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作为传统的连续性是活着的传统,如水流一样,无分过去、现在、未来之水。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礼乐精神呢?在政治层面,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政治是对于传统士大夫政治的继承与转化,其精神正是“礼”之精神。
历史书写关乎中国文明之存亡接续。历史虚无主义旨在抽掉中国文明的命脉与根基,文化领导权、话语领导权争夺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对于晚近的历史虚无主义要有更彻底、全面的认识与批判。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现象背后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否定中国革命。为此,需要把握一主轴,即再度深刻认识中国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新民族主义就应当以儒学为中心。为了使儒家思想与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相容相洽,两者都须经重新阐释。儒家民族主义并不是对传统儒教的简单回归,它是兼容并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政府政绩等其他元素后的产物。但儒学对所有这些元素的整合作用却不可或缺,并与它们共同创建出一种新的、有效的民族主义。
道路决定命运,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根性。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意义就是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紧密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便是我们为何与苏联不同的原因。中华文明是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关键动力,中国共产党将两者深···
在民间语境中,传统文化由“冷灶”变成“热炕”,在学术语境中,国学由冷僻孤绝到显于庙堂,这个过程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是不是真的“热”了?各家有各家的评说。但有个事实显而易见,上世纪九十年代重新活跃于民间的国学,近年来登堂入室,被吸收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国家意志主话语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
在人类的社会文化史上,也许很少有这样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像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样,在它当时的发生、随后的解释与最终的评价中都充满了热情洋溢的理论争辩,而又是以不同社会集团之间日益残酷的政治斗争为背景的。没有一场以文化性自命的社会运动具有像五四运动那样直接的政治起因与深远的政治后果。
“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家国一体”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思想。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家国一体”思想,既需立足传统、匡清要义,又需直面现实、予以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改变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国家这三大关系的认知,规范人们在生产活动、日常生活和政治实践中的行···
从五四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李大钊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即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然而从学术研究上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塔尔海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华共同体既是政治共同体,也是民族共同体,更是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2017年注定是意义非凡的一年,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助下,读经热、国学热、儒学热、祭孔热等活动热度不减,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态势持续强劲,并呈现出一些新趋势与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