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考古证史话新知——华夏文化源流之管窥

唐虞三代之际,殖民城邦如众星拱月般环护中华本部——彼时华夏文化亦犹夜空中璀璨耀眼的星月之光。至秦汉时代,文明之光芒始如皓日当空,虽蛮荒僻远之地无不朗照。亿万夷狄由此开化而为认同中国之华人,而“华夏”之成色也随人文化成有所下降——这就好比希腊化文化之纯粹不及古典希腊文化。

【曹树明】张载性论的逻辑层次

张载之性始从天道下贯,终又回归与天道为一。他提出了两个看似矛盾的命题「性即天道也」及「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即」是等同之义。既等同,又何来「合一」?究其实质,前者是存在论意义的,属天道论,其性是天道之性;后者是境界论意义的,属人道论,其性是形下之性。

【刘飞飞】王者以仁义治天下的理路及困境——论董仲舒天下观念的内在张力

然而其对世俗性与神圣性的糅合,使王者对天命的兑现和对天道的践行必须通过巨大的物质牺牲来实现。这样,天下太平就只是一种表象,“天下”也无法获得统一的内涵。“天下”这个“无外”的生存空间本然地意味着整体性,并要求内部的和谐。这需要天下内部的各类群体在长期的交往中修正偏见,凝聚共识,适时地构成一种新的交往形式、生存形态和···

【专访】温铁军:“张謇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30多家企业、上百所学校,他把救国济民放在首位,坚持以德兴商,奉行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国民族企业家的代表和典范。

【冯哲】通往家庭之路:从元宇宙回家

4月23日,百名学者谈家文化暨汉娃龙子家文化讲堂启动仪式在四海书院举办,冯哲院长发表主题演讲《通往家庭之路:从元宇宙回家》。提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认为,人的终极存在,不在个体而在原初和真切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家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之中。今天谈家文化,是在唤醒每个中国人深度的家意识。

【陈来】明德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我要讲的主要是明德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习总书记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政协委员的讲话,我觉得,比较新的是“用明德引领风尚”,“为时代明德”。这个关于明德的提法跟我自己做的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研究有点关系,所以我想从这里切入,做个导引性发言,主要讲三个方面。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17)

大一统者,通三统为一统也。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礼制沿革。礼制者,礼乐刑政之法式耳。其沿革要旨,通三统是也。盖周之治天下,使己之新统通于夏殷之二统,博采旧制而择其善,以成新一代之治法,蔚然大观也。故王者通三统乃最佳治理经验,而无治道···

【宋立林】礼,要守中

在中国文化里,“中”是一个非常美的字眼。简单的字形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哲思,也保存着“中国”之为“中国”的基因密码。至今,在河南和鲁西南的方言里,还经常用“中”来表示肯定,蕴含着价值判断,意思就是“好”。从历史上看,“中”更多为儒家所推崇,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不过,《老子》第五章所谓“不如守中”,恰可以代表儒家的一种追求。可···

【黄振萍】明清之际王学“清谈误国”论质疑

明末清初流行的“清谈误国”论认为王学袖手谈心性,使明王朝陷入危机乃至崩溃,而这其实有着特定的历史语境,不可抽离来界定王学的性质。王学兴盛时,也是明王朝边患剧烈之时,考察王门后学在抗倭中的作为,以及边将翁万达的经历,可以发现,王门后学以国家为己任,勇于任事,履艰危,能自竖立,以志节振拔于一时,远非所谓“清谈误国”可···

【李菁】悼念张祥龙先生:从《星际穿越》看亲亲现象学

本文节选自李菁著《在-是: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的最末一章“连山:親親与是”,内容源出在2015年广州中山大学中国现象学年会宣读之论文“親親:从《星际穿越》看现象学第五阶”。张祥龙先生在大会闭幕报告时曾言:“兰州大学李菁教授下午的报告和我的报告有相近的地方。”本文得张祥龙先生之诸启发,兹以纪念。

【王燕】英国汉学家倭妥玛的文庙书写

1879年,英国驻华领事、汉学家倭妥玛在上海出版了《文庙祀位指南》,这是西方人撰写的第一部孔庙祀位专著,在孔庙文化中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该著辑录了177位清代同光年间得以奉祀孔庙的历代名贤的生平与著述。

【专访】黎红雷:成人达己,中华商道源自何种文化基因?

中国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中华商道,其伴随商贸活动的发展演变至今。从春秋时期的儒商鼻祖子贡到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商界君子的故事广为流传。

【陈来】在首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上的讲话

在近五年以来,应该说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气氛,就是继承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这个好的气氛的形成,很不容易,我相信,在未来五年,这个势头还会持续下去。因为这个大好形势来之不易,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大好形势,不管从研究从普及,把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工作能够做的更好。

【白立超】传统儒家论“血流漂杵”:价值共识与史实考究

《尚书》记载牧野之战“血流漂杵”,孟子以仁政立场质疑《武成》的记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儒家的反战立场,王充、赵岐等学者在过辞说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对“血流漂杵”历代诠释的梳理,让我们看到儒者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重构来实现其价值的论证和秉持、并不断强化的过程,而对“血流漂杵”史实研究与回应,也是儒学思想立足现代学术的必由···

【顾家宁】黄宗羲的泰州批判与晚明儒学转型

通过泰州批判,黄宗羲将儒学有关内与外、心性与政治问题的思考推上了新的层次,凸显了一种包含社会、政治取径,在更高层面重构儒家德性政治的思路。一方面,继承泰州的个体意识(师道论)而又突破其以个体道德外推的经世模式(孝弟经世论);另一方面,以儒释德性功利之辨为基点反思社会政治秩序的根基,而把心性问题联结于权力公正性···

【刘芝庆】柔退:杨倞注《荀》钩沉

本文的论点,用意在于进入注释体例,引用学界成果,解析杨倞的荀学。重在哲思层面的阐发,“申抒鄙意,敷寻义理”,杨倞如此解荀,作者也企图如此解杨,并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按照现有线索,进一步讨论,杨倞突出荀子思路的某些面向,面向为何?怎么自圆其说?与荀子原文,是曲解还是深化?是否有政治社会的时代因素?

【马建春】明末清初“以儒诠经”起因再探讨

明末清初,回族知识界以江南为中心,兴起了一股被后世称为“以儒诠经”的学术思潮。这些回族学者以儒家思想阐发伊斯兰教义,汉文著述颇为活跃,在教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生活于江南的回族经学家汉学修养深厚,他们诸多议题的切入阐释、叙事方法,多与耶稣会士著述中引儒、附儒的思想议题和表达方式类似,这是很难用“巧合”来解释的。

【姚海涛】文明接榫与文化疏通:王恩洋荀学研究

民国荀学研究当有王恩洋先生的一席之地。王恩洋荀学研究看似属学案体式,实则具有深刻的问题意识与文化关怀,已然具备了现代学术视野。其研究构成了文明接榫与文化疏通两大学术景观,融摄了中西横纵向比较与中国哲学古今比较两大学术论域。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16)

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所学者何?朱子《论语精义》引范氏言曰:“学先王之道,将以行之也。”先王即圣王。先王之道,即二帝三王治天下之道,所谓王道是也。王道即天道,非是另作一个道,圣王与天地参而已矣。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并非是一个外在的静固的造物主视角,而是一个生生不已的演化视角。故志在学,而参天地也。《礼记···

【宋立林】礼,要有情

人是情感动物——人离不开亲情、爱情与友情。但情感有个特征,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有段话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样的感悟,不分中西,不分古今,而是“其心同、其理同”的。你看西塞罗不是也这样说吗——“人抛弃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滥不可收拾,就像一只船不小心驶入了深海,找不到碇泊···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