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斌】孔子“无间”思想的认识论意涵解析

孔子的“无间”思想是兼具个殊与普遍性意义的认识论命题。该命题意在揭示跨越时空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感通如何可能。由于感通是一种原始认识活动,其内在结构由情感与观念复合而成,故该命题是一重要的认识论命题。

宋立林在曲阜论语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2024年12月3日上午,冬日暖阳如传统经典温润人心,圣城曲阜赖圣贤恩德万古长春。在孔子研究院国学大讲堂,曲阜论语研究会隆重举行成立大会。曲阜论语研究会首批会员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国学爱好者参加了会议。宋立林教授当选副理事长,并在大会上发表致辞。18日,曲阜论语研究会举行揭牌仪式,宋立林教授受聘为执行会长。

【杨国荣】宋明理学的二重性 ——兼议《宋明理学论稿》

这次会议主题是宋明理学的价值和流弊,以前的研究常常或者主要指出宋明理学的价值,或者主要着重于它的缺陷,相对于此,现在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样的会议主题是比较全面的,这也体现了这次会议的独特之处。从宋明理学的研究本身来看,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对其中包含的丰富性和多种内涵,也已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谭忠诚】《论语》首章释义三式

《学而》篇“首章”不仅奠定了《论语》开宗明义之气象,还囊括了一理想学者的行事智慧,堪为《论语》全书之津梁。其首章三段语录特立了“学而时习之”之“说”为纲领,“朋来”之“乐”与“人不知”之“不愠”皆条贯其中。稽古揆今,围绕《学而》篇“首章”的解读基本上涵摄着三种释义方式交养互发于《论语》篇章之间而纵横裨阖:即“君子为学进阶”说、···

【任锋 杜立昊】超越帝国迷思:钱穆秩序论述的三重异议

帝国是钱穆关于秩序论述的重要反思性论题。他在三个层面提出对帝国的异议。三者相互交织,贯穿着以大一统反对帝国、以和合性取代支配性的逻辑,构成了较为系统的反帝国论说,为当下超越帝国迷思提供了有益参照。

【樊志辉】普遍性、确定性的现代性“春秋公羊学”是如何可能的——从康有为的经学叙事···

康有为的经学叙事是儒学现代转换的第一次尝试。康有为运用“春秋公羊学”的思想进路,重新诠释了中国思想传统,塑造了孔子作为改革家和教主的形象。康有为以对董仲舒思想再诠释为中介,在现代性的语境下重新建构了现代性的“春秋公羊学”。康有为经学诠释的叙事方式与内在逻辑,是考察他的现代性春秋公羊学的普遍性与确定性这一问题所必须···

【第五兆禹】再议牟宗三的两种圆教——从龙溪学的定位谈起

从批评龙溪到渐喜龙溪再到以龙溪为圆教,牟先生关于龙溪的看法从早期至晚期经历了较大的转变。但「非分别说」的引入并未影响三系本身的独立性,只有以「非分别说」说「纵贯纵讲」才是究竟圆教,属阳明系的龙溪自然不如五峰更符合「纵贯纵讲」,真正圆教当为五峰。

【刘梁剑】瞽瞍难题与孝道的唯义主义

舜之事亲,涉及孝道的瞽瞍难题。与游叙弗伦问题相参可以发现,依照瞽瞍难题,儒家的孝道是唯义主义,既不是唯意志论、权威主义或盲从主义,也不是苏格拉底式的理性主义。义者,宜也,在亲“不可逆”的通则之下允许亲“不能顺”的情形。

【余一泓】新学遗响:晚年熊十力的经学评论

哲人熊十力晚年著有观点激进的儒学专书,弘扬儒经固有义理、回应时代需求。其中侧重《周官》的经学评论不仅是他立论枢纽之一,也富含上通清季学风的诸多线索。本文并非是对《原儒》、《乾坤衍》代表的十力后期著述之整体的研究,而是基于他批判式承继清季经学问题的经学评论,比照相关学人思想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呈现出历史中的熊十力···

斯坦福哲学百科词条:王阳明

王阳明(1472 - 1529),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新儒家哲学家。他是正统新儒家哲学家朱熹(1130 - 1200)的主要批评者之一。其最为人所知的学说可能是“知行合一”,这一理论可以被解释为否认意志薄弱的可能性。

【姚海涛】数术批判视域下的王符与荀子之比较研究——兼论王符并非无神论者

王符以专论的方式对占卜、相术、梦占、鬼神等数术范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批判。此与荀子对数术的系统批判形成了理论对照与学理传承关系。若从占卜、相术与梦占、鬼神三大层面将王符与荀子进行比较研究,会发现二者的诸多异同之处。

【姚海涛】先秦儒道论水的思想视界——以老庄、孔孟荀为例

我国的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著作不可避免地对水有所涉猎,遂涌现出了不少精彩高论,其中以儒家与道家论水最具思想特色与哲理启迪意义。以先秦儒家孔孟荀与先秦道家老庄为“观测点”,由此可打开先秦儒道论水的思想视界,可领略其论水的精湛奥义,进而可探寻中华早期水文化之博大妙谛。

【丁为祥】明代气学的发生机理与张载哲学之气学定性

明代气学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形成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发生机理?应当说明王朝思想专制的不断强化不仅导致曹端“特从古册中翻出古人公案”,而且一定要将理学探讨引向“造化之理”的方向,这就形成了走向气学的趋势与可能;罗钦顺对朱子理气关系的颠倒又构成了从理学到气学转进的关节点;至于王廷相,则完全出自反佛而一以“元气论”为归,所以···

【刘怀岗】何以中国 ——明太祖奠基中华之道

春耕园学校教授经学,亦求诸史学,经史合参也。盖论经学不贯史事,则不足以知时。知经,知史,于以立己,然后可与于三才矣。甲辰冬至,礼乐嘉会,寻温大明洪武之治,意在斯也。

【专访】杨国荣:不同文明如何在相遇中形成新的创造?

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哲学有不同理解,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需要理解现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佐藤将之】《论语》 “仁” 概念的多层意涵与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上的意义

本文透过“观念史/概念史”研究途径,借由分析『论语』中的全部“仁”字用例之内容,以及其与“孝”“礼”“圣”等概念的关系,试图阐明『论语』「仁」概念的多层意涵,以及由其多层性所呈现的政治思想上的独特意义。

【陈赟】秩序、定分和人情:差序伦理何以能“天下一家”?——以《礼记·礼运》为中心

一方面,人各有分的政治秩序在深层次被引向了向内用力的伦理生活,每个人皆有其上天赠予而人无法予夺的“性分”,人在此内在“性分”中即可上通于天,从而得以自我实现,并获得归属感;另一方面,对人情的引导和治理可使人心由离而合,这是达成天下一家的又一关键。

【乐爱国】“《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后”并非朱熹之定论——《朱子语类》中一条···

朱熹始终认为《孟子》言“性善”,不仅是就性之本体而言,而且更是“即其发见之端而言之”,因而与“未生”“已生”无关。后世引述朱熹《答严时亨》或《朱子语类》(卷74)所言,大都没有注意到朱熹对自己所言作出的更改,造成误解。

【张学智】王夫之大象解中的成德之教

王夫之的《周易大象解》,既是一部易经的解释之作,更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从卦德、卦象、卦名等方面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周易大象解》通过揭示物象中蕴含的哲学意义来阐释士君子道德修养的总体特征。王夫之以周易卦象所体现的景物作为人修德的效法,既有对解经方法的提揭,又有对君子修德的阐发,其重要解易原则“天人合德”“乾坤并建”“···

【孙磊】重构天下文明图景——晚清春秋公法观再审视

《万国公法》所引发的晚清经世儒者对西方国际法的争论,值得从文明与国际法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春秋公法观蕴含的文明主体性尤其值得重视。以康有为、唐才常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公法观,致力于以儒家普遍主义的仁学构建公法基础,援引《春秋》中的“性法”和“例法”,从仁义法的层面对西方国际法的强权主义展开批判。以廖平和宋育仁为代表的···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