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年】《荀子校释》商补

《荀子》是先秦重要的子书,由于其中多有古词古义,又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疏于校理而致使讹误较多。清代以来,学者逐渐重视此书,校释者颇多,尤以今人王天海先生的《荀子校释》一书最晚出而搜罗最富,考证精详。然细读原书,仍有若干未洽之处,今为商补札记若干条,以期对研读《荀子》者有所帮助。

【刘铁芳】《论语》研读作为一种教化实践:重溯个体成人的精神之源

研读《论语》应从同情的了解开始,意识到作为曾经的存在之孔子何以关联于我们当下的存在,以在内心之中去寻找作为我们精神生命之重要发端的孔子,经由孔子来认识我们自己。其基本路径乃是努力从断片中探寻整体,使断片的言说关联于孔子思想的隐在大体。就其实质而言乃是回返民族心灵之开端,以此作为个体精神发展的基础,由此而使得研···

【程苏东】“诡辞”以现义——论《太史公自序》的书写策略

从根本上说,“辞”只是“指”的载体,当“指”的表达诉求高于“辞”时,不仅书写者不必为“辞”所拘,阅读者也不应执辞而索义,这与孟子提出读《诗》应“以意逆志”的思路颇有相近之处。作为早期私人著述的典范,公羊学关于“因史记作《春秋》”的一系列阐释不仅在取义的层面深刻影响了司马迁,而且在书写方式的层面对司马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林桂榛】城市、社群与礼乐文明——以荀子思想理论为中心

礼乐复兴首在城市,整顿人心也首在城市,如何礼乐,如何整顿,我看公共生活秩序、慈善公益、集体文娱、宗教社团及活动、文化社团及活动等等,此中莫不有礼有乐。若能这方面提升或做好,提升公民素养或人格,提升社会友爱与互助,提升人心的仁善与安乐,则善莫大焉。

【王锟】论朱熹的生命哲学

朱熹所讲的生命,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也不是抽象意义上的生命,而是从人的日常生活上讲生命,从生活环境上讲生命。朱熹的生命对象,不仅是指活生生的人,而且还指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风雨霜雷、日月星辰等与人息息相关的自然万物。因此,朱熹喜欢以与人关系密切的草木来具体阐述其生命哲学。

【杨泽波】为什么要关注“生生”问题——《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绪论

“生生”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常为人们使用,近年来更为一些学者关注,连续发文加以讨论,或确定中西哲学之不同,或探讨以此重建中国哲学之可能。我高度评价这些学者做出的努力,但我关注这一问题与时下研究有所不同。我的重点在于探讨道德本体与时间的关系,将时间包括空间加入道德本体之中,以对儒家传统的思维范式进行彻底的变革。

【姚洋】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儒家视角

“一人一票”的西式民主叙事和中国现实之间差距非常大,这样就会产生双向的焦虑,就是有所谓合法性的焦虑。当代中国的学者,政治学者,哲学学者,经济学者,社会学者都应该一起来努力,创造中国共产党体制的新叙事。这个新叙事恐怕要从我们的传统里来汲取养分,这个养分就是儒家的政治传统。

【专访】姚洋:新型冷战来了吗?

我觉得中国要想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中国共产党必须回归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目标,既然这样,就得回归中国的传统。但理论要转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形成了这种自己说话自己都不信的别别扭扭的局面。先把理论给理顺了,这是最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今天的很多问题的症结都在这里。

【柴可辅】儒家论乐的两重语义与乐教濡化效用的反思

从治乐者视角出发,音乐以仁道理念之再现为定性;从聆听者视角出发,音乐则以自然情态之表现为特征。面对两重语义之间的内在紧张,儒家基于声、情、理三者关系的建构,统合音乐的再现性与表现性,化解治乐者与聆听者的视角分歧,使乐教获得了具备充分经验厚度的可行性论证。

【刘铁芳】“斯文在兹”:从《论语》看孔子作为师者的文化使命

孔子一辈子在学与教之间不断转化,其中心就是传承斯文,也即赓续周代以来的礼乐文化传统。斯文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依据,更是承载着民族的根本价值。传承斯文不是固守斯文,而是“述而不作”与“温故知新”的统一,是人与文的互相转化。担当“斯文”,乃是当代师者的文化使命。

【王澤春】“儒”非諸子統稱之補證

章太炎認為“儒”的含義很廣,可以分為“達”“類”“私”三義。他根據《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與“坑儒”在《史記》中被稱為“阬術士”,得出儒等同於術士;而術士指一切有道術者,由此認為作為“達名”的儒,是先秦諸子的統稱,可以涵蓋一切思想流派與方術技藝。但細繹章太炎引用的材料不足以證明這一觀點,即不存在可以涵蓋一切思想流派···

【陈力祥 祝梦琳】论王船山政治思想四位一体的逻辑展开

船山“推其故而别致其新”,创造性提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与政治逻辑结构体系:“道统”与“治统”并重的治国依据;“存人立礼”的治国之本;“双严清源”的治国举措;“天下为公”的治国理想。船山政治思想因社会现实问题而起,并由理论度越到实践,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具有“一以贯之”的贯通性、四位一体的逻辑度越性。

【孙磊】治道古今——儒家治道传统与现代国家治理之道

儒家治道传统立足于中华文明,蕴含丰富的治理价值与治理经验,然而在国内有关治理的政治科学主流研究中,儒家治道资源往往不受重视。当今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研究应该突破工具理性主导的研究范式,要提防西方治理理论背后所掩藏的新自由主义陷阱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逻辑。

【欧阳辉纯】论朱熹忠德思想产生的社会性根源——佛教、道教、商品经济和私欲四层次···

唐宋之际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时期。儒家忠德在这个时期受到巨大的冲击、挑战、刺激和颠覆,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鼎盛的佛教对儒家忠德的挑战,泛滥的道教对儒家忠德的冲击,繁荣的商品经济对儒家忠德的刺激,膨胀的私欲对儒家忠德的颠覆。这些为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尽己之忠”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丁四新】《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研究与检讨——从朱陆异解到《性自命出》“实性···

“天下之言性也”章是《孟子》一书中最难解释的一章。自上博竹书《性情论》(即郭店简《性自命出》篇)整理、出版后,《孟子》此章应当如何训解的问题被再度激活,学界陆续发表了十多篇相关文章。不过,在笔者看来,当前的研究不但未使旧的争讼平息,反倒平添了新的争端。

【何俊】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以《论孟精义》为中心

作为朱熹型塑程朱理学的重要文本,《论孟精义》全面系统地完成了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呈现于文本、语言、身体、仁义、存养、辩学诸方面。程朱理学以《四书》彻底促成了经典系统的开放与扩大,完成了理学的释经作品的正典化,为整个理学奠定了文本基础。

【周启荣】礼法儒家:荀子的“群居和一”社会论与“性恶”论的关系 ——兼论儒学发展的···

本文主旨有三个:第一,从历史文字学来论证荀子性恶论中“恶”的各种用法,並在这个基础之上重新分析“性恶”的“恶”字应指“静态厌恶”,而不是“动态作恶”的涵义;第二,分析性恶论在荀子儒学礼法系统中与他的“群居和一”社会论的逻辑关系。第三,荀子发展孔子礼法思想的重要性在清代随着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而得到承认并推广,通过对戴震与凌···

【和溪】礼俗流变中的神圣空间——朱子祠堂制度的建构

朱子所处的南宋时代礼制废弛已久,民间佛道盛行,儒家祭祀礼仪难以推行。朱子折中损益诸家观点,打破家庙的身份限制,将祭祖场所定名为“祠堂”,并以《司马氏书仪》为蓝本,综合已有的祭祀场所形制,于《家礼》之中首创祠堂制度。《家礼》祠堂制度的核心为“祭及高祖”与“同室异龛”。

【汪高鑫 马新月】今古文融通:郑玄的经籍笺注及其史学价值

经籍笺注内蕴的史学价值也明显呈现出今古文融通的学术特点:一方面,郑玄基于古文经学的学术立场注重名物训诂和史实考辨,其经籍笺注保存了大量史料,为考察上古三代历史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他的经籍笺注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思想,他对天命王权的宣扬、古史系统的构建,以及礼治思想的阐发,都力求融合令古文经说以解释历史的发展。

【林乐昌】张载心学论纲

张载的心学有其独特性,与后来陆象山、王阳明以“心”为本体的心学有所不同。时下张载心学研究论域存在以下不足:对“心-物”关系这一张载心学的基本问题缺乏自觉,对张载“心-物”关系形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其“心-物”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有所忽略。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