时代开始懂孔子、懂《论语》开始,毛泽东对于孔子、《论语》的态度则经过了几番变化。毛泽东在长沙、在湖南一师上学时尊孔子为圣人,五四时期对孔子有所否定,之后对于孔子的态度一以贯之的则总体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虽“不承认什么圣人不圣人”,但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尤其强调要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宝贵精神财产。毛泽东···

【叶坦 王昉】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传承与超越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丰富的经济现象、经济实践与经济观念,孕育创造出长期领先世界的经济成就和经济思想,民本经济观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古代民本经济观历史超越和时代升华的最鲜明体现。

【宋立林】为何“结合”?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总结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这是“以人为本、民胞物与”“克己复礼、公义至上”“天下一家、和衷共济”“万物一体、和谐共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吴庆军 王振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演进及其系统化过程

当今世界面临风险日益增多,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破解人类困境的理想方案。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脉络和逻辑演变过程,探究其理论来源,总结其构成要素和理论系统化过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进行了全面梳理,提炼精髓要义,还原其逻辑演进过程,展现了人类···

【杨光斌】政治学方法论对于历史观的建构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不但是用来研究具体问题的,看不见的功能更在于塑造史观即世界观。一百多年来,中国政治学学科与现实政治之间一直存在或隐或显的紧张关系,根本原因就在于政治学方法论具有塑造史观的功能,而非历史性的史观与具有高度历史连续性的中国政治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

【贝淡宁】如何推广中华文化 

我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已经差不多20年了,我经常思考“如何推广中华文化”这个问题。如果是非西方的国家,推广中华文化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偏见。但是,西方人对中国有一些偏见,推广中华文化还是很困难的。

【刘诗林】 把握一体性 画出最大同心圆

在建党百年的里程碑上,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画出了一个囊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全球华人在内的最大同心圆。

【谢茂松】百年大党,其命维新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实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座谈会在济南召开。

【潘岳】秦汉与罗马:相似的基础与挑战,为何得出不同的结果?

中华文明是相信“国家之善”的。儒家相信人性有善有恶,只要见贤思齐,化性起伪,总能够通过自我改造,建设成一个更好的国家。两汉的独特价值,在于一体与多元并存。一体保证凝聚,多元保证活力。每一种制度的真正生命力,在于是否能源源不断培育出既能维护根本价值观,又能填补其缺陷的人。今天,在于是否能培育出既能拥抱世界多元,又···

【田童心】《基督易传》绪言

这个“基督易传”的诠释工作,虽然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性质,但是毫无疑问,也是儒学新境界的拓展,是儒学神学化的确凿的路标。所以,中国化的基督教应当作为国学新势力,对传统儒释道国学构成丰富、托底和成全。

【邢哲夫】以岭南文化认同为资源,促进香港人的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香港文化与岭南文化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香港对“一国”天然的认同基础。

【潘岳】“自由优先”还是“秩序优先”——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当今时代,最大的矛盾是“自由优先”还是“秩序优先”。这恰是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唯有懂得反省反思、不断包容、和谐共生、互鉴互融的文明,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为此,中国与欧洲真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心。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