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琳】为何理解中国共产党要从中华文明根性入手?

从2005年开始在欧洲议会工作至今,我接触过不少欧洲的政党。因为工作需要,我参加过一些议会中日常的党团大会,如人民党团会议、欧洲保守与改革党团会议等。我也参加过几次英国保守党的年会、地区会议、选区会议,并在两次欧洲大选中为英国保守党拉选票。由于欧洲议会欧中友好小组是一个跨党派的组织,议员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党派,···

【专访】杨朝明:为什么说儒学是超越时空的思想?

随着“考古盲盒”带热考古,《天工开万物》等网络短片让传统技艺重回公众视线,传统文化正在重新变得流行。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棵大树,儒家文化无疑是树干,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儒学本身是超越时空的思想,只要人类还生活在一起,哪怕百代之后,也仍然能作为为人处世之道。他既为传统文化的一些···

【专访】吴根友:“天人合一”观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文明?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要处理的三大重要关系之一。梁漱溟曾论及关于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但现代生态危机暴发之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历史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建构自然的过程。在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占主导地位,倡导人与自然···

【专访】谢茂松:民本与天下,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认为,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培育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继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秩序的架构。中国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路文明,其“可大可久之道”亦孕育于民本思想及天下意识中。

【专访】刘东:“天下大同”何以必然来自人类的“共通理性”?

当今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大疫情,全球化浪潮遭遇困境,西方国家民族主义抬升,“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人类文明该往何处去?古老的东方文明能否成为当今世界性困境的解药?中国在追寻文明之根的过程中应当怎样“激活传统”“返本开新”,并让世界理解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下大同”等重要的社会理想和世界观?

【专访】楼宇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文化提供了怎样的思想资源?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间共同关注的严峻挑战之一。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气候问题亦成为西方国家夺取全球治理话语权和议程制定权、甚至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绿色遏制”的重要场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会如何看待日···

【专访】王中江:中华文明中,为什么是“民心”成为政治正当性的基础?

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这与其根性特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曰:“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今天的中国则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专访】房宁:实事求是思想何以成为“两个结合”的范例?

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日前全文发布。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陈壁生】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宇宙论探寻——读八卷本《冯达文文集》

新出版的《冯达文文集》八卷本中,冯达文先生呼吁重新评价“宇宙论儒学”。回到中国文明自身的内在脉络中,宇宙论往往构成历史哲学、道德哲学的母题,而宇宙论所影响下的礼学、典章制度之学的建构,更塑造了中国的文化特征。

【刘强】“人禽之辨”:中国传统文化之始基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史上,由孔孟原始儒学所开出的“人禽之辨”,具有源头性价值和始基性意义,不唯催生了孝道与礼制、仁心与善性、德治与仁政等一系列人伦正道,而且,作为一种蕴含人类学和伦理学双重视域的视角和方法,在诠释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解决中西文化的现代性差异方面,“人禽之辨”比之司空见惯而多有遮蔽的“中西之辩”···

【孔祥安】孔子的孝观念及其内在理路

孔子的孝观念将赡养、孝敬、谏诤、承志等作为内涵要求,将“养心”作为子女尽孝的精神实质。孔子把孝牢牢地锁定在血缘亲亲感恩之上,把子女对父母的“亲爱”推到社会的“仁爱”,贯通了从孝到仁的内在理路,指明了个体道德自觉和境界提升的实践路向,探索出一条建构仁爱社会的途径。科学辩证地认识孔子的孝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李震】从邵雍到朱子:“一分为二”说的演变与定型

自邵雍至朱子,成卦解读的确立标志着太极本体观与一元二体观在易学领域的形成。对邵雍成卦理论的继承在朱子自己的易学建构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丁明利《徐复观思想研究:政治哲学的视角》出版暨高瑞泉序言

徐复观以港台新儒家闻名于世,与20世纪的三大思想流派均有牵涉,一直备受各方的关注与研究。本书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型,以理想政治及其辩难来界定政治哲学,并从理想政治“是什么”和“如何可能”两大视角六大方面,详尽阐述了徐复观的政治哲学思想。

【陈壁生】刘宝楠《论语正义》的得与失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对汉注采择极为精审,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从群书引《论语》内容发掘《论语》的“汉人旧义”。20世纪敦煌文献出土,使今人可以看到,刘宝楠的“汉人旧义”,有大量与新出土之说若合符契。同时,刘宝楠《论语正义》的问题,主要是大量引用先秦两汉子书、史书中的说理之言,解释《论语》语录,因此,出现许多似是而非、···

【张城】经史辩证,持世救偏——章学诚经史观新论

章学诚之经史观,核心即六经皆史之经史观,周孔之分之圣人观,即器明道之方法论,学于众人之知行观。章学诚看似尊史抑经,实则为尊经前提下纳史入经,经史并重。由此,经立基于制度实践之史,史则随时撰述提升为经。

【姚中秋】绝地天通:中国式宗教治理之道与世界宗教分类之尺度

作为历史事件,颛顼、帝尧持续进行的“绝地天通”努力树立了中国宗教体系之最大敬仰对象——天,其根本属性是无人格性、不言。这一早期宗教革命推动了人的发现与精神的人本化、理性化;绝地天通也构成中国宗教治理之基本方法,型塑了独特的中国宗教生态。

【刘强】苏轼的孔子观、道统论及教育思想遗产

实际上,在苏轼心目中,不仅孔子是其终生致敬效法的“圣人”和“吾师”,孔子和儒家所标举的仁义礼乐更是其秉承弘扬的“道统”,而佛教和老庄则是其常加抨击的对象。尽管苏轼、苏辙兄弟试图调和三教之关系,但其思想的立足点显然还在儒家。与此相应,苏轼的“政教观”“文教观”和“情教观”,也是植根于孔子的德治和人格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的。

【邓国宏】戴震、章学诚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透视乾嘉新义理学的一个新视角

学界早有一种看法,认为乾嘉思想学术和荀子存在着重要的关联,惜乎没有太多的具体论证,因而未受重视。刘师培曾有言道:“曾子、子思、孟子,皆自成一家言者也,是为宋学之祖;子夏、荀卿,皆传六艺之学者也,是为汉学之祖。”[1]刘氏此处汉学与宋学相对而论,其汉学概念即主要指的是乾嘉汉学。[2]其论颇有创见,但实亦渊源有自。实际上···

【吴祖松】《论语》论约两章新解——兼论孔子约之工夫思想

《论语》“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的“约”和“乐”应以本义来解,句意应解读为不仁者不能够长时间约束自己,也不能够长时间保持内心的和乐。“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是对有恒的正面描述,该句应解读为从无而做成有,以虚而达到实,以约束自己的工夫达到内心舒泰的境界,做到有恒真的是很难呀!本文通过考据···

【陈来】“太湖论学高峰论坛暨湖学与江南儒学研讨会”致辞

我讲这么几点意思。因为“湖学”要从胡瑗在湖州进行教育改革说起。胡瑗的教育改革,后人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明体达用”,他的学术也被归结为明体达用之学。胡瑗在湖州的时候,设立了两个斋:一个是经义斋,一个是治事斋。这两个斋的设立已经表现了他明体达用的思想倾向。回顾明体达用思想,它在今天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意义,我想有这么···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