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冀儒讲坛第廿四讲在大者学社·安吉书院精彩开讲。本期讲坛邀请汪乃兵老师为到场粉丝解析《传习录》与王阳明心学智慧。汪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内心修养与道德自觉,为现场学员带来了一场思想的洗礼。
阳明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而无论他身处何种环境,与师友往返的究心论道则是始终如一的。即便是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阳明亦与二三同志坐中军讲“良知”之学。阳明的讲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常常首举最切近人心的事亲之孝来展开,所以总能达到言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对他来说,孝道绝非只是用来教人的空头讲章,他自己也是终身持···
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成功举办。这场学术盛事不仅加深了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更为解决现代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古典智慧的启示,彰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儒家伦理思想,特别是《中庸》所蕴含的伦理智慧,对于当代社会治理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024年11月6—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来自世界各国古典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家、青年代表和媒体人士就古典文明的精神、古代经典研究、古典学与文明互鉴、古典学与人类未来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
当下儒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转化问题,也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是儒学如何融入现代社会、为现代国家治理和现代社会重建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问题。这需要我们对儒学的学科属性和现代转化路径作出新的探索。
叶嘉莹先生仙逝,官方讣告中称先生享年100岁。其实,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先生7月份过完百岁生日,现在应该是101岁。
叶嘉莹先生诗教之名,誉满天下。而每谈平生,孔孟之言,如入骨髓,辄信口而出,自称“穿裙子之士”。何为“士”?《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念彼平生,确乎士之大者也。叶先生可谓民国最后一位孔孟之教熏陶出之人格典范与诗教大师。故其去世,陡增吾人悲凉之感。闻讣之际,想···
首先祝贺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因为其他事情,我无法直接到场,所以只能用视频的方式事先说说自己的相关看法。
所谓“成人”,顾名思义是指完美的人。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程远兄自辽宁寄来其新书《小镇流年》,一读即让人爱不释手。读了几篇,遂在扉页空白处写下一段话:“程远兄文笔,贵乎自然。平实之文不易为也。自然者,其心诚意真,故无意为工而天然自工。考诸白话写作,诚罕见者也。”
既预其理,必治其事,工夫乃无忘助。而人生欲求不朽,亦须本乎道而立德、立功、立言,成己成物,参赞化育,度越生死。唯立德有立德之事,立功有立功之事,立言有立言之事。立德之事在乎尽伦,立功之事在乎治平,立言之事在乎著述。要皆不能离事而空谈,一无所立而期不朽,妄矣。故谓不朽,必系于事也。
前云做工夫以知几为头脑,以预理为入手。于知几之旨,已就第一义工夫统绪而稍窥其背景。至于知几之精义,预理之运化,则引而未发。今复缀数语,以申前论。
尝观王龙溪与邹东廓论第一义工夫,以体上、心上用功为究竟,以念上、事上用功为俗流,以为得之,故平素做工夫多参合两家之说。数年前,余偶撰《存心克念说》一文,亦为体察其奥旨,而略加分解。尔来于动静之间未敢怠惰,工夫纵或疏阔,依稀微有体验,于所谓第一义工夫者,别有会意。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中,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古典学研究对古代文化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由于“宇内分崩”,国家分裂,导致“礼乐文章,扫地将尽”,儒家经学(经术)受到严重冲击。然而,尽管世道盛衰迭变,但儒学实际上仍“斯文不坠”,体现出顽强生命力。其中,北朝的情况颇具代表性。
“超越”一词作为现代术语,是个舶来品,意思是超出自己的现有状况,向往更理想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哲学中虽然没有使用“超越”术语,但早已触及超越性问题。人们通常所说的精神超越,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宗教意义上的外在超越;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内在超越,为儒家所独创。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
赤城围玉,紫盖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