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太甲上》提出“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以下凡引《尚书》,皆只注篇名),认为人习行不义会使(不义的)人性成就,从而开创了后来儒家从习的角度解释人性的理论路径。对于“习”字意义的进一步探索,不仅可以为理解其时“性”含义的复杂演变状况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还可帮助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先秦儒家人性问题的发展脉络。
荀子言性虽以生之自然为旨,然而生之自然却在荀子这里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目之明、耳之听的基本生理能力;其二,寒而欲暖、飢而欲食的「生而有欲」之生理欲望;其三,此种欲望不可控制之趋向于争斗乱法。《性恶》篇将后两者打并归一,并将第一种纳入其论证的核心论据,故而内部有不协调且与其余诸篇有抵牾之处。在以生之自然言性的···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