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困境智慧”蕴含着人生意义如何生成的内在考量,对于“作为现实中的存在”的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引意义。顺境中常思“忧患意识”,逆境中不忘“困境智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儒家圆满自觉的人生智慧以及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
乡贤文化是千百年来乡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乡贤文化,对于传承乡村文明、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荀子·强国篇》对“子发立功辞赏”一事做出批评,本文由此出发讨论对美德批评的合理性。本文首先重构了批评子发辞赏的论证,指出其中包含的道义论、后果论成份。随后,本文讨论可普遍性论证与后果论证的具体议项,指出其不相应性。最后则着重分析基于可普遍性论证对美德的批评,认为这种批评对美德而言是一种不合理的要求。
有许多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受到这个“五四”潜流,乃至“文革”恶流的影响,把儒家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把它当做维护王权的思想去反,去批,这个流毒到现在还没有肃清,很有必要正本清源,拨乱返正,实事求是地肯定和发扬“五四”的爱国、民主真精神,而摈弃“五四”以来的全盘反传统思想逆流。
明代士大夫能够认可商人、商业的社会功用,肯定经商治生满足家计的合理需求与资国通货的正当价值。还有士大夫从“尽心”视角出发,着眼于商人在裨益社会人生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主张四民“异业同道”,阐发“义利相通”理念。他们以是否践行社会“公义”作为考量商人道德事功的尺度,尤为看重其理财经世才能。
在学术脉络上,孟子自觉宗承曾子、子思一系内转省思的理路,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传统,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心性的超越基础。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也表现了与曾思一脉相承的“以德抗位”的内在精神气质。孟子关于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圣道传承论,乃基于一种学术根源性的意识;而其有关孔曾思孟学脉系统的论说,则着眼于当下学术新统的建构。···
张惠言认为《周易》乃为周初改制之书,《易》中所涉及卦爻辞,为殷周之际王朝更迭以及周初制礼作乐之史迹。《虞氏易礼》中强调“受命”与“改制”,反映了今文经学的倾向,同样也体现其特殊的经学归旨。他论易象则多用虞氏,其论易礼则兼取郑氏,贯通《易》《礼》大义,吸取“公羊学”的“文质”思想,显示出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重视。张惠言···
论语乃孔门圣经也。惜时下注本杂乱,血脉难接,迫切需要标准读本。而学以阶圣,当有次第,故这个读本又需要分级。少儿读经以理解语境语意为主,是为初级。及其稍长,则需要以通义理为主的读本,是为中级。未来则需要以通公羊大义,进而以六艺之教而通贯之的读本,是为高级。
朱熹对《太极图说》的阐释可称为反汉唐古训的理学阐释路径,黄宗羲的阐释可称为反朱学的心学阐释路径,伊藤仁斋的阐释可称为复古反宋学的朴学阐释路径。
本文探究在所谓“人工道德主体”身上植入儒家伦理准则的功能性。本文援引儒家经典《论语》,思考哪些伦理规则可被纳入机器人道德。本文也将对比康德型、功利主义型、儒家型这三类人工道德主体,考察它们各自的优劣之处。本文认为,尽管机器人并不具备人所固有的道德情感,如孟子所捍卫的“四端”,但我们能够借由儒家所强调的那种道德准则···
朱熹对以吕祖谦为代表的浙学持负面的评价,以为浙学不“高”则“卑”,均不能于中间“亲切合理会处”有恰当的体贴。但相较于陆学之“高”,朱熹对吕学之“卑”给予了更多的批评。
人工婴儿为什么容易产生问题?人工婴儿不是人生的,如果没有父母的人类一定是人类的亚品种,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他本身对人的看法和我们对人的看法有可能有非常大的不一样,即延长寿命导致改变生命的欲望和相关的行为。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绝非一种单纯为人君谋的统治之术。其将人先天固有之道“还”给人自身,导民由乎自己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政治理念,体现出了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和切实的人道精神。
《释统》和《后正统论》集中反映了方孝孺的正统思想。《后正统论》作于宋濂点拨之后,被认为是方孝孺的《正统论》的更成熟之作,应该给予重点分析。但是,他的《释统》也同样不能忽视。尽管史家的学说在帝王的绝对意志面前作用不大,但方孝孺的正统论的意义以及在史学史上的一席地位,其原因在于他的思想超越了具体的时代和既成的历史···
自清季春秋公羊学复兴以来,中华大地上研究董仲舒的学者代不乏人。西方也出现了一些研究董仲舒的学者、著作,以及《春秋繁露》的译本。西方哲学百科全书中对董仲舒的介绍也逐渐丰富。通过比较可知,东西方学术界的董学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西方更加重视学术本身的价值;东方更加重视思想的阐发,更易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为更好地开展···
在“内在超越说”已经被问题化的前提下,借鉴“批判哲学”的思路,充分挖掘并发挥“内在超越说”的文化批判潜能,是这一学说打破单一的宗教性/精神性理解模式,实现哲学重构的可能路径。儒学“内在超越说”是一个文化“混血”的哲学命题,这标示着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的当代诠释已成为一项“跨文化”的事业。
阳明的“良知”概念及其中包含的道德主体的先验性、内在性、普遍性以及道德情感等方面绍述孟子。他的“良知”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孟子“良知”概念的超越与转化,这主要表现为他将“良知”提升为宇宙精神本体、赋予“良知”道德反思的特质、通过“气”与“良知”的感通作用实现万物一体、展开“良知”无善无恶的超理性维度等四个方面。阳明的“致···
逻辑经验主义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予以摈弃。冯友兰接受之,但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形而上学体系。
朱子一生讲学不辍,其门人弟子伙矣。有关朱子门人之研究,自明代至今,层出不穷,海内外多达十余种。诸书虽篇幅不齐,各有侧重,而于朱子门人行实之研究,均有贡献。然朱门人数既多,又遍布南北,且无名逸士亦不为少,以致诸书鲁鱼错讹充斥,误传滥收丛生。玆不揣浅陋,略举三十例,以为辨正。
关于《周礼》成书有多种说法,从周公作《周礼》到《周礼》成于西汉,前后竟长达千余年。综合梳理分析前人研究,结合《国语》《孔子家语》中的有关材料,“周公作《周礼》”的可能性极大,特别孔子言其为古制,尤其不可轻忽。《周礼》的价值体现在文献、制度等方面,更体现在它具有的思想意义上,《周礼》的确是研究西周文明的重要桥梁。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