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书院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是英语世界中国书院学研究重要专题之一。海外汉学家在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研究书院制度,探究书院圣地与文化传承、书院与士人、书院城市化与社会流动的关系,丰富了书院研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书院研究具有国际化视野,有利于创设一个跨文化书院研究的崭新模式。
守中书院以“传承经典,涵养斯文,共学适道,守中达权”为教育宗旨,秉持“以大学师资反哺中小学”的办院理念,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和普及推广。
本文是对性命论哲学体系的一个初步引言。西方哲学的基本传统是存在论,而中国哲学的基本传统是性命论。第一哲学问题应该是“性命”,即使在存在论传统中,“性命”也是其实质的核心问题,“存在”只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假定。在存在与性命的张力中,西方哲学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带来了难以化解的问题。
现代性不但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也是一个开放的事业。因此,对于现代性也好,现代中国也好,社会实践主体的思想能力、认识能力、反思能力以及批判力和想象力怎么样,肯定是很重要的。法治也是这样。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一种秩序类型,法治无疑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行法治,实现它特有的功能,需要满足的条件很多。就中···
仁孝关系问题在宋代被提出之后,一直争论不休。程朱理学构建庞大精微的“仁体孝用论”,将仁与天地之心、生生之仁相结合,确立仁为第一原理;同时,认为孝悌是仁体发用的情感,是行仁的第一件事。基于程朱理学“仁体孝用论”的框架,结合心学与清儒的有效批评,有必要恢复宋代以前将孝悌视为本性的认识,以及重构孝悌的心、性、情架构,展···
若沿孝亲对诸德追本溯源,孝道就会转为天人关系而不具内涵。孝亲关系虽具普遍性,却也包含不可被普遍性消解的缺憾性。应当体察与正视孝道的缺憾性,看到哀、恸、忧、惧是人生应有之义,否则将带来对人伦复杂性与特殊性的化约甚至摒弃。仁孝在纵横方向上的不同展开是生命中不可消解的维度,一贯之道当维系此间张力而不能以消解二者异质···
明代学术被称为“荒经时代”有失公允。除了理学和心学的“经义别解”外,杨慎、胡应麟、方以智等一批学者的学术贡献已足以推倒“明代无学问”的谬说
冯友兰、金岳霖等人将朱子理论中的“理先气后”用逻辑的方法判定为“逻辑上的先在”,而这个判准难以被唐君毅、牟宗三所承认。唐君毅对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在先论”提出了详细的反驳意见。可以说,唐君毅对冯、金二氏的反驳,开辟了一条诠释朱熹理气关系的新路径,有助于后学对朱子理学的全面掌握。
《礼记》之气论的自然哲学意蕴,主要体现于阴阳五行框架内的物理性之气、生理性之气以及二者与礼乐的产生、实践及义理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形成“以气释礼”的礼学解释学传统。而在礼学经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其以气论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与春秋以来日益强烈的人文理性精神相汇通,构成了推动中国思想与历史理性化发展的重要理论···
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之后,冯友兰接受了实验主义和新实在论的影响,在开始阶段,更倾向于实验主义方法,1926年前后则转向了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法。在这个过程中,冯友兰对科学理性方法的坚持是很明显的。
冯友兰以四境界说谈哲学体系的分类系统,其中的最高境界即是觉解的结果,但仍须有一持守的工夫以使境界常住,这就是冯友兰系统中的境界哲学与工夫理论问题的交涉之处。
大一统理论不仅强调整体的形式统一,更强调政统自身的正义性:是否真正奉持了“天意”,自正以正人,造就出内在凝聚的整体。统之正,是汉代公羊学诸家论说大一统的共同关心,是大一统理论的核心。因此,如果要简略概括《公羊传》和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应该为“大一统”补足语义,其意涵是“大其一统于正”。“统正”,才是公羊学所“大”之···
哲学应该讨论本源问题,但并不认为本源问题指的就是逻辑-语言的本源问题,而应该是生活经验的本源问题。无论在中西文明中,经学都不止是回答本源问题的范例,而且构成了生活经验的骨架。笔者将经典分为原始经典与创作经典两类,认为原始经典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往往溢出理论的解释;创作经典虽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却基于原始经典···
阳明后学通过乡约制度的建立,将内涵心学伦理教化的儒家伦理制度和规范呈现出来,使得民众自觉形成对人伦之理、教化之道的伦理认同。而对发展经世致用之实学的提倡,促进了经世济民实用儒学的民间化发展,繁荣了国计民生。阳明后学自觉进行“传学脉”“觉民众”的儒学民间化社会伦理实践,对重建晚明社会伦理秩序,重拾道德人心具有积极的···
俄罗斯学者出于了解中国、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合作,以及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等目的给予儒学以特别关注。他们对儒学本身的价值内涵、儒学是否为宗教、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当今中国治国理政中所包含的儒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种视野中的儒学研究···
以性伪之分为逻辑前提,荀子认为在没有伪的作用与干预的自然状态下,人性与恶之间具有必然性的关联,这可说是荀子言性恶的确切意涵。此说既是荀子驳斥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也是其论证礼义之必要性与国家起源诸说的理论前提,因而最能突出荀子人性论的理论特色。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弱性善说、性朴说与其性恶论分属不同的理论层次,相···
“教”与“俗”、“政”与“宜”是一种有着位格层次的结构关系,“教”高于或先于“俗”,“政”高于或先于“宜”。这与现代社会国家认同先于文化认同、公民身份先于族群身份颇相契合。效率与秩序的稳定平衡、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所有执政者都重视追求的。中华政治文化明这样一种整体性智慧及其优势,相对于左右两种分别以个体和阶级为中心的叙事可···
陈来《孟子辨义利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他为导读《孟子》而写的《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一文中“辨义利”这部分。该文有四个部分:一、辨义利;二、重民本;三、申教化;四、倡王道,从多个方面谈了孟子思想的精华。由于这里要集中讨论“义利之辨”,所以只选取了该文的第一部分。叶小文先生的六文是六篇读书笔记,这六篇都是围绕着“···
本荀子《性恶》定本综合四种重要宋本及前贤成果而得。本校定始于2008年5月13日校者于该篇“性不善→性恶”之义理与修辞推定。周炽成先生2007年发表《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的同年,校者亦明确指出荀子论性“多是指自然之性………‘性恶论’系后人篡改”。2016年校者强调受周说影响:“一般学者只知荀子说‘性恶’,但无视荀子说‘材朴’,···
《论语》从仁宗时便已成为宋朝诸帝经筵必学的经典,尤其是在高宗、理宗朝被反复进讲。《论语》中蕴含的为学明道、正心修身、孝悌爱亲、仁政德治、节用爱人、学为圣人等思想,是经筵官们借助经义诠释引导帝王以“学”明“道”成“德”致“治”的经典依据与价值源泉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