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礼的损益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在三礼学体系中,以国家为主体的《周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重视,北方更是参照《周礼》的政治制度,说明礼对于促进魏晋时期的最终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礼学的转型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学的发达这两个历史事例可以看出,礼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是维系中国文化的统一以及中国历史的统一的重要文化因素···

【王国雨】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以唐君毅的论说为中心

自然宇宙观是一种文明形态的世界观基础,中华文明的独特形态首先体现在自然宇宙观上。唐君毅基于中西印比较的视角,以《周易》哲学为主要思想资源,对中国自然宇宙观之特质作出了深刻揭示。只有深刻把握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及其真理性,并主动涵摄机械论自然宇宙观于自身之中,才能使中华文明形态的自然宇宙观获得现代性和有效性。

【葛诗嫣】作为伦理宗教的“儒教”——以加地伸行的生命伦理思想为中心

随着儒教的发展,表面的礼教性与最初的宗教性分离,使儒教成为一种“沉默的宗教”。在这样的内在逻辑下,儒教的伦理体现出其连续性、共生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并使作为“伦理宗教”的儒教在具体的道德要求、理性转向与教化功用上彰显出“人间性”。儒教对于人的关心与肯定指引着人们不畏苦难、积极入世,发挥着人间关怀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儒···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十六年

[春秋]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鶂)退飞,过宋都。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十五年(2)

[春秋]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十五年(1)

[春秋]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十四年

[春秋]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十二年

[春秋]十有二年春,王三(正)月,庚午,日有食之。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十一年

[春秋]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㔻郑父。

【杨国荣】道德系统中的德性

作为人存在的精神形态,德性在意向、情感等方面展现为善的定势,同时又蕴含了理性辨析的能力及道德认识的内容,它为道德实践提供了内在的根据。道德行为的普遍指向与评价的普遍准则离不开一般的规范,而规范的现实有效性又与德性联系在一起。德性既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结构,又体现于现实的行为过程,与化外在规范为内在德性相关联的是化···

【任鹏程】儒家人性论的基本内涵及其逻辑演变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核心问题,其随着历史发展演变出不同内涵、呈现不同特点。孔子认为生之谓性。孟子进一步分辨其中的善恶,以善质为性。荀子反之,以恶质为性。汉儒综合孟荀,认为性善恶混,魏晋唐儒家也持这种观点。宋明理学将人天生之物分为两类,即形而上的性和形而下的气。形而上的性是超越的,为理想人生奠定合法性基础;形而下···

【范必萱】母教文化的传承与价值回归

中国古代母教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在认识母教之前,母教就已经存在了。母教文化的形成,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她植根于中华元典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中,发展于西周宗法制度建立之后。母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容及其丰厚,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目前,母教文化复兴的形势是严峻的。传承母教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

【范必萱】君子文化视域下的女性自觉

君子之道植根于中华元典精神之中。中华元典精神所涵盖的“乾道”与“坤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君子”一词的含义在文明进程中逐渐演进为“品德与才能”的象征,从此“君子人格”的内涵跨域了社会阶层的局限,君子形象更为立体,故而君子人格的内涵理应跨越男女性别的局限。女性也可以成为“君子”。由于坤道懿德的熏陶,君子人格也是中华女性向往···

【赖区平】言辩、工夫与郡县天下:周秦文明变革的谱系性考察

春秋战国时代,在整个天下及各基本领域中发生了一场同构性变革,即从中介性转向直接性、从群体性转向个体性。封建倾向于中介性、群体性,郡县则体现直接性、个体性。周秦之际的这场同构性变革,可称为从封建模式向郡县模式的转变,这就是周秦文明变革的实质所在。

【窦建英】再析章太炎“评孔”态度之转变——从“以贬为主”到“以褒为主”

具体言之,章太炎转向褒孔为主有以下原因:他认为孔学之精髓是史学,史学作为国粹可激动种性;基于古文经学、“真如”哲学立场来相对客观地评说孔子、孔学,符合其本愿;孔学的核心精神即“依自不依他”与其新哲学高度契合,可为传播新哲学、增进国民道德提供助力;宣扬孔学亦有助于团结崇信孔学的革命力量。

【孙广 张俊华】从“贞”“真”同源异用论儒道天人观的分野

儒家继承周公以来的礼乐传统,注重“以天合人”,强调天道为人事服务,其重点在于王道政治。故儒家使用“贞”字,从祭祀占卜之对鬼神的顺从,衍生为下顺乎上的政治秩序之“正”,其阐释重点由“神”转向“人”。“真”“贞”二字虽然源出宗教祭祀,但在儒道两家的运用中均注重于人与社会的合理秩序。

【胡霖】孔门后学的离散与楚国儒学的演进

孔子卒后,七十子及其后学的离散,对于推动儒学南传具有关键作用。楚国儒学之所以能够兴盛,不仅得益于鲁、魏儒学文化圈的辐射影响及其“为王者师”传统的光大,更离不开吴起变法所引起的楚国士风、学风的转向。吴起入楚在楚国儒学发展史上起着关键性的转捩作用。

【专访】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本源社区书院创院院长杨冰女士:同归生命本源···

本源社区书院由河南省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发起人胡葆森先生创立,是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下设旨在提升社会民众人文素养、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项纯公益项目计划。书院意在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书院为教育和传播形式,架构传统文化及人文教育推广的基础网络,营建更贴近大众的社会普及平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人文教育在现实生···

【郭沂】中国哲学的元问题、组成部分与基本结构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元问题则是人应当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解决其元问题与基本问题,中国哲学形成了本原论、人性论、人心论、人生论、伦理学和政治学六个组成部分。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