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人成与礼术合一构成了荀子养生思想的两大支柱。其中,天生人成是荀子养生之道的基石,指向了其养生的丰富层面——身、心、性、情、欲。礼术合一是荀子养生之道的具体下贯与落实,指向了养生的具体理论。具体言之,礼术合一包含了礼以养体、礼以别异、礼以制欲的中和养生之道以及中和以养气、床笫之私有度、莫善于诚、虚壹而静等诸多···
董仲舒在两汉经学中有着奠基性的地位。正是因为他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思想才使得儒家由先秦的一家之学变为西汉政治的独尊之学,从而对两汉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儒家经学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儒家经学对于当时的政治实践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维是不可避免要在实践的层面上废弃掉的,但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思维也不负责解决生命的意义、精神世界的依托这样的终极问题。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不可能全盘西化的,因此,是否有可能用现代科技思维这种最为有效的“格物”方式,去填补阳明心学中在认知外物上的局限和困难,是很值得探讨的问···
王阳明“龙场悟道”提出“心外无物”思想成为阳明心学的根基。本文通过现代认知科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心外无物”,提出“心”即认知的观点。从认知角度来看,“心即认知”,通过分析认知框架对社会事实的建构,本文提出必须通过认知水平的提高,“心外无物”的心学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提高个体和社会认知“社会事实”心智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康有为通过《礼运注》“发明”大同,目的是以传统文化资源接纳近代政制与价值。它以传统价值理念来锚定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融合西学,呈现了一个中国式的未来社会想象。这种想象对于指引未来社会的可能发展有其意义,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批判现实的标准。
新教育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自2017年开始,每年一届,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作为“新教育实验中国文化课程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朱永新教授领导,由项目负责人黄明雨及其团队具体执行,由新教育基金会下设”中国文化和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基金支持。本文是姚中秋教授在2019年2月份主讲的近代历史人物系列授课记录,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对于“性与天道”,孔子很少谈起。故子贡虽然才智卓绝,且与老师感情深厚,也不能亲聆孔子对此的充分阐释。子贡学有所得后,引以为憾。本文围绕孔子与子贡师生关系这一中心,拟对孔子所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进行新的考察。
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张立文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坚持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梳爬经典,笃思明辨,无论是宋明理学名家“个案”研究,还是宋明理学“整体”研究,始终遵循“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也构成为他后来所倡导的“自己讲”“讲自己”哲学范式的逻辑内核。
郑玄的注经目标,是“究先圣之元意”,其基本背景,是体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把经学理解为“王官学”的体系。把经学视为王官学,容易导出经学就是历史。而在郑玄的体系中,经书是自伏羲至孔子所遗的文献集合,而历史只是理解经书的一种方式,做为文献的经书本身是独立的。经书的独立性与解经方法的历史化,既维系了经部的独立地位,又塑···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千年儒学的智慧为使得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集中体现,更是话语自信的体现,实现了“文化自觉”的思想转变。儒学点亮了全球人民心里的明灯,照亮了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更开出了人类新时代的新生面。
荀子最先从强秦的一派繁荣中看到了其灭亡的迹象,而“唱衰”秦国,矮化秦政。而随后不久强秦帝国的轰然倒塌、关于儒法孰优孰劣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实践,则更说明“荀子入秦”堪称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
本文从礼仪制度的视角,通过对比礼部和理藩院两大机构管理境内族群的不同分工,探讨了清朝在区分族群、整合多族群文化方面的努力及其政治价值。清朝对众多族群和文化,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分类的原则是与清朝关系的亲疏远近,既包括政治方面,也包括文化和情感方面。通过礼仪教化各族群,是礼部施政的总原则。
中国从鸦片战争往后这一百多年,都是处在帝国主义的重压之下。中国人要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存活,所以很快就确定了目标,叫追求富强。我们也要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也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为了支持这两点,我们就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这就是我们过去一百七十年来,中国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读《论语》一定要回到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去。在现代的社会中,信息是堆积的、知识是构造的、智慧则是生命的生长。《论语》重要的不是概念的定义,而是当下亲切地要我们自己去体认。
无论是总体而言还是在具体上,仁义礼智既是德性,也是德心,更是人应当履行的责任伦理(德行);“四心”并非“四德”的萌芽、体现,它不但与“四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更是构成“四德”的心理本源,为“四德”奠定情感根基。
《大学》传七章以72个字的短小篇幅,通过设问、病症、后果、劝谕四个层次,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如何为修身而正心。学术界迄今缺少对于这一章的专门研究,思想史阐释显得极有必要。
其实张岱年先生早年也有了自己的相当丰富的哲学体系,可惜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中晚年未能使这一体系更加展开、完善。张先生以其慧识,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中,予以全面深刻地发掘,著述颇丰,贡献尤多。以上我们关于张先生对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两论,以及王船山、熊十力两人之研究的解读中,可见他的精神的投射。
中国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历程证明,思想一旦被思想者发现并成体系地表述出来,它包含的真理就会被人们认可并成为信仰,而且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任凭权力如何杀伐和打压,也无法彻底消灭它的存在。因为思想是永久的,而权力的施为则只能在特定的时空内彰显。历史当然也记载权力的辉煌,但那只是历史;而思想却是永久的存在,时时能激动···
中国哲学经典《周易》提出元亨利贞,是中国哲学回答天地万物资始资生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回应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基本话题。
儒家的精髓是按照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原则而行事的。在我看,什么是儒家,什么不是儒家,世人常常有误解。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