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鸦片战争往后这一百多年,都是处在帝国主义的重压之下。中国人要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存活,所以很快就确定了目标,叫追求富强。我们也要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也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为了支持这两点,我们就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这就是我们过去一百七十年来,中国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读《论语》一定要回到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去。在现代的社会中,信息是堆积的、知识是构造的、智慧则是生命的生长。《论语》重要的不是概念的定义,而是当下亲切地要我们自己去体认。
无论是总体而言还是在具体上,仁义礼智既是德性,也是德心,更是人应当履行的责任伦理(德行);“四心”并非“四德”的萌芽、体现,它不但与“四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更是构成“四德”的心理本源,为“四德”奠定情感根基。
《大学》传七章以72个字的短小篇幅,通过设问、病症、后果、劝谕四个层次,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如何为修身而正心。学术界迄今缺少对于这一章的专门研究,思想史阐释显得极有必要。
其实张岱年先生早年也有了自己的相当丰富的哲学体系,可惜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中晚年未能使这一体系更加展开、完善。张先生以其慧识,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中,予以全面深刻地发掘,著述颇丰,贡献尤多。以上我们关于张先生对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两论,以及王船山、熊十力两人之研究的解读中,可见他的精神的投射。
中国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历程证明,思想一旦被思想者发现并成体系地表述出来,它包含的真理就会被人们认可并成为信仰,而且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任凭权力如何杀伐和打压,也无法彻底消灭它的存在。因为思想是永久的,而权力的施为则只能在特定的时空内彰显。历史当然也记载权力的辉煌,但那只是历史;而思想却是永久的存在,时时能激动···
中国哲学经典《周易》提出元亨利贞,是中国哲学回答天地万物资始资生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回应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基本话题。
儒家的精髓是按照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原则而行事的。在我看,什么是儒家,什么不是儒家,世人常常有误解。
迨宋,东都学者、江左多士,疑黜《毛序》,执诗求义,于是卫王郑齐唐等国私情诗,多经指出。其或以词人之丽句拟〈国风〉,或寓黜淫辞于编选诗文,或托删经于不讲授:皆推衍古学,宗本《诗》教。乃后世不徇其初,不求其末,唯奋其私志,丑诋宋儒,集矢于朱子王柏,诚学林憾事。
自汉代起,直至清中叶,“异端”早已从孔子原话中异化而出,沾上贬义,于今依然不变。事实上,事物犹如丝线,必有两端。依孔子原意,“攻乎异端”实指为人治学应当注意同一事物必具两端,方可共成一体,若偏治一端,必有其害。
由于象不是存在(“是”),它所给出的并不是道的本质,也因此,象跟道之间总有某种错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对应是任意的,相反,要获得对道之象的把握,要超出有形之物而观摩到其背后的形上之道,需要克服人的主观任意性。这就需要感通,感通既是观物取象的内在可能性,也是圣人之为圣人的枢机。
《论语》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因为它是塑造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历史上,注解《论语》的书非常多,近人钱穆、杨伯峻、李泽厚、李零等都有新的读解,甚至为此引发争议。
董仲舒是张岱年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80年代都一直关注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从宇宙论和人生论的维度对其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且站在新唯物论的理论立场对之做出了独特的评价。张岱年的董仲舒研究具有坚定的理论立场、明确的哲学史方法论和精湛的文本校勘等基本特征,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中国传统哲学不仅一贯重视人格的层级划分,并且从不同角度剖析了人格修养所蕴涵的基本矛盾,如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性与情、义与利等。王夫之采用志、意之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论语》已见尚志而贬意的端倪,张载首辨志、意之异,王夫之基于切身体认详加论述,并据此阐释圣人、君子、中人和庸人之别,蕴含超越前人的深刻思考。
先生治学,以经学、理学、文章爲大宗,而其学问,其议论,隐隐然有政治学的意味在。蔚芝心目中,公举议员与贤能政治(英文所谓meritocracy),如鸟之双翼,车之二轮,缺一不可。贤能之养成,固须教育;而欲选举公正,先须人心正,此乃“务本”。蔚芝后半生孜孜于教育,正是旨在务本。
在蔚芝先生心目中,救国与救世本爲一事。其所向往者,不是中国崛起与列强相争,而是全人类共趋大同之域。其所谓读经救世,乃是阐发经中仁义学说,使之沾溉及于全世界,永久消弭人类自相残杀的惨祸。仁义学说的精髓,则在孟子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儒学循道德和存在实现进路以建立其形上学体系,其所言伦理与价值,则是一种真理与应当本原一体,表征人的生命存在之整全性意义的伦理价值观念。
儒学,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究竟是学问,还是哲学、宗教、科学?这是儒学传承历史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儒学思想现代化特别是儒学思想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所直接面对的根本问题。在市场经济生活方式渐次主导社会生活的今天,激活和启动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有利于克制道德冷漠、伦理疏松和人性功利化的趋向···
熊十力曾指出,王夫之哲学的特质有四个方面:尊生,明有,主动,率性。在市场经济生活方式渐次主导社会生活的今天,激活和启动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有利于克制道德冷漠、伦理疏松和人性功利化的趋向,也是儒学思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路径和生存策略。
3月6日下午,经心读书会首次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与读书人见面,2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共同聆听经心书院山长郭齐勇导读《曾国藩家书》,近2个小时的分享与互动结束后,读书人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期待郭老师再次开讲。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